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 第二百五十一章,大婚之日
最新网址:www.00shu.la
    转眼,到了大婚之日。

    上午时分,朝廷举行了正式的封王大典。

    在太和殿举行封王仪式,百官九卿尽皆到场。

    宣诏官宣读诏书。

    按理受封者应行三跪九叩大礼,跪听圣旨。

    不过方永只是微微躬身,以示尊敬。

    隆庆帝面色铁青的命戴权拿出冠服、金印,还有记载方永封地的册书、地图。

    关于方永的封地,目前明面上的只有苏徽二州,再加上浙江的湖州和嘉兴。

    不过事实上,山东和直隶也在方永的管控之内,还有山西地区,昨日山西巡抚苏光雄刚刚传回消息,答应了回京述职,也就是说不出意外的话,方永很快就可以尽得山西之地,实力再度增强。

    授予完了印册之后,群臣开始上表,赞颂方永之德。

    隆庆帝也只能违心的跟着夸赞方永,然后赏赐方永一些金银宝物外加宫女等等。

    最后众人又前往社稷坛祭告天地,将方永封王一事祷告上苍。

    另外,如果这个时候碰巧出现雷暴、狂风之类的天气,那封王典礼就会往后推迟,因为那代表着天威震怒,是上天的不满。

    所以隆庆帝在进行这一步骤时,心中无比期盼着上天能够降下这种异象,推迟方贼的封王时间。

    可惜,直到最后异象也没能出现。

    隆庆帝眼睁睁的看着方贼顺利封王,百官弹冠相庆。

    他完全找不到太上皇曾经说过的转机在哪里。

    大熙的天命难道真的结束了吗?

    方永的封王大典和大婚在同一天举行。

    很快他换上新服,带着迎亲队伍前往林府。

    林府是方永给林如海在京城安排的府邸,规格仅次于王府。

    不过林如海实际上并不常住在这里。

    平日,林如海大多是住在翰林院或者武英殿,废寝忘食的带人修书。

    方永也曾担心过他的身体,毕竟原著中林如海英年早逝。

    不过他多次派太医检查,却并没有检查出什么问题来,林如海的身体状况并不算差,只是多少有些劳累而已。

    如此情况,方永虽有疑惑,却也听之任之了。

    在大婚前夕时,方永将黛玉送回了林府。

    林如海也被请回林府。

    以此来顺利完成接亲仪式。

    接亲队伍一路声势浩大的前行着。

    接亲队伍中人数最多的是仪仗队,大部分由方永的亲兵组成,他们穿着特制的喜庆衣甲,除了展示威武的气势之外,其本身还具备一定的防御能力,可以及时控制住可能出现的刺客。

    其次就是仪仗队中众多的旗手、乐手、鼓手等等。

    一路上欢庆奏乐,喜气洋洋。

    然后还有专门的迎亲官员,以及媒人。

    从普遍意义上来说,黛玉是方永抢来的,没有媒人。

    不过有的时候话不能那么说。

    抢这个字太不合适了。

    方永觉得自己不能叫抢,而是救。

    那是谁让他救的呢?

    贾雨村!

    于是方永将贾雨村定为媒人,特地将他从后方接了过来。

    贾雨村如今也是水涨船高,一跃从当初那个被革职的进士成为了全国上下数一数二的大臣。

    当初被强逼着加入方永造反集团的他如今被打着也不会走了。

    后面的就是一些侍从人员了。

    抬着轿,牵着马匹,拿着礼物等等。

    这里的礼物只是寻常礼品,并不是聘礼。

    聘礼在之前的准备工作中就已经提前交予,现在不用再额外准备聘礼。

    迎亲队伍一路来到林府。

    进府后方永行迎亲之礼,进行各种仪式。

    其中有一个催妆的环节。

    顾名思义,就是催促新娘快点化好妆容。

    当然,这个环节并不是真的催促化妆,更多的是表现迎亲的一种期待,以及营造一种浪漫的氛围。

    按照古礼,方永作催妆诗给黛玉。

    金炉香暖绣帘开,玉漏声催晓镜台。

    莫待东君先折柳,琼箫吹彻月西来。

    并送一截玉柳过去,柳树善繁衍,一截也能成长为参天大树,因此寓意婚姻绵长,子嗣昌盛。

    不多时,黛玉写下回诗。

    菱含笑映胭红,半卷湘帘怯晚风。

    借得桃三两瓣,随春飞入画屏中。

    并送一支玉质桃钗子,桃鲜艳,无出其右,寓意婚姻幸福美满。

    不久后黛玉走出,身穿凤冠霞帔,红绸盖头,胸背着云龙纹饰鞠衣,配带玉彩结绶,白玉云样玎珰,金纹红舄,左右各缀有三颗珍珠。

    黛玉遂向林如海告别,随着方永上了轿。

    迎亲队伍再度出发,一路吹锣打鼓。

    林如海为黛玉准备了极为丰厚的嫁妆。

    整整二百五十六抬。

    所谓抬,是指将准备好的嫁妆放在抬架上,根据轻重大小,由两到八个人抬着前行。

    由于嫁妆一般是用红色木箱或者红布之类包裹着的,所以当抬的人数特别多的情况下也就有了十里红妆的说法。

    而二百五十六抬,绝对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字。

    平民百姓就不说了。

    当年方永准备了一斗米,已经算是阔绰的了,回礼就别想了,顶多也就是一床被单,有的穷的做个枕头就打发了,勉强能算是一抬。

    而一般的富庶人家也就是几抬。

    一些官吏世家,背景一般的也就是二十几台。

    地位特别高的,例如贾史王薛这种,一般也就是六十四抬,算是标准。

    多的话,如果有一些特殊意义,异地联姻之类的,例如当初探春作为郡主的身份出嫁再加上联姻之需,也就是一百二十八抬。

    以此便能想象,林如海所准备的二百五十六台是个什么水准了。

    而且林如海这二百多抬嫁妆里还没有充数的,全是真材实料,那一箱箱金子和银砖,八个人抬着都吃力。

    队伍绵延数条街道,这下真成了十里红妆了

    林如海不算贪官,但也绝不是如海瑞那般的直诤之臣,其在扬州担任巡盐御史十几年,家资相当充盈。

    (ps:本来是想写近十年的,不过因为一些原因,改为十几年。)

    方永在扬州时曾收缴过一部分官员资产,当时林如海曾提出过主动捐献这些家产,方永没有同意,他还不至于惦记老丈人这点钱,于是开玩笑的道,让林如海以后作为黛玉的嫁妆给他,没想到对方当了真。

    队伍一路前行着,沿途发放喜和喜钱,路过宁荣街……

    (本章完)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