00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 238章 当诸葛亮遇到炮兵
最新网址:www.00shu.la
    虽然形势突然出现变化,但唐赛儿也没有慌乱。

    她立刻让剩下的人不要忙着跟上,而是从阵型中间前出,掩护后面的火炮行动。

    现在队形已经断成了数节,但敌人也完全散开,分布在战场各处。加上还在试图从步兵那一侧进行迂回的立陶宛轻骑兵,同样展开成了一条长长的斜线,在整个战场各处,和他们互相拼杀。

    这个时候,朱文奎给她的那些火炮,就派上了巨大用途。

    之前在大都城外的训练场进行新战术演练时,郭康尝试过改进火枪,然后给骑兵列装。他希望通过装备这种武器,在如今大家都日趋重装化的今天,继续提高骑兵的突破能力。不过实际实验中,大部分火枪都表现不佳,要么威力严重不足,要么使用起来太繁琐,不太适合马上作战。

    最后,郭康设法制作了几种能自动打火的火枪,不需要在马上捣鼓火绳了。但其中一些,需要昂贵的白银和他那些“炼金材料”,以及玻璃工坊里专门生产的微小玻璃管,来引燃发射药。另一些,则需要性能很高的板簧或者卷簧,超过了当今绝大部分冶铁工坊的能力。

    郭康自己努力制作了一些,但他们雇来测试的老兵,都认为这东西没有列装的可能——他们把前者叫做“炼金枪”,后者叫做“大师精工枪”,觉得拿来玩玩可以,用在战场上,就太少、太昂贵了。

    郭康没办法,只能设法让大家提高产能,天天去催朱文奎和几个大师傅加班赶工,多搞一点出来。结果朱文奎天天去工坊加班,引起了马王妃和让娜女侠的不满,上门去找郭康抱怨,导致增产也没有成功。后来,郭康的炼金工坊也发生了爆炸,之后只能减缓速度。对这些新武器应用的激进尝试,也被迫停了下来。

    不过,这还是给了朱文奎很大启发。他认为,枪不行,不代表炮不行。

    在朱文奎看来,火器最重要的指标,其实并不是郭康看重的那些纸面数据,而是要看军队对于火力的具体需求。骑兵携带的火器,最主要的作用,并不是要进行攻坚,而是压制对方火力,杀伤对方人员。

    为此,朱文奎进行了大量测试。他发现,如果以现在欧洲正规军队普遍使用的头盔和胸甲作为目标,以击穿披甲靶标为合格标准的话,单位时间内,投射量最高、有效输出最大的,不是火枪齐射,也不是重炮射击,而是用轻型火炮打霰弹。

    并且,这种火炮容易携带,成本也很低。因为火炮在一些方面的技术要求,甚至比火枪都要简单,完全可以大量生产。当然,缺点也是存在的,比如霰弹火炮非常“浪费”,相比于火枪,它消耗同等弹药的条件下,造成的有效杀伤,就要少很多。不过在朱文奎看来,这都不算是什么问题。

    在轻炮的使用上,连郭康都和朱文奎产生了分歧。

    在郭康看来,这年头的火炮本来就不太稳定,而霰弹就更不稳定了。一炮打出去,可能效果拔群,直接放翻一群人;也可能直接喷歪,大部分弹丸直接打土里、或者飞天上去了。这些都是无法控制的。

    朱文奎测出来的那个“单位时长内有效杀伤”,同样是个纯纸面数值。实际上,这个高数字,是靠高发射次数给“平均”上去的。实战中,未必有这么多发射机会。因此,轻炮打霰弹的实际效果,会非常不稳定。而战场上,宁可稳而慢,也最好不要去赌这个概率。否则,一旦意外因素多起来,肯定会造成危险的情况。

    不过,朱文奎觉得,这都是小问题。

    他告诉大家,如果害怕出现意外,有三种方法:一是增加射击次数,因为只要次数高了,就会逐渐拉平几次失手造成的损失,越来越接近于测试时的状况。实战中,最适合炮击的窗口时间长度有限,现有技术条件下,每门炮的发射次数也很难再提高。那么,就可以通过增加炮的数量,来把总次数给拉上去。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设法增加命中率。霰弹确实飞的很乱,而且难以控制,精度很低。但是,精度除了和弹丸飞出炮口时的方向角度覆盖范围有关,也和目标大小有关。只要离的够近,命中率就肯定能上去。

    当然,离得太近的话,炮兵的风险也会增加。一般来说,欧洲人是不会把炮和炮手放到这么危险的位置的,炮兵也非常害怕遭到攻击。但朱文奎没有考虑如何规避攻击,而是选择改变策略,宣布敢于用火炮近距离攻击的,视同率先冲击敌阵,在双薪基础上,再增加一笔奖金。因此,在这一路战斗中,明军炮手不但不躲避敌人,还经常想方设法把炮抬到敌人近前开火。

    另外还有个办法,就是增加霰弹的数量。因为霰弹的弹丸越多,覆盖范围内就越密集,打中敌人的概率就越大。但是,为了能达到击穿铠甲的及格线,弹丸不能太小太轻;而增加了弹丸之后,因为重量增加,单个弹丸的杀伤力也会减弱。作为补偿,就需要多加火药。因此,在炮击时,朱文奎和手下都有只要不马上炸膛,能塞多少就塞多少的习惯。这也是为了通过战术,弥补武器的缺点。

    当然,哪怕在“激进”的郭康看来,这些应对方法都和发疯差不多。不过,时间一长,朱文奎那帮人都习惯了这种思路。看到敌人集结,第一反应就是把炮推过去,然后在他们眼皮子底下,冒着随时炸膛的风险,像是要跟人同归于尽一样,点火开炮。

    这年头,玩火绳枪的老兵,在其他人看来都有点过于疯狂了,而朱文奎他们这打法,有时候只是刚开始用一下,就能把那些不太坚定的佣兵和农奴吓跑,说什么也不跟这群疯子玩命了。

    就在现在,朱文奎的炮兵队那边,都还在激烈战斗。

    之前,大家其实都没想到,敌人会试图用步兵来攻击炮兵阵地,试图驱逐炮兵。郭康当初倒是提醒过,不过别说其他人,朱文奎自己都早忘了……

    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在郭康印象里,欧洲战争史上,步兵向炮兵冲锋,从而夺取阵地的情况,其实并不少。一直到拿破仑时代,都有多起案例,因此,反而是被指挥官们作为正常的战术,学习和采用的。

    他们的炮兵士气其实不高,只要遭到攻击,就经常会不顾一切开火还击,因此时不时就有人不停指挥官的命令,不去攻击敌人的堡垒、骑兵等重点单位,反而跟对面炮兵杠上了。有时风力不大,浓重的黑火药烟雾遮蔽了炮兵阵地,什么都看不见,炮兵也不会因此停下来,而是凭着感觉乱打一起,反正只要开炮就能壮胆。

    遇到步兵冲锋的时候,这些炮兵甚至会在五六百米外,就忙着赶紧把霰弹打出去,反正蒙中了哪个倒霉蛋,就算天父显灵。当然,除了大革命时代的法国人那种特例,对方步兵一般也和炮兵一样士气低落,甚至可能听了炮声就想跑。有的步兵团,被霰弹齐射击退了三次,居然还能组织人冲击,一举把炮兵阵地抢过来。考虑到当时战争的伤亡率,他们这几轮进攻,可能没损失几个人,就是单纯给吓跑了的……

    而这个时代,炮兵的水平和威慑力,也远不如后世。因此,朱文奎面对的敌人,很可能并不害怕他的炮兵火力——尤其是第一次交战的对手。

    现在的波兰-立陶宛军队,就是这种情况。之前他们最强大的敌人,就是紫帐汗国。而且,虽然到处自称罗马,但其实,像郭康他们的远征军那样,由海军、步兵和工兵为主组成的,看起来更加“罗马”的军队,反而是少数,属于为了跨海战争专门选出来的。在这个时代的人眼里,紫帐汗国实际上是个骑兵强国,而波兰-立陶宛王国和紫帐汗国的历次战斗,很多也都是以骑兵作战为核心的。

    在长期“对练”的过程中,波兰-立陶宛军队也更加重视骑兵的建设。而郭康和朱文奎开发的这套战术,他们反而很不熟悉。

    现在,朱文奎的炮兵阵地,已经烟雾滚滚,火炮一直在不停开火。但敌人没有退却的意思,反而不断被军官驱使着,向他们那边发起冲锋。

    而朱文奎分给唐赛儿的这批“快速炮兵”,到现在还在闲着。很多人已经有些坐不住了。

    和这种炮兵进行协同作战,唐赛儿还是第一次。出征之前,朱文奎倒是确实给她说过这个思路,但是对于军事而言,“说思路”和实际作战,差距可是相当大的。虽然理论上确实不错,但到底效果如何,唐赛儿自己也不放心。

    于是,她临时决定,不管前线那边了——反正黎利那边情况看起来很稳,旗帜位置都没什么变化,估计还能抗揍很久;而波西米亚骑士们人多势众,一时也没有溃败的风险。

    这几伙人出击之后,实际上也没法再进行遥控指挥了。她索性直接率领那几百亲兵,把自己当预备队,和炮兵汇合,然后调动孤儿军的骑兵,一起向敌人中央位置进攻。

    这次,由孤儿军打头阵,炮兵居中,唐赛儿殿后。这些人加起来,也就不到两千人。在后方调动的时候,唐赛儿还专门让顾六拿着她的将旗,留在原地不要动。因此,他们变阵的时候,都没有怎么引起双方的注意。

    而且这次,唐赛儿还特意调整了战阵。

    以往,她习惯的阵型,是把所有能动的人都编入骑兵队,组成一个个纵队或者楔形队,横着一字排开。队列前方,则是选出的精锐。战斗开始之后,就由前方的人马先冲击敌人,进行试探,一旦找到敌人弱点,大家就一拥而上,争取一举冲垮敌人。像这次她布的阵,以及刚才试探、冲击的流程,就是这种模式。

    朱文奎等人也对此做过分析。紫帐汗国那边,有一些比较正规的中原兵书,大家也对此进行过很多研究。当然,欧洲各地的战法,他们也同样了解。因此,算是比较见多识广的。

    郭康认为,这个阵型,和瑞士人的习惯比较像。只不过,是把步兵换成骑兵,而且机动性和主动性上都要强不少。看起来,应该也是“战斗经验丰富的老乡寻思出来的战术”这类。虽然远在大陆两端,手法也不同,但思路上还是趋同演化了。

    不过李玄英认为,情况可能不是那么简单。相比于民间总结,他认为这更像是正规军的简化版。

    华夏一系的军事思想和阵法研究,一直一脉相传,而且师承非常明晰。从紫帐汗国到明朝,各路有关系的军队,都是这一系,或者深受这一系影响的各种旁支,所教育出来的。

    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思想,毫无疑问就是出自元末以来,各路势力相互征战,打出来的各种军事经验——而且严格来说,至今都没有停止。而元末的兵将素质,在整个历史上都算是很高的,足以作为典型了。

    宋、辽、金、元这些国家,按希腊人的说法,其实都是大唐的“继业者”。从宋辽开始,大家的战法,基本都是唐朝那边留下来的。大唐的正规军军制,是由大名鼎鼎的李卫公定下的,而李卫公六阵,又可以直接追溯到诸葛亮八阵。从魏晋以来,这就是最主流的战法了。

    而唐赛儿学的这套军事理论,其中六丁六甲的布局,明显就是李靖那套。而他们的骑兵,看起来则更像诸葛八阵里,在阵后作为“奇兵”的那二十四队游骑。只不过不知道为什么,把步兵大阵给丢掉了,只剩下这些游骑兵了。

    所以他认为,这个阵法的优势和劣势,大概都可以从这里推导出来。而唐赛儿本人,其实也赞同这个说法。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