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世家五百年 > 第212章 治家
最新网址:www.00shu.la
    临安公主府。

    前堂中人影绰绰,府中女眷各自站着、坐着。

    堂中最上首,是张婉正陪着婆母临安公主在饮茶下棋,李芳和李茂的女儿在祖母身侧侍候,大夫人、二夫人坐在下首椅子上,可几人都有些心不在焉,不时向外张望着。

    李显穆是李氏整个家族的顶梁柱,用形象一点的比喻来形容的话,就是李显穆在前面拖着整个家族飞,其他人只能在后面喊666,一点忙也帮不上。

    在略带焦虑的氛围中,李芳从外间奔进,人未至笑声便先到了屋中,他进屋后径直躬身笑道:“母亲,好消息,三弟在宫中大发神威,驳斥的满朝大臣闭口不言,造作出好大一番声势。”

    “好。”屋中方才还有些紧张的气氛顿时消散一空,众人皆欢声笑起来,临安公主拍着张婉的手连声道:“人没事就好。”

    大夫人掩嘴笑道:“老爷,三叔都造作下什么大事,让我们也听听喜事。”

    李芳脸上的笑意完全停不下来,但还是摆摆手,“唯一清楚的便是这次父亲大人要入文庙十哲了,其他的还是等三弟回来后,让他亲自说吧。”

    文庙十哲?

    屋中众人顿时一惊,能入文庙都已经是大明绝无仅有了,现在竟然要进十哲行列?

    临安公主也呆愣在当场,下一瞬便欢声大笑起来,“早该如此了!

    你三弟呢?他怎么还没回来,反倒是你先到了。”

    李芳连忙道:“三弟和英国公大人在路上同行,好似是有什么大事,所以让我先回来禀告,以免母亲以及家中女眷焦急。”

    这次临安公主是真的放下心来,平复了下心情,指挥着众人,“都别站着了,坐吧,等穆儿回来。”

    不过半炷香的时间,李显穆和李茂便联袂而归,二人入堂拜见母亲,临安公主将李显穆拉到身边,“人没事就好。”

    她实在是疼爱幼子的紧。

    “母亲别担心。”

    李显穆屈身在母亲身前,他在这世上,很多人只会在乎他有多大的功绩,多高的地位,可在母亲这里,永远只在乎他人过的好不好。

    “来,给娘讲讲你在宫中之事。”

    李显穆坐在临安公主旁边,张婉起身为公主和李显穆斟茶,其余众人也各自落在堂中,好奇等着。

    “说来话长,今日朝会上,一开始是议论衍圣公之事。”

    李显穆长话短说,没提那些具体的交锋,只是简短的将几次争锋的议题讲述了一遍,这已经足以让一众妇孺惊叹,只觉得比话本故事还要精彩。

    临安公主却轻抚着李显穆,感叹着,“我儿辛苦了,从豺狼堆里的活着出来,不容易啊。

    按照你所说,这大朝会上的事儿,岂不是还没有结束,文庙的人选还不曾定下,还要再争锋一次谁入榜?”

    “母亲真是敏锐,文庙人选还要再次厘定,这是件关乎大明社稷的大事,不亚于当初的元史大案,怕是还有的吵,儿子之后也要和友人商议一下。”

    元史大案!

    永乐朝就没有不知道元史大案的人,这桩大案最终彻底把蒙元否定,把《元史》改为了《宋末以来中国百年记史》,大明建立的道统就建立在这桩大案上。

    在永乐朝,能和这件事相提并论的政治事件,唯有“靖难问独夫之罪”,这件事是大明帝位世系转移的法理。

    而现在李显穆竟然说文庙之事不亚于这两件事,如何不让人震惊,纵然是处于深宅大院的妇人,也知道其事关重大。

    “不过母亲不必担心,文庙人选的争辩,和今日不同,并没有什么生死冲突。

    三条规则就摆在那里,能入选的人,大致也都有个数,后边的几十人不急,儿子所关注的只是十哲人选。

    父亲定然在其中占据有一席之地,到那日我李氏的声望将大为不同。

    清流名门该有我李氏一族。”

    堂中众人皆与有荣焉。

    宋朝有无数缺点,但它对科举的极度重视,建立了一个长达三百年的平民社会。

    到明朝时期,贵族社会已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那种仅凭着一个姓氏,就能够在社会上天然获得政治权力的时代再也回不来了。

    在大明朝,世人只认官位,一品就是比二品牛,二品就是比三品强势,纵然是公爵,若身上没有官职,也不被人看得起。

    譬如成国公府和英国公府,英国公府还算是后起之秀,可成国公府几乎查无此人,只依靠着天恩祖德,循序就班的担任着三大营中的职位。

    李氏有了圣人后裔的名头,固然有天大的好处,可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人身处高位。

    当初李祺在洪武年间就已经卓有声名,可因为没有太大权势,比如永乐年间不可同日而语,和如今的李显穆比起来,就更远不如了。

    李显穆正色道:“只是如今毕竟不是王谢崔卢的门阀时代。

    若是日后子孙倚仗家势作威作福又该如何呢?

    衍圣公殷鉴不远。

    若是日后子孙忘却祖先今日来之不易,又该如何呢?

    昔日公府败落,殷鉴不远啊。”

    这番话说罢,先前颇有几分飘荡的李芳李茂等人,也沉下心来。

    衍圣公殷鉴不远,连孔子的后裔都会落到那样的下场,何况他们李氏?

    不曾跌落谷底,就不会明白那有多痛,相比于没有受过苦的李显穆,李芳和李茂才是体会最深的,他们的幼年和青年时期

    “我觉得,若要家族世代安稳,该有一套家训。

    毕竟大哥和二哥的孩子已经都渐渐长大,再有几年,便都要娶妻生子了,家族壮大,无规矩不成方圆。

    父亲当年立下了一些家训,如今我想再立一些,列在一起,日后家族子弟务必学习、遵守。

    还要劳烦大嫂、二嫂,将侄子、侄女都唤来。”

    李显穆终于道出了他心中真正所想。

    虽然他知道天上有父亲一直在盯着家族,可他还是希望家族子弟能够自我约束。

    屋中众人闻言顿时肃然起来,这便是阖族的大事了。

    二人对视一眼,起身笑道:“我们这就安排人去通知他们回府。”

    李显穆微微颔首,大夫人和二夫人联袂向外而出,屋中其他人则纷纷站起,随李显穆往祠堂而去。

    不多时。

    李氏三代中,年岁稍大已然明事的几人,都被带入了祠堂院中。

    李显穆坐在太师椅上,左右分别坐着大哥李芳和二哥李茂,临安公主等女眷则列在左侧尊位上,李显穆一看带进来的只有几个侄子,顿时眉头一皱,“大嫂、二嫂,凤哥她们几个孩子呢?”

    大夫人闻言一愣,“女子也进祠堂听家训吗?嫁人后不就不是李氏的人了吗?”

    李显穆眉头一挑。

    大夫人这话,不仅仅是观念的问题,还是法律的问题。

    古代的户口和现代的户口,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为什么当初李祺的妹妹李三娘子死后,李祺就发誓要将侯府连根拔起,因为按照大明律法,李三娘子嫁人后就不在李氏的户口上,是不用死的。

    可侯府把她休掉,她就又回到了李氏的户口上,就要被抓入教坊司,于是李三娘子只能死。

    古代兄弟们不愿意分户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古代徭役、兵役是平摊到一户上的,那兄弟多自然就占便宜了。

    寡妇离开宗族活不下去也是一样的道理,虽然没男人,但也是一户,兵役、徭役都要从这一户里面出,这就是元朝为什么要实行收继婚。

    因为元朝的兵户制度,要求户口不能少,否则就没人当兵了。

    古代户口是真有法律效力,在户口上,纵然没有血缘关系,也能继承财产,也会被满门抄斩之类的牵连。

    不在户口上,纵然是亲儿子、亲女儿,也没有继承权,也不会被刑罚牵连。

    李显穆并没有想要改变法律的意思,他正色道:“大嫂,俗话说,妻贤夫祸少。

    我李氏儿郎娶妻子的时候要娶贤良淑德的女子。

    出嫁的女儿也要贤良淑德,以免日后姻亲有祸,牵连我家。

    况且,纵然出嫁,可若是犯下什么罪事,父亲和母亲总是逃不过去的,什么时候女子犯法能不牵连家族,她们就不用进祠堂了。”

    这番话说的众人心有戚戚焉,尤其是临安公主和李芳李茂,都好像回忆起了些不好的往事,脸色有些难看。

    “穆儿说的对,日后李氏的女子也都要和男子一样严格对待,万万不能出不肖之女。”

    由不得李显穆不谨慎,实在是族诛、夷族的刑罚太可怕了。

    万一以后碰到一个脑袋有坑的姻亲犯夷三族的罪,虽然大部分司法实践中,只会杀妻子一人,不会真的诛杀妻族,但谁说的准呢?

    毕竟大明曾经可是出现过瓜蔓抄,一人犯罪而诛灭所有亲族,甚至朋邻乡里,如瓜蔓辗转牵连。

    这种株连的刑罚无论如何来看,都太过于野蛮暴力,而且不公平,即便在古代,总说宗族一体,可实际上又怎么可能真的一体呢?

    不能说主家、嫡系享受了大把资源,我就找了个苦哈哈谋生的差使,吃了点残羹剩饭,甚至残羹剩饭也没吃上,最后你谋反,大家一起跟着死,这谁也受不了。

    “我这就将凤哥她们带来。”

    大夫人顿时坐不住了,亲自出了院子去找人。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