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科技入侵现代 > 第361章 1970的无人机
最新网址:www.00shu.la
    基辛格断然拒绝。

    连我去问问教授意见这样敷衍的话都不愿意说。

    生怕自己说了,出现什么变数,回华盛顿失去尼克松的信任。

    权力不完全来自位置,权力很多时候来自你的实力。

    林燃的权力就是如此,换谁来当总统,都得让他当NASA局长。

    约翰逊到了后期,一度很反感林燃,整个阿美莉卡一提到航天,提到登月,只知道有林燃而不知道有总统。

    他难道不想换人吗?难道不想把NASA换上其他人,把赢得太空竞赛的功绩归于己身吗?

    当然想,问题是做不到。

    而基辛格的权力完全是来自尼克松的赏识。

    在1973年担任国务卿之后,稍微好点,但在现在,他只是顾问的角色,说白了辞掉他只需要总统的一纸行政命令。

    原时间线里,基辛格秘密前往燕京,靠的是巴国作为中介,他们安排基辛格从伊斯兰堡秘密飞往燕京。

    同时中间的备用渠道还包括了罗马尼亚和法兰西外交官让·桑特尼。

    他在公开访问巴国的时候,假装胃痛要休养几天,实际于7月9日凌晨3:30乘巴国外交官的儿子的大众甲壳虫车秘密前往机场。

    戴了个黑色圆顶帽和墨镜作为简单伪装,搭乘巴国航空的波音707飞越喜马拉雅山,仅用4.5小时抵达燕京南苑机场。

    整个过程都只告知极少数人,包括巴国大使约瑟夫·法尔兰德,但严格指示不告诉罗杰斯,也就是当时的国务卿。

    避免引起阿美莉卡国内的保守派反弹。

    总之基辛格整个过程都很小心翼翼。

    同时他的秘密访华过程,林燃查看历史资料后,也有了新的灵感。

    华国代表似乎有些失望,失望的神情溢于言表,哪怕两人语言不通,但基辛格还是很明显感受到。

    基辛格能够对于华国代表此刻的心理做到感同身受。

    因为过去一千多年漫长岁月里,全世界的犹太人都没有办法为犹太人的国家工作,是一个道理。

    “我们理解贵方的顾虑,理解林先生回到华国的风险,那么巴黎,巴黎总可以吧?”华国的谈判代表内心很是不虞,因为教授明明是华裔,却连回华国都不被允许。

    为阿美莉卡效力也就算了,还如此地防范。

    这是近代国家积贫积弱的悲哀。

    “今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巴黎召开,四年前在莫斯科,所以教授没有参加,今年在法兰西的巴黎,法兰西是贵国在欧洲的重要盟友,是自由阵营的国家。

    我们希望教授能出席这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华国方面已经和法兰西建交,我们希望能够和教授开展谈判,就像过去北越方面和教授在日内瓦谈一样。”

    先提一个让对方难以接受的要求,再提一个相对容易接受的要求。

    四年前的1966年在莫斯科举办的数学家大会上,陈景润以哥德巴赫猜想弱形式加冕菲尔兹,一开始莫斯科方面是希望邀请林燃来现场为自己的后辈颁发菲尔兹的。

    这也是华裔数学家的传承,在1962和1966都由华裔数学家拿了菲尔兹奖。

    对莫斯科而言,他们举办这样的国际数学盛会,缺少林燃的出席,也是一桩憾事。

    但白宫方面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理由也很正当,因为当时是阿波罗登月的关键时期,教授工作繁忙无法参加。

    外界都知道,真实理由是,莫斯科和华盛顿之间的信任基础是很脆弱的,脆弱到,他们不放心让教授去莫斯科。

    燕京方面很清楚这点,他们选择的是法兰西。

    今年的数学家大会在法兰西的尼斯,莫斯科你们担心,尼斯总不担心了吧?

    西欧绝对算是阿美莉卡的势力范围。

    在这块地界,莫斯科的影响力只停留在地下,地下的势力再强大也窜不到地上来。

    基辛格心想,法兰西的话还真有点担心,欧洲国家里,唯独只有法兰西不会乖乖听话。

    正当基辛格想拒绝,坐在他对面的华国代表表情严肃地加重语气说道:“这是我们最后也是唯一的要求,我们希望和教授谈谈,这对改善我们两国关系会非常有帮助。”

    基辛格都到嘴边的话拐了个弯:“好,我会向总统先生汇报。”

    他不敢也不能答应下来。

    视角回到越战前线,在大众视野中,无人机是在2022的毛子大战中才开始大放异彩。

    实际上,早在越战的时候,无人机就已经大规模投入战场了。

    只是和现代战争的无人机饱和攻击和情报共享比起来,当时的无人机缺少GPS、实时数据链和情报共享。

    在原时空,阿美莉卡一共投放了超过3000架无人机,根据阿美莉卡的数据显示,每架无人机完成4次任务后会被击落或者损坏。

    但有极少数的无人机能执行68次任务。

    在越战中,电子对抗开始初露峥嵘,无人机也是如此。

    不但有庞大数量的架次,同时还有不断升级的无人机。

    阿美莉卡把它命名为闪电虫。

    型号从最早的瑞安147G,型号一路演变,G、J、E、F、N、NP、NRE、NQ、NA、NC等等,这些清一色都是无人机型号,前缀都是瑞安147。

    (早期无人机)

    (1967年用于高空侦查的瑞安147H)

    但现在,阿美莉卡方面有了GPS卫星之后,无人机也随之升级。

    有GPS提供定位之后,无人机的执行效率明显提高了。

    简单来说,过去无人机依赖的是固定路径,你都固定路径、高度、速度之后,你多飞个几回,北越方面就能把你的飞行轨迹给计算出来,然后击落下来。

    所以平均是4次任务就被击落,前三次收集数据,最后一次一击毙命。

    有了GPS之后,哪怕只是实时位置修正,也能让它的飞行轨迹更复杂,能实现一定程度的自主导航,损坏率会大幅增高。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在于精度,情报收集的精度。

    原本我无人机携带相机拍摄照片,是没有位置数据的,在安南丛林里,哪怕你拍到了有价值的信息,你也不知道具体是哪个地方。

    你拍到的炮兵也好,游击队的营地也好,你只能获得一个模糊的方位,大致的距离。

    非常不准,哪怕事后分析,分析出来的结果也同样不准。

    有了GPS不一样了,因为它能为每张图像添加精确地理坐标,这意味着实时的数据融合。

    我无人机前脚拍到,后脚导弹就过去了。

    甚至说,无人机本身就能充当目标指示器,提供GPS坐标引导,直接精准定位目标。

    所以1969年,阿美莉卡的GPS系统上线,1970年GPS完善,34颗卫星全部都明晃晃在天上挂着。

    新一代,基于GPS打造的无人机已经被运到了越战前线。

    不过它不是用在越战前线,而是用在高棉。

    在得到尼克松批准后,阿美莉卡和南越在1970年的时候赫然入侵高棉。

    因为北越在高棉的东部建立了大量的军事据点,包括了武器、弹药和物资。

    阿美莉卡不敢越过华国画的线,他们选择进攻高棉来打开局面。

    在原时间线,这也间接导致了后来大波波的上台。

    高棉和安南没区别,气候相似,地理条件也相似。

    这里弥漫着湿润的泥土味,过去阿美莉卡大兵最讨厌这个味道,西贡海边士官们休息的地方,那儿的海水味和这个形成了鲜明对比。

    以至于士兵们一闻到泥土味,就会想到死亡,想到随时有可能窜出来的树人,随时可能出现的子弹。

    朗诺事变后两个月,阿美莉卡的入侵行动已如火如荼展开。

    和原时空,单纯的地面部队推进不同。

    这次是新一代无人机,代号天鹰的无人机在这里实战。

    为什么要选择在高棉实战?而不是越战一线?

    因为华盛顿方面担心,这些无人机的残骸被华国拿走后,会迅速研究出反制武器,导致它的威力下降。

    他们希望能够在高棉获得一手的实战数据后调整完大规模生产后,一次性在越战前线投放,获得某些战略上的优势。

    华国当下在高棉的存在非常薄弱,而且华盛顿认为哪怕在高棉无人机坠毁,他们的地面部队也能完成回收。

    阿美莉卡的军事专家和工程师团队从西贡的空军基地启程,乘坐一架C-130运输机,穿越安南边境的云层。

    领队是来自特莱迪茵技术有限公司的艾伦·哈里斯博士,一位五十出头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GPS研发团队的核心工程师之一。

    前面提到的瑞安无人机的制造商瑞安航空,已经被特莱迪茵在前年的时候给收购了。

    “伙计们,”他在机舱里对团队喊道,“我们不是在打仗,我们是在重塑战争,教授帮我们找到了上帝的眼睛!”

    作为在林燃身边工作过的工程师,艾伦·哈里斯对林燃可以说是崇拜。

    他可是亲眼见证了,大家都只有一个粗浅思路的时候,林燃是怎么把思路变成现实的。

    NASA内部从事GPS项目的研究人员一致认为林燃起码加速了十年。

    在身边是空军上校詹姆斯·雷诺兹,这是实战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自国家侦查办公室,他负责将实验室的想法转化为战场的武器。

    团队中还有几位年轻科学家,手持笔记本和信号测试仪,他们在飞行中反复检查无人机的数据链路。

    这些天鹰是基于瑞安147型的升级版,融合了GPS接收器,能自主导航、实时调整路径,甚至是在丛林迷雾中锁定北越的补给仓库。

    运输机降落在高棉边境的一个临时前哨基地,尘土飞扬中,指挥官威廉·阿伯纳斯将军已等候多时。

    第二天的黎明时分,测试开始。

    丛林边缘的指挥帐篷里,屏幕闪烁着卫星信号的实时反馈。

    阿伯纳斯站在帐篷的中央,双手抱胸。

    身边是哈里斯和他的团队。

    第一架天鹰滑出跑道,无声起飞,没有无线电遥控,只有GPS坐标引导它直奔情报显示的北越补给点,位于高棉东部20公里处的鹦鹉喙地区。

    科学家们盯着显示器:无人机穿越云层,避开已知的防空阵地,能实时同步的只有坐标,附带具体地理位置的图片存在着延迟,但也足够迅速。

    屏幕上,北越的卡车和弹药堆清晰可见,右下角类似水印的东西赫然是该营地的地理坐标。

    以当时的照片精度来说,确实算的上清晰可见了。

    “锁定目标,”雷诺兹低声命令,在无人机起飞后才起飞的高空轰炸机,在预定地址投下精确制导炸弹,GPS提供的数据,结合导弹本身修正了风偏和地形误差。

    一个个北越在高棉的仓库化为灰烬,补给线被切断。

    南越顺势开始在地面推进。

    麦克纳马拉在收到前线传回的报告后,内心感到振奋不已,数据是对的!统计学是对的!数学更是对的!

    我们之前之所以效率差,是因为技术没有到位,不代表数据指挥战争这套玩法是错的。

    这里多说两句,在原时空中,麦克纳马拉就很疯狂,疯狂执着于数据指挥战争。

    疯狂到什么程度?疯狂到他主导下的五角大楼,从1968年到1973年,阿美莉卡军方每年要花费约10亿美元用于一项旨在结束越战的新计算机驱动计划。

    它有很多名字,包括 Practice Nine、Muscle Shoals、Illinois City和 Dye Marker。

    它最广为人知的是“白色冰屋行动”。

    大致意思是,在胡志明小道上部署了数万个地震、声学和磁性传感器,这些传感器通过计算机分析实时检测敌方运动,并引导空中打击,彻底切断北越补给。

    (1967年溪山战役期间,正在投放重力传感器的阿美莉卡士兵,看上去很像导弹)

    这也是为什么,麦克纳马拉主导下的国防部会这么爽快大笔订单给林燃,给NASA的GPS和星球大战计划。

    因为他们的计划要浪费更多钱,效果更差,麦克纳马拉都能拍板。

    现在有教授主导的实际得多的计划,麦克纳马拉决策起来那更是毫不犹豫。

    “尼克松总统,我们在前线的新技术验证非常成功!它有效打击了北越的补给线。

    在新型无人机下,南越士兵迸发了前所未有的士气。

    这能保证,哪怕我们全部撤出安南,在只提供物资的情况下,南越军队依然能够保证独立狙击敌方渗透!”

    麦克纳马拉在电话里信誓旦旦,语气充满得意。

    某种意义上,往前挥拳是为了和平。

    此时外界很难想象,阿美莉卡在高棉的赫然下场,是为了全面撤军。

    尼克松听完后内心感到振奋的同时,林燃的话突然出现在他的脑海里:“总统先生,千万,千万,别对南越抱任何,哪怕一丁点希望。”

    这不由得让尼克松内心燃起的火焰一下又熄灭了。

    “麦克,可是教授说,别对南越抱任何希望”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