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真的假的?”两个小时后,去华国科学院刚挂牌成立的计算中心把计算结果取回来的叶笃正在路上就忍不住打开计算结果查看了起来。
不管具体内容如何,至少算出来的是那么一回事。
算出了未来天气系统的位置、强度和移动路径。
当他回到气象局,把计算中心算出来的结果交到涂长望手中的时候,涂长望和他是差不多的想法:“两个小时算出来好像不太可能。
不过他们确实算出来了。
正好后续两周时间,我们每周都把当天的数值天气预测模型和参数拿到计算中心那边去,让他们算一下。
然后把他们的计算结果和地方气象站的观测结果进行对照。
看下他们计算的准确性如何,如果准确性比我们当前的计算方法高,那就完全可以用他们这套计算方式。”
叶笃正听完后说:“局长,还是有点不对劲的地方。
您不觉得计算中心给过来的结果,太过于精确了吗?
就算他们是用计算机给我们提供计算,哪怕是苏俄方面的BESM-2,也没办法做到这个精度吧。”
涂长望说:“这我们就不要管了。
我们不管计算中心是怎么做到的,我们只需要管它算的准不准。”
他回去又揣摩了一下郭院长的发言,涂长望猜测华国是不是实现了某一方面的技术突破,所以如此谨慎。
再联想到,从华罗庚到整个华国科学院数学院,大量的数学家消失,说是被调到羊城,但谁知道被调到哪里去了。
这些数学家们是60年年中消失的,结果到了62年年初不就有了计算中心的挂牌成立吗?
叶笃正说是计算中心只有两个人,你怎么知道真的只有两个人?涂长望心想,说不定通过某种管道,你给他们,他们放入管道,管道再把你要算的东西传递到其他房间。
两个人的计算中心只是摆在明面上给你们看的。
包括去年苏俄方面从华国这“强行”购买的导弹技术,涂长望也有所耳闻,估计那也是华国技术突破带来的结果。
围绕这些,他前面就是去找钱院长来,试图验证自己的猜测,果然和他猜的差不多,钱院长也被调走了。
因此涂长望猜测华国在数值分析领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另外由于突破非常了不得,所以有着格外严格的保密需求。
计算中心,说不定就是以华罗庚为首的数学家们在用人脑为他们提供计算,他猜测。
因此,既然有所猜测,那就别再往前深挖了。
涂长望自己不想再纠结细节方面的问题,也不让下属们去打听。
两周后,涂长望组织气象局的专家们开会。
“来,笃正,你来做总结。”
叶笃正走到黑板前,黑板上贴满了纸,纸上是他们计算结果、计算中心计算结果和真实观测结果的数据对照。
“这是过去两周时间内,24小时的天气预测结果,第一列是地方气象站观测后报上来汇总的结果,第二列是我们用过去计算方式计算到的结果,第三列是用最新数值天气预报模型计算得到的结果。
其中第二列的准确率是65.2%,第三列的准确率是90.3%,远远高于第二列。”
说完后,叶笃正走到第二块黑板前:
“这里是从上周开始,我们把天气预测的时间延长到了48小时。
和旁边24小时的一样,第一列是观测的实际结果,第二列是之前的预测,第三列是用新方法之后的预测。
这次双方的差距就更大了,第二列的准确率已经不足50%了,而第三列依然保持了70%左右的准确率。
所以我做一个总结,那就是我们可以用新方法取代老方法,为全国人民和地方提供天气预报。
另外一方面我们需要充分挖掘计算中心的潜力。
在我看来,我们现在的预测还做的不够。
我们的数值天气预测模型才刚刚起步,我们的气象观测网络还很稀疏,主要集中在东部城市,高空和海洋的数据几乎没有。”
在座知道气象局在和华国科学院计算中心合作的专家,在看到结果后即便提前知道但听到这反差如此巨大数据后,还是感到震惊。
不知道的,那内心的震动就更巨大了。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竺可桢。
他是华国气象领域的泰山北斗,真正的宗师级人物。
此时在华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他当然也知道计算中心的挂牌成立,但他没想到这玩意有如此威力。
因为他此时的工作主要是农作物的观测,在华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全国的物候观测网,已经远离气象一线工作。
他当前负责的工作,基本不需要用到计算中心的资源。
加上从挂牌到今天开这个会也就两周时间,竺可桢也很难从同僚口中听到关于计算中心的不凡。
不过这回他算是亲眼见识到了。
“我有一点建议,那就是你们得尽量去挖掘计算中心的潜力。
当年我们在做数值天气预测模型的时候,是抱着要追踪国外先进成果,追踪国外一线应用去的。
想着华国早晚有一天有自己的计算机,我们也能用上数值天气预测模型。
但因为当时在五十年代,是建立在对未来美好期望的前提下做的这项工作。
实际上我们也不清楚到底什么时候才会有我们自己的计算机,有了什么时候能分给气象局做天气预测工作。
所以大家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多少带点预研究性质,没有把整个模型尽可能往深了做。
只是简单的过滤方程和单层准地转模型,没有考虑垂直运动和非地转效应。
在精度和适用范围上考虑的不够。
当然,我不是追究大家的问题,毕竟这是现实因素。
就好像让我现在为不知道多少年之后才有可能的一件事做准备,我会做,但我也不会特别用心去做这件事。
现在既然有了,那我们的模型也要优化调整,更加贴合实际情况。
另外关于计算中心到底能够算到什么精度,我觉得你们也得重点去观测。”
显然,竺可桢虽然不管也没管过气象局的工作,但他一发话,大家都很认真的在听。
气象领域的地位摆在这。
更别说对方说的也是一针见血。
一下就指出了他们的问题所在。
此时涂长望补充道:“竺院士说的很有道理,这也是我们气象局后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我们肯定会对现有的模型进行优化。
我们去年拿到了一批阿美莉卡气象学会出版的学术期刊,里面有很多和数值气象预测有关的论文,都在组织人进行研究提炼核心内容。”
这个时间点JAM还没创刊,主要就是JAS和MWR。
前者是大气科学的基础研究,后者则主要涵盖天气分析、预测技术和业务应用。
后者会有很多学术性极强的数值预报研究内容。
“根据我们最近的研究显示,阿美莉卡方面已经在用多层准地转模型了,至少是三层结构,包括了大气垂直结构和大尺度环流。
他们的分辨率已经达到了200公里的级别,能做到未来三到五天的准确预测。
确实如同竺院士所说的一样,我们需要对我们的模型进行优化。
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
不过在气象观测网方面,我们也不太确定计算中心那边到底能提供什么水平的计算。”
竺可桢知道的情况又要比涂长望多一些,不过他也只知道华国在晶体管计算机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具体什么情况他不清楚。
他说:“你不知道可以去问啊,找郭院长问,他肯定知道情况。”
竺可桢接着说:“另外关于具体的模型优化,我有一些想法,你们可以参考一下。
第一是可以尽可能引入多的数据,得把当前气象观测站观测到的数据都纳入到模型中来,像气压、温度、湿度、风速这些。
比如说准地转涡度方程,就可以把全国划分为网格,然后输入气压场和温度场,根据实测数据区校准你的模型。
第二就是模型要优化,我不指望我们一次就变五层,但起码得三层吧。得运行三层原始方程模型,各地的观测站点要承担更多的任务,像高空的情况他们也要想办法去做测量。
这样对于更复杂的情况才能做到准确预测。
第三是增加预测天数,把一天变两天,两天变三天,甚至是五天。
最后一点是我们现在的气象观测网还集中在东部城市,对于西南、西北、华南、华北这些地方也要重视起来。五院那边在研发卫星,得和他们提要求,他们的卫星打上去了得帮我们捕捉高空数据。”
这个会开完,涂长望就跑到华国科学院去找郭院长了。
他还没开口说话呢,郭院长就猜到了他的来意:“老涂啊,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放心你们气象局在计算中心那边优先级肯定是最高的。
另外你们给各地发的天气预报数据替换成计算中心的计算结果了没有?”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