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 第113章 蝴蝶翅膀
最新网址:www.00shu.la
    李文忠时刻在关注着应昌方面的消息,第一时间就得知了至正帝驾崩的情报。

    他当机立断,抛下辎重后勤,率领大军日夜兼程奔袭应昌。

    新皇即位必然会带来朝局的混乱,哪怕元昭宗继位前就深度介入朝堂,依然不能例外。

    以至于直到李文忠的大军来到应昌城下,元昭宗才知道明军打过来了。

    不过他比他爹至正帝有骨气,并没有弃城逃跑,而是聚拢全城兵力,准备给李文忠来一个大的。

    他想的很美好,自己刚刚继位人心不服。

    只要能挡得住李文忠,自己的威望就将超过父亲至正帝,成为大元新的皇帝。

    不过他也没有盲目,在坚守的同时,还派人去辽东等方向搬救兵。

    到时候大军合围,李文忠就是插翅也难飞。

    击败大明名将李文忠,想想都让人激动啊。

    大元只有在我的带领下,才能力挽狂澜,夺回失去的一切。

    总之一句话,未来是美好的,只要坚守住就有希望。

    李文忠也很配合他,大军竟然四面合围,没有留一丝缝隙。

    元昭宗大喜,自古攻城必围三阙一,以防止守城方见无路可逃生出死志。

    李文忠竟然四面合围,犯下了兵家大忌,枉为名将。

    这一次合该我功成名就。

    然后他就知道了,什么叫活学活用,也知道了李文为什么是名将。

    李文忠只用了一招佯攻,就让应昌牢固的城防露出了破绽。

    第一天先让大军进行城南,第二天上午依然攻城南。

    元昭宗倒是很有定力,依然坚守原来的战略毫不动摇。

    第二天下午,明军突然猛攻城北。

    这次的进攻非常猛烈,几次明军都杀上了城头。

    不过很快就被元军给驱赶了下去。

    元昭宗大喜,我就知道李文忠要搞声东击西的把戏,这下黔驴技穷了吧。

    李文忠似乎有些恼羞成怒,下令大军猛攻城北。

    一时间元军防守压力倍增,元昭宗就将主力调到了城北防守。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主力刚调走不久,明军再次猛攻城南。

    元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被明军一股气登上了城头。

    人心本就不安的元军,军心彻底丢失,开始成批的逃跑。

    还在做美梦的元昭宗大惊,仓皇之下根本就来不及做任何准备,在亲卫的拼死保护下杀出了重围。

    等确定安全之后清点人数,发现只剩下一百余骑。

    满朝文武只有五六个陪他一起逃了出来,其余全部留在了城里。

    这一刻,元昭宗所有的雄心壮志,全部灰飞烟灭。

    他终于理解了父亲,为什么一听到明军到来就提前逃跑。

    原来真的打不过。

    但元昭宗还面临一个问题,接下来去哪。

    想起王保保的信,他本来想去和林,却被手下给劝阻了。

    王保保心思不定,万一他真的有反心呢?

    而且你就带着我们这几个人过去,手里无兵无权,小心他挟天子以令诸侯。

    况且他手下只有六七万人,大部分都是新兵,战斗力很差。

    靠这点人是挡不住明军的。

    不如去捕鱼儿海,那里是直属于汗帐一系的势力范围。

    你去了之后,能快速的拉起一支新的队伍。

    手中有兵你才是蒙古大汗和大元皇帝啊。

    而且捕鱼儿海离辽东很近,辽东纳哈出手里有二十万大军,还有心向大元的高丽。

    这一番说辞,成功的说动了元昭宗。

    他当即就带着残兵去了捕鱼儿海。

    王保保直到二十余天后才得知这个消息,气的差点昏厥过去。

    他知道,这次大元真的完了。

    本来他计划的是,靠着自己手里的力量,再加上元昭宗的名义,起码可以拼凑出一支十几二十万的大军。

    而且和林在草原的中心地带(外蒙古境内),大明想进攻这里属于劳师远征。

    光粮草补给就能将明军拖垮。

    到时候明朝真要是敢进攻和林,他依靠地利定然能给予迎头痛击。

    然而现在一切计划都破灭了。

    靠他一个在草原毫无根基的军阀,根本就号令不动任何人。

    也很难从其他部落那里,获得太多的增援。

    别说扩军了,他手中的粮食,能不能养活现有的手下都是两说。

    至于带兵去捕鱼儿海和元昭宗汇合……

    以前他或许还会有这样的想法,但现在他不敢了。

    元昭宗和朝中大臣明显不信任他,要是带兵过去,别人只会怀疑他想火并。

    况且就这样过去,无异于羊入虎口。

    他虽然不想内斗了,但也不想去送死。

    回想造成这一切的根源,他心中充满了无奈。

    离间计,真的是屡试不爽啊。

    他倒没有怪明朝那边阴险,大家针锋相对,无所不用其极。

    怪别人狡诈,只能说明自己无能。

    唯一让他难受的是妹妹的遭遇。

    哥哥无能,没办法将你救出来,只希望那马钰能对你好一点。

    ——

    再说李文忠这边,虽然元昭宗逃走很让他遗憾,但清点战利品之后可谓是大喜。

    元昭宗压根就没想过逃跑,所以事先没有任何准备。

    等明军攻破应昌城,可以说将元朝的高层几乎全部活捉。

    包括元昭宗的太子、皇后、嫔妃,各王公大臣数不胜数。

    还在宝库里找到了金、宋等朝的玉玺,以及其它珍宝无数。

    可以说,蒙元数百年积累的珍宝,被大明一次性打包。

    之后李文忠率军凯旋,路上还顺手攻下大兴,活捉元朝国公江文清,俘虏元军三万七千余人。

    等他回到应天,朱元璋亲自到码头迎接,足见有多兴奋。

    在庆功宴上,朱元璋当场宣布册封李文忠为曹国公,世袭罔替。

    其余诸将也各有封赏。

    朱樉自然也来参加了庆功宴,比起其他人,他更关心另外一件事情。

    瞅了个间隙,他问道:“表哥,可知元伪帝的行踪?”

    李文忠摇摇头,说道:“我派人追踪过他,只知他一路往东北而去。”

    “具体去往哪里,现在还不知道。”

    “不过根据推测,十有八九是去了捕鱼儿海。”

    朱樉大喜,和林在西北方向,元昭宗一路往东北而去,可推测他没有去和林。

    别管他具体去了哪,只要没有和王保保汇合就好。

    “没有去和林就好,我们的离间计成功了。”

    李文忠自然也知道离间计的事情,于是笑道:

    “元朝堪战者唯有王保保一人,若让他与元伪帝合兵一处,必为我大明心腹大患。”

    “现在没有了元伪帝的名义号令群雄,他就成了没牙的老虎。”

    “表弟此计,可当十万大军。”

    朱樉也是非常高兴,嘴上谦虚的道:

    “表哥谬赞了,真正克敌制胜,还得依靠你们啊。”

    朱元璋自然也很关心离间计之事,庆功宴结束后,君臣也谈起了此事。

    得知元昭宗没有去和林,朱元璋大喜,立即调整了战略。

    “本来咱计划明年让天德去北平练兵,后年再攻打和林,与蒙元余孽做最后的决战。”

    “现在看来计划要略微调整一下了。”

    于是他下令徐达、冯胜、傅友德诸将在山西练兵,又令李文忠去北平练兵。

    同时命令兵部筹集军需粮草。

    “明年兵分三路,冯胜攻打河西走廊,徐达、傅友德率领主力攻和林,李文忠出居庸关牵制东北方向的敌军。”

    “务求毕其功于一役,将王保保彻底消灭。”

    “没了他,蒙元不过一群碌碌之辈,我大军可从容平灭之。”

    马钰得知此事之后,也非常的兴奋。

    不为别的,历史真的改变了。

    原本历史上,至正帝死后,李文忠打下应昌。

    元昭宗在最后时刻幡然醒悟,选择了与王保保和解。

    利用君主的名义,征召了十几万大军。

    这才有了洪武五年,王保保的绝地反击。

    这一仗可以说,将明朝的统一步伐,拖后了至少十年。

    现在,因为离间计的原因,元昭宗没有去和林。

    王保保一个汉化的蒙古人,号令不动任何人。

    靠他手里的那点力量,根本就抵挡不住徐达、傅友德统率的大军。

    历史真的改变了。

    至于朱元璋为何要提前一年发动北伐,这一点很好理解。

    俗话说夜长梦多,一旦给王保保太多时间,说不定人家君臣就和解了。

    就算不和解,以王保保的能力也完全可以兼并几个部落,打下属于自己的根基。

    一旦他在草原扎根,大明再想消灭他就很难了。

    正所谓宜将剩勇追穷寇,决不能给他这个机会。

    朱元璋命令下达后,另一个人不愿意了,那就是常遇春。

    当天他就杀到乾清宫,将朱元璋给堵住:

    “上位,咱们可是说好的,打草原得算我一个。”

    朱元璋有些头疼的道:“你的身体……”

    常遇春使劲拍了拍胸脯:“我的手脚早就好了,这大半年每天都在训练,比之前还要强壮。”

    “您就放心吧。”

    朱元璋无奈,只得让他去了徐达那里,并一再叮嘱决不能大汗浇冷水之类的。

    常遇春说道:“您放心,我还不想死呢,这次保证好好照顾自己。”

    拿到任命书之后,常遇春就火急火燎的出发了。

    马钰等人一直将他送到码头江边,直到他乘坐的船消失才返回。

    看着担忧的常妃等人,马钰又安抚了一下大家。

    好不容易出了一趟城,大家并没有着急回去,而是在城外转了一圈。

    还特意跑到难民营查看情况。

    朱标介绍道:“北方已经平定,朝廷开始往中原迁徙百姓。”

    “难民大部分都已经被送去了北方安置,应天的压力小了许多。”

    看着空荡荡的难民营,马钰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朝廷准备怎么迁徙百姓,有计划了吗?”

    这里也没有外人,朱标就说道:

    “从南方往北迁徙,先迁一部分无地少地的百姓过去,然后再迁大户。”

    马钰点点头,忽然问道:“都城放在哪,确定了吗?”

    常茂、朱樉等人也都看了过来。

    朱标倒也没有隐瞒,说道:“你不问我也正想与你商量,你觉得安阳如何?”

    马钰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从宝鼎被挖出来那天开始,他就猜到国都很有可能会放在那里。

    “我觉得挺好的,地处河南、山东、北平、山西四省交界,乃中原腹心之地。”

    “西有太行山做屏障,东部有广阔的平原,可减轻京城的漕运压力。”

    “有洹河、漳河提供水源和航运能力,船只可直通黄河和大运河。”

    “且地势较高,既能享受到黄河带来的便利,又不用担心其泛滥。”

    “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洛阳和长安那样的天险拱卫,必须要构建坚固的城池。”

    朱标笑道:“前年在牢里你曾经说过,天下没有十全十美之地。”

    “安阳除了天险不多之外,其余条件都远超其它各地,已经是最适合做京畿的地方了。”

    马钰也笑道:“哈哈,我自己都忘了曾经说过这话了。”

    “不过,朝廷现在正在营建凤阳皇宫,还有余力另建一座皇城吗?”

    提起凤阳皇宫,朱标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目光朝常茂等人看了一眼。

    常妃秒懂他的意思,站出来说道:

    “那边是什么,你们陪我一起去看看吧。”

    几人自然都知道有不方便自己听的话,都跟了过去。

    只剩下朱标、马钰、朱樉三人。

    朱标这才说道:“凤阳皇宫那里出问题了。”

    马钰心中一动,莫非是贪腐的事情被查出来了?

    脸上故作疑惑的道:“出什么事情了?”

    朱标说道:“让二弟和你说吧,他最清楚不过了。”

    朱樉当即就将情况给解释了一遍。

    正如原本史书上所写的那般,凤阳皇宫营建除了贪腐窝案。

    被征辟的民夫、工匠受到了欺凌。

    “最严重的是,他们竟然将发放给民夫、工匠的口粮全部克扣。”

    “百姓不光要干活,还要自己出钱买吃的。”

    这事儿,还是锦衣卫在民间调查财税问题,意外从一个民夫家里得知了消息。

    然后顺藤摸瓜查到了凤阳皇宫贪腐案。

    “当时部分受不了的百姓,已经有了暴动迹象。”

    “那些贪官污吏不但不知道安抚,竟然还想强压。”

    “如果不是我发现的早,恐怕已经发生民变了。”

    说到这里,朱樉脸上一片杀意,朱标眼神也是杀意盎然。

    大明才刚刚建立三年,就差点逼的百姓造反,他们如何能不愤怒。

    即便早就从史书上知道了此事,但亲耳听到百姓的惨状,马钰也依然非常愤怒:

    “陛下准备如何处置此事?”

    朱标克制住怒气,说道:“李相近来身体欠佳,想要辞去相位安心修养。”

    “我爹准备让他去凤阳督查此事。”

    “等事情查清,就先把凤阳的工程停掉,将人力抽调到安阳去营建新城。”

    李善长生病这事儿马钰也听说过,并不是装病急流勇退。

    他没有这个觉悟。

    他是真的生病了,不过并不是什么急病,而是战乱年代留下的一些老毛病。

    年龄大了就开始集中爆发。

    医生给他的建议就是,静养调理。

    李善长还是很惜命的,已经做好辞职准备,等新丞相选出来他就可以退居幕后了。

    朱元璋让他去查凤阳皇城贪腐案,倒也算是个不错的安排。

    以他的身份地位,查个贪腐还不是手到擒来。

    然而熟知历史的马钰却忍不住苦笑起来。

    让李善长过去,那真的是让贼去捉贼了。

    想到这里,他叹了一声道:“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现在主持凤阳皇城营建的,是谁的人?”

    “这些人贪腐的那么严重,朝廷却一点风声都没有听到。”

    “如果没有人给他们打掩护,你们觉得可能吗?”

    朱樉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说道:“我早就觉得此事有鬼,看来果然如此。”

    朱标眉头紧皱,说道:“你是说李相?不可能吧,他图什么?”

    马钰叹道:“人心不足蛇吞象啊。”

    “你想一想,刘中丞(刘伯温)是怎么和李相决裂的。”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道:“当然,我也只是猜测,具体如何还要查过之后才知道。”

    朱标脸色凝重起来:“如果真如你所说,此事确实不能让李相前去。”

    “回去我就将此事告诉我爹,让他另外任命一人前去。”

    马钰没有再说什么,希望这一世凤阳贪腐案能早点完结。

    前世朱元璋察觉凤阳那边有问题,就让赋闲在家的李善长前去调查。

    结果可想而知,李善长抓了几个小虾米顶罪,真正的大老鼠都被保了下来。

    朱元璋并不知道自己最信任的人,和他并不是一条心。

    还表彰李善长干的好,并让他负责凤阳皇宫营建。

    一直到洪武八年,民夫工匠们实在受不了开始集体罢工,此事才彻底曝光。

    朱元璋这时候也明白过来,李善长才是凤阳贪腐的保护伞。

    但因为顾念旧情,就替他洗脱了罪名,让他全身而退。

    当时朱元璋大概率是觉得,李善长都已经六十多了,且身体一直都不太好。

    留他一命还能顾全君臣情义。

    哪知道李善长老而弥坚,身体越来越好,一直活到七十多岁都没有死的迹象。

    想必朱元璋也很后悔,为啥没有趁着凤阳皇城窝案爆发的时候,就顺手将他给收拾了。

    结果自己还落了个屠杀功臣的骂名。

    不过马钰并没有劝说朱元璋屠戮功臣的打算,他要真敢这么干了,恐怕功臣集团秒秒钟和他决裂。

    就连朱元璋,也会怀疑他的用心。

    点出可疑的地方就足够了,剩下的交给朱元璋自己去决定。

    ——

    乾清宫。

    听到朱标的汇报,朱元璋的脸色变得异常阴沉。

    之前他只是没有往那方面怀疑,这会儿经过提醒,他如何能意识不到问题所在。

    仔细回想一下,凤阳皇城的营造官吏很多都是李善长举荐的。

    大部分官吏,都能和他扯上关系。

    他又怎么可能对此事毫无所知?

    关键是,李善长有前科。

    之前就因为包庇犯罪的下属,和刘伯温决裂。

    越想,朱元璋就越觉得这个推测八九不离十。

    一想到李善长竟然欺骗自己,他内心就升起一股火焰。

    不过最终,他还是将怒气压了下去,说道:

    “标儿你多虑了,百室的为人咱知道,虽然小节有瑕疵,但大节向来没有问题。”

    “此事定然与他无关。”

    朱标心下叹息,父亲还是顾念旧情啊。

    他自然不会硬着头皮和父亲对着干,于是顺着说道:

    “我也是这般想的,李相乃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岂会做出此等贪赃枉法之事。”

    对儿子的态度,朱元璋很是满意,不过他也知道再让李善长过去已经不现实,就说道:

    “但你的顾虑也不无道理,正所谓瓜田李下。”

    “凤阳皇城营造的官吏,多与百室有关系,再让他过去调查,确实多有不妥。”

    “当另外选一能臣过去方可。”

    朱标说道:“父亲英明,只是不知朝中有谁能担当此大任。”

    现在的关键,已经不是处置凤阳那些贪官污吏,而是在李善长的保护下将那些人给处理了。

    还不能牵连到李善长。

    也就是说,这个人得符合以下标准。

    能力足够强,不怕李善长,又能体会上意。

    可以将事情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要波及太广。

    杨宪第一个被否决,他和李善长有大仇,让他去必然会将李善长给拉下水。

    浙东派系也不行,他们巴不得把事情闹大。

    多拉一些淮右派系的人下水。

    其他人好像也都不合适,要么不敢得罪李善长,去了大概率就是象征性的走一圈。

    要么就是能力不够,要么就是太方正不懂的体会上意。

    思来想去,朱元璋一时间竟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朱标也有些头疼,有李善长在,这事儿好像还真不好办。

    就在这时,内侍来报:

    “陛下,刘中丞求见。”

    刘伯温?

    父子俩相互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神里看到了答案。

    踏破铁鞋无觅处,最合适的人选这不就自己送上门了吗。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