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世家五百年 > 第18章 天阙之上辩天经
最新网址:www.00shu.la
    众人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李祺,都想听他接下来要如何应对。

    殿中气氛热烈,依照大明朝的风气,便是上演全武行也是有可能的,众人皆想看李祺会不会直接语气激烈的怼回去。

    李祺环视了殿中一遭,他看到了众人眼中的期待、戏谑、敌意、嘲弄。

    李祺早就想过,真的到了这一天,他该要作出何等姿态。

    从穿越后,他心中便郁结着一口气,这口气压着李氏的生死、成败,他谨小慎微,战战兢兢。

    他从回京后没有拜访过任何亲友。

    他始终紧紧守着朱元璋诏书中定下的三条规矩,不敢逾越雷池一步。

    直到杨靖死后,他才能微微松一点点气。

    他温润、和气、知进退,挑剔的皇帝和太子也称赞他遭逢大变后,有大儒君子之风,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正是这种脱胎换骨的变化,才让皇帝愿意将这等大事交在他的手中。

    直到今日,他终于要彻底功成了。

    可那不是他!

    李祺想过,既然公府覆灭之事即将了结,既然三个幕后黑手都要死了。

    那就在这殿上将这些岁月以来所受的郁气一泄而出,他从来不是温润如玉的性子,他是山上嶙峋的怪石,是雨季磅礴的虐洪,是刺人心脾的利剑。

    他也想肆意一次。

    只是……

    想到大明将来的风风雨雨,想到高居明堂之上多疑的老皇帝,想到世上之人多尊崇儒雅之士。

    他想到他还不曾出世的孩子。

    出一时意气容易,招来狂风摧折了枝干便不是好事。

    今日一展风华意气,便要累及后人,不智亦不慈也!

    李祺捏紧拳头又缓缓松开。

    他气势依旧如若沉渊,身姿依旧挺拔如松,颇有一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从容。

    他随意的轻掸了下衣袖,像是听到了一个笑话,见到了一个跳梁小丑。

    “资善先生方才为诸位大臣讲述了何为圣道,恰好不才也对圣道有一番见识,借着这九天之上的殿堂,为诸位大臣点评一二。”

    早先李祺的文章便多在京中流传,对李祺钻研圣道且有所小成之事,他们自然都是知道的。

    “驸马竟然敢在这等场合说出这等话,这是有自信与资善先生相较一二啊!”

    “资善先生乃是鸿儒学者,举世闻名的大宗师,李祺就算是顿悟后有些许天资,短短一年半时间,又如何能越的过去?”

    “公府剧变后,这位驸马性情大变,今日敢做出这等姿态,怕是有所把握。”

    “前日传出的善恶四句教你们没听说吗?李祺有天纵之资,纵然政途受限,但翌日成就不可限量。”

    朝堂之中,几乎所有人都在观望李祺和李原名斗法,无论谁胜谁败,对他们有益无害。

    “既然资善先生方才多用自古以来,恰好在下最是擅长史学,便为诸位臣工讲一讲这朱子之学的源流所出以及这百多年的发展。”

    “朱子之学,盖出于程子的洛学,其时共有两派,……”

    “直到宋朝末年,朱子之学依旧不为世道所容,只在极少数人家流传……”

    “朱子之学席卷华夏,盖起于蒙古踏破中原,……”

    殿中早已寂静无声,只剩下李祺一个人的声音在回响,在廊柱间萦绕。

    他的声音不疾不徐,宛如江面之上拂面而过的春风,温暖而和煦,丝毫没有争辩的急切。

    但殿中许多文臣的脸已经开始黑了,有些历史不能翻,一翻大家都没面子。

    “若是将一块白布置于油污中,它便不再干净,称不上洁净无暇,再也不能对外说它是‘白布’了!

    从唐宋之时,到如今的大明,我汉人的风俗变化这么大,相比较唐人、宋人,我们岂不是和元人更像?

    本官曾经不解,后来才明白,是因为蒙元曾经统治了天下九十七年。”

    李祺的声音明明很轻柔,但却重重砸在所有人心头,李原名预感到了不妙,他没想到李祺不和他论道,而是直接釜底抽薪,往理学的身上泼脏水。

    他尖声打断了李祺,“李祺你这是在攻讦圣人吗?岂不闻前宋正是不尊崇圣人之道,才导致亡国灭种,岂容你在这里信口雌黄,败坏天下正道!”

    “资善先生莫急。”

    李祺依旧是不疾不徐的模样,“这世上何曾有不经历艰难困苦而成就的圣人呢?

    昔年孔圣尚且周游列国而不得奉圣君,乃至于有困顿于陈蔡之间的窘迫。

    本官于此论史,不是攻击程朱二圣,而是说圣人的不肖后人。

    陛下在大明建极之时,说要光复汉之鼎业,兴隆唐宋之制,但如今大明建立起来了,却依旧深受那等肮脏之物的影响,岂不是极其悲哀之事吗?”

    众人谁还能不知,李祺这番话正是在说李原名,说李原名就是那不肖子孙,一身皆是奉承元人之学。

    “在元大都的天牢中,文公写下了正气歌,而后从容赴死,他是宋人最后的脊梁,而那些被打断了骨头的人,则大肆的修改经典,跪伏在蛮夷的脚下,若是朱子知晓他的学说因此而昌盛,想必会泣泪吧。”

    这最后一句一出,顿时所有人都头皮发麻,这怎么把文天祥都搬出来了,有这位的衬托,更显得那些心怀故元的汉人大儒,有奸人的潜质。

    李祺一字字一句句,且落在众人心头。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资善先生可能无愧吗?”

    李祺悠然的声音响彻,他不曾大声的质问,却有无尽的风景,有圣贤的风范。

    好似……

    好似那位文公落在他的身后,抬手按在他的肩上,有浩然正气勃发!

    所有人都知道李祺有深厚的学识,否则不可能如此信手拈来,也写不出那些文章。

    但今日……

    辩经非辩经。

    论理非论理。

    这一剑刺的是要害,为的不是逼死李原名,而是将他逼到绝境。

    这是无解的难题,白纸上落下了墨渍,你说它是白的,没人会相信。

    李原名从没遇到过李祺这样的对手,总是能一击刺到最薄弱的地方。

    李祺却不再看李原名,眼角余光落在站在众臣之前的吏部尚书詹徽身上。

    形势到了如今地步,詹徽,你还能站得住吗?

    ————

    理学是将儒家从学说转变为儒教的理论,理学家通过一系列规范性的儒家仪式,建立了一个以年龄、地位、性别为核心的等级森严的秩序。

    在这个秩序中,国家社会的最基础单位是宗族,为了适配这种社会制度,理学家们发现,必须要消灭私人财产制度,转化为宗族公有制。

    但这样极度保守的理论与宋朝宽松自由的现实大相径庭,理学被排斥在社会主流之外,直到蒙古人进入了中原!——《宋元时代的儒学与蒙古人》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