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泓水之战,是东周春秋时期,公元前638年,宋国与楚国为争夺霸权而发生的一次战斗,泓水之役发生于河南泓水(今河南柘城县北30里)。楚国以优势的兵力、旺盛的士气、有利的地理条件,大败宋国,获得全胜。也是宋襄公的贻笑大方之战。战争背景
宋国(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86年),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国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周初被周天子封为公爵,国君子姓、宋氏。共传三十四君,享国八百二十九年。
西周初期,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平定商王朝余部之乱,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就是不绝人的传承,封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于商朝的旧都商丘,建立宋国,特准许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与周王朝为客家。宋国地位特殊,被周天子尊为“三恪”之一。周朝新立时,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为三恪,以示敬重。具体封虞、夏、商之后于陈、杞、宋。虞帝时可能有初步的王朝端倪,所以虞帝之后也被分封。其中三恪以宋国为大,宋国版图跨有今河南东部、江苏西北部和山东西南部之间,面积约有十万平方公里,皆膏腴之地,国都商丘,也是东方大国。
宋襄公即位前(宋襄公姓子,名兹甫,宋氏。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桓公次子,宋成公之父。春秋五霸之一,但这个霸主地位存在争议),曾让国与其庶兄公子目夷,并参加了齐桓公主持的葵丘会盟。宋襄公即位后,任用公子目夷为相,帮助齐国平定内乱。后宋襄公图谋称霸中原,并胁迫滕、曹、鄫等小国,迫使其东方诸小国臣服于他。
宋襄公即位后,想效仿先贤三皇五帝之君,在政治上特别倡导修行仁义,并主张以此争得中原盟主地位。与商汤为榜样,但是这是在春秋,不是在夏末的时候,所以宋襄公想法是好的,但在与时俱进方面与时代背道而驰,这样让宋襄公吃尽了苦头。在对外交往上,宋襄公紧跟齐桓公,积极维护齐国的霸权。宋国大夫正考父非常赞扬宋襄公的精神,认为宋襄公的伟大可追述如同契、汤等商王朝圣者的精神,因而作了“商颂”来称赞宋襄公。说明宋国有很多人有以古为样、照搬照抄的思想。
楚国,又称荆、荆楚,是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楚人立国之初,较为贫弱;经过几百年发展,楚国在春秋时楚成王之世开始崛起,有长江汉水之地,湖北一带,并不断兼并周边各小诸侯国,周天子赐胙,命楚国镇守中南。于是楚国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春秋时期南方的第一大国。楚国地域十分辽阔,有湖北大部、安徽北部、河南南部、陕西东南部、重庆北部。楚国因地处南方受苗蛮集团影响,军队战力强,却统属较多,一向与中原和而不离,在不断兼并中,逐渐自大起来,不再接受周天子的命令,并擅自称王,想谋霸天下。
战争起因
公元前643年(周襄王九年),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因君位继承而引发五子争位的内乱,与郑国类似,都因后代争位而衰落。次年,宋襄公率卫、曹、邾等国军队出兵协助齐孝公取得君位。齐国原本是诸侯的盟主国,如今宋襄公帮齐孝公登上君位,他就沾沾自喜起来,萌发了取代齐国为中原盟主的雄心。但这次响应拥戴齐孝公登位的只有三个小国听命于他,其他中原大国根本不予理睬,可宋襄公又没有实力去强迫他们,于是他就决定拉拢大国,借大国的声威去压服小国。同时,楚成王趁着齐国中衰、中原无霸的机会,通过影响中原陈、蔡、郑等国家将势力渗入到了中原地区。宋襄公此时不顾宋国国力尚弱,希望能以宋国的公爵地位压制各诸侯国。
宋襄公拉拢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南方的楚国,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大臣们以后,首先反对他的就是他的哥哥公子目夷,他说:“宋国国力微弱,无力承受霸主的地位,弄不好还会招来灾祸”。但宋襄公不听大臣们的劝告,不自量力地于公元前639年向楚成王、齐孝公发出邀请,请他们于那年的农历7月在宋国的盂(今河南睢县)召开诸侯国会议,讨论订立盟约的事情。公元前639年(周襄王十三年)春,宋、齐、楚三国君主最后会于齐,在宋襄公的强烈要求下,三国同意于同年秋在宋国召开诸侯大会。
同年秋,宋襄公自以盟主身份约楚成王以及陈国、蔡国、郑国、许国、曹国之君在盂(今河南省睢县西北)会盟,齐国和鲁国借故未到,实际上是看不上宋国为盟主。宋襄公兴致勃勃的准备赴会,想成就齐桓公般的霸业,兄长目夷临行前劝他说:“君上要多带些兵马,以防楚王不怀好意”。宋襄公却说:“那怎么行,我们开会就是为了不打仗,带那么多兵马干什么”。会盟不打仗的想法在春秋末被宋国所提出,也得以在那个时期才实现,源头原来在宋襄公这里。后宋襄公不顾公子目夷的建议,轻车简从赴会,以争取与会诸侯的信任。在开会的时候,宋襄公和楚成王都想当盟主,双方争执不休,可楚国实力强大,附和楚国的诸侯国多,宋襄公还想争辩,结果在会场上遭到楚成王的伏兵突袭被擒。楚成王挟着宋襄公,并进攻宋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西南),宋国在无国君的情况下一直坚守,宋军没有给楚军可乘之机,数月来楚军长久无法攻克商丘。后来,在鲁僖公的调停下,楚成王见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于同年冬释放宋襄公,但宋襄公作为一国之君被他国俘虏,虽然楚国不是使用光明正大的手段,但颜面尽失,被其他诸侯耻笑。
战争经过
宋襄公回国后,憋了一肚子气,他十分恨楚成王,也恨同楚成王一个鼻孔出气的郑国国君。于是,他决定先讨伐郑国。宋襄公于是不顾大臣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的劝说,于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夏,联合卫国、许国、滕国三国进攻依附楚国的郑国,觉得打一下楚国的看门狗,给主人看看宋军的实力,也为了争取中原的霸权。当时郑国已衰落,成为中原不大不小的一个国家,在楚国争霸中原中,依附楚国。楚成王为救郑率军攻宋。宋襄公遂由攻郑撤回宋国迎战。楚国在此有“围魏救赵”之意,当然这是战国那场战役的雏形。
后来,宋楚两军在泓水相遇。当时,宋军已先到泓水,并在北岸布好阵势,以待楚军,处于以逸待劳和半渡而击的有利态势。看到楚军来到南岸迅速列阵,宋襄公不以为意,他十分痛恨楚国不讲仁义的卑劣行径,于是想堂堂正正地在两军列阵中击败楚国,让楚国颜面尽失。从两军的实力来看,宋军接近千乘之军,楚军在千乘之上,两军数量有一定差距,但差距不大。但楚国长期在不断战争中壮大,又处于蛮荒之地中,楚军战斗力普遍强于中原承平已久的诸国。宋国是商朝后裔,秉持着商朝上国的心理,又无强兵富民的措施,军队在野战中战力与楚军有不小的差距。
但宋襄公看不到两军的差距,他一直遵守“不排成打仗的阵列不能开始战斗”的陈旧观念,这是夏商时期的战法。眼睁睁看着楚军有秩序地渡过泓水来决战。楚军也仗着人多,大白天强行渡河。公子目夷及相关将领纷纷请求出击半渡楚军,趁楚军半渡而击之。宋襄公满不在乎地对将领说:“待彼列好阵后,我要堂堂正正地击败楚军,一雪前耻,让楚蛮知道什么是正义的力量”。公子目夷及相关将领面面相觑,继而走出中军大账长叹,没想到宋襄公如此迂腐。
后来楚军在北岸从容布好阵势,虽然楚军经过渡河之疲劳,但泓水不像长江、黄河那样宽,不费劳力,渡河后楚军由于以前长期压着中原诸国打,所以气势较盛,急迫地想击败敌人。而宋襄公在看到楚军列好阵后才下令宋军攻击楚军。楚军在列好阵后迎向了宋军,于是两色军队迅速交织在一起。宋襄公满以为宋军会压制楚军,但在军队战力及人数都不及的情况下,宋军战死人数不断增大,包括楚军背水列阵,向死而生的士气也不断增大,于是宋军在不断地争斗中,士卒纷纷倒地,楚军虽有伤亡,但人数众多,一个阵亡随后的就会补上,给宋军的压力不断增大,最终在经过有一段时间的争斗过后,宋军伤亡不断扩大,并被压制地后退,宋襄公站在战车上满脸不可思议,喃喃自语,后来大队的楚军洪水般的冲杀过来,冲得宋军纷纷溃逃,宋襄公的大腿上也中了一箭,在几个忠心的大臣保护下,宋襄公才得以脱身。但此后一年一代仁义之君就此死去,宋国由此失去了争霸的实力。
战争影响
泓水之战中,宋襄公奉行“古板的仁义”,既不注重实力建设,又缺乏必要的指挥才能,最终覆军伤股,为天下笑柄。泓水之战后,楚国在中原的扩张已无阻力。在其后数年间,楚国势力一度达到黄河以北,直到晋楚城濮之战后,楚国的扩张势头才得到遏制。宋国在泓水之战战败后沦为春秋二流国家,宋国从此一蹶不振,未能在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
战争评价
泓水之战规模虽不很大,但是在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史上却具有一定的意义。它标志着商周以来以“成列而鼓”为主要特色的“礼义之兵”交战正式寿终正寝,新型的以“诡诈奇谋”为主导的作战方式正在崛起。所谓的“礼义之兵”,就是作战方式上“重偏战而贱诈战”。它是陈旧的密集大方阵作战的必然要求,但是在这时,由于武器装备的日趋精良,车阵战法的不断发展,它已开始不适应战争实践的需要,逐渐走向没落。宋襄公无视这一情况的变化,拘泥于“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等旧兵法教条,遭致悲惨的失败,实在是不可避免的。
在泓水之战中,尽管就兵力对比来看,宋军处于相对的劣势,但如果宋军能凭恃占有泓水之险这一先机之利,采用“半渡而击”灵活巧妙的战法,先发制人,是有可能以少击众,打败楚军的。当然在宋国臣僚中,也不是人人像宋襄公这般迂腐的。公孙固等人的头脑就比较清醒。他们关于乘楚军半渡泓水而击的方略和乘楚军“济而未成列而击”的建议,体现了“兵者,诡道”、“攻其无备”的进步作战思想,从而为后世兵家所借鉴运用。至于实践中以“半渡击”取胜的事例更是比比皆是,柏举之战中吴王夫概半渡击大败楚军就是典型一例。
宋襄公虽然被后人列为春秋五霸之一,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的得到过诸侯霸主的地位,尤其是以中等国家的实力去想称霸诸侯的事情,就是不自量力,又没有齐桓公的威望和能力,能影响周边的几个小国已是不容易了,更何况与当时实力最强的楚国争霸,更是把宋国拉入了衰退的趋势。泓水惨败让后人对宋襄公贻笑千年,不听贤臣之言,因循守旧,不知变通,以古时的战争思想来应对不断变更的军事理念,失败是必然的,只是让宋国实力大损,再也没有争霸的实力。但是从另一面来说宋襄公的仁义,道德还是值得赞颂的。他能作为春秋五霸更多的也是从这点来评判的吧。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