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世家五百年 > 第33章 阁老
最新网址:www.00shu.la
    李显穆脚步轻快的离开了华盖殿,阳光落在他身上,驱散寒意。

    皇帝朱瞻基同意了他的建议。

    这是国家政治体制的一大进步!

    永乐初年,内阁大学士,皆是编纂、预检、讲读之官,在午门内的文渊阁办公,不置自己的官属,也不得专制六部诸司各衙门。

    六部诸司奏事,亦不需要经过内阁。

    从今日开始,六部就不得不一定程度上,看内阁的眼色行事,尤其是户部、工部、刑部,这三个部门的工作,走流程的居多。

    户部有各项财政拨款的批复、工部有各项工部的预算批复、刑部则有各项案件,譬如死刑案件都要皇帝亲自批复。

    朱瞻基的动作非常快,在宣德元年真正到来之前,他要组建一个高效的执政班底,新内阁便是这套班底不可或缺的一环。

    很快就有旨意传出,“诸司衙门的奏章,送抵通政司后,入宫送往皇帝处,而后送入内阁,由内阁初步批阅,给出建议,再交由皇帝同意。”

    通政司送入宫中的奏章,全部都有备份,通常是三份,上奏的人留一份,通政司留一份,然后皇宫再存档一份。

    这么重大的消息,自然让无数人为之震惊。

    当传出到六部诸衙门时,无论是尚书侍郎,还是普通的官吏,几乎所有人都惊呆了,大家都不是傻子,当然知道这件事必然会大大提升内阁的权力。

    以后六部的奏章,都要先经过内阁看一轮,那岂不是有什么弹劾也要先送过去了?

    最先反对的就是都察院。

    前任左都御史郑欢离任后,新任左都御史上任后立刻将都察院重新梳理了一番。

    上任后他本来没有什么大动作,但却没想到迎来了如此离谱的一道旨意。

    当即召集了整个都察院的御史,沉声道:“自太祖皇帝时期建立都察院,授予了我们风闻奏事的权力,但凡有弹劾,便呈递于皇帝,可如今却要经过内阁这么一个无品级的机构,这是践踏国朝的制度,本官要上书陛下反对,诸位同僚呢?”

    “附从总宪!”

    “内阁无权监管我都察院的奏章!”

    御史们大多都义愤填膺,只有一少部分人没说话,但在此情形下,也没有出言反对,左都御史望着众人的反应,满意的点了点头。

    他并不是想和李显穆对上,但他是真的认为,区区内阁这么一个无品级的机构,怎么能够压在都察院的头上呢?

    况且他们可是监察官员的机构,怎么能被内阁所压制,那都察院又有什么存在价值?

    他们是效忠于皇帝。

    就算是陛下为了效率想要让内阁多添加工作,但都察院的工作,也不该让内阁来决断。

    是的。

    作为左都御史,在官场摸爬滚打几十年,他非常清楚皇帝为什么搞出来票拟,无非就是因为批阅奏章太累,于是想要偷懒。

    但是又不能真的恢复宰相制度,毕竟皇明祖训里面明确有写,谁敢恢复宰相制度,那就要天下共击之,就算是皇帝也不敢提,于是才搞出了内阁这么一个四不像。

    左都御史王通想的很清楚,他要上书、进宫,将这件事和皇帝说清楚,都察院不能让内阁插手。

    王通心中思绪翻涌,沉声道:“既然诸位同僚所思所想和本宪相同,那便回屋去写奏章吧,待所有人都写完,便一同送到通政司去。

    今日写完,明日再写,日日都要写,必须要将这件事扼制住。”

    “总宪!”

    王通话还不曾说完,便见到有人匆匆而来,惊声道:“总宪,六部那边去跪谏了,要请陛下收回成命。”

    王通眉头微微一皱,转瞬便知道为何,在朝中,左都御史和六部尚书虽然都名列七卿,但双方职责不同。

    御史乃是清流,干的是弹劾人的工作,不接触实际事务,说白了就是手头上没有资源。

    六部则是真正掌管着大明天下不知道多少的资源,现在要被内阁压一头,必然是要比都察院急的多。

    但是直接去跪谏,还是有些出乎王通的意料,“六部都去了吗?兵部也去了?”

    兵部尚书可是李显穆,若是就连兵部都反对的话,这件事必然是一场政治风暴。

    “总宪,我们……”

    未竟的话,便是想说——我们还要不要参与。

    六部和内阁一直以来都有大矛盾,现在这件事只是彻底爆发了起来。

    这可不是什么小事,若是参与进去,说不准就要吃挂落了,但置身事外的话,貌似也不妥。

    王通也在犹豫,但很快就下定了决心,振声道:“此事本就有违逆于祖宗之法,自然不能坐视,还请诸位速速写下奏章,而后一起去皇宫向陛下请求收回成命。”

    ……

    “明达,这件事引起的风波很大啊。”

    “六部的反应非常激烈,甚至就连兵部都有不少人随同参与,怕是不能善了了。”

    文渊阁中,阁臣亦在商议此事,皇帝能同意这件事,他们自然高兴,但前提是,要度过眼前的难关。

    杨士奇望向李显穆,沉声道:“明达,在下觉得没必要搭理他们,待时间到了自然就退去,终究这件事并无什么不妥之处,他们也说不出什么东西来。”

    李显穆望着文渊阁窗外,有一棵渐渐枝叶枯黄的柳树,距离先帝朱高炽驾崩已经过去了数月,京城也渐渐再次走到了秋冬时分,洪熙元年将要过去。

    大明将来迎来新的纪元。

    李显穆淡淡道:“有些胡搅蛮缠的事情,自然不必在意,但这件事是大明政治制度改变的前兆,总是要划出个高低上下出来。

    若是不能战胜压服六部,他们是不会服气的,日后也一定会和内阁在各种场面上争执,那可就不妙了。

    说清楚,他们为何这么反对,再说清楚票拟制度对天下的好处,孤立那些反对的人。”

    杨荣第一个反应过来,“明达的意思是,要让世人看到他们之所以反对是因为被触动了利益。”

    “这有点不容易啊,况且都是文官,这样相互之间攻讦,岂不是让那些武将看了笑话?”黄淮性子比较中庸,有些不赞同这么激烈的争斗。

    杨士奇微微皱眉不满道:“他们若是要攻讦我们、反对我们,那自然是要反抗,难不成还在这里坐以待毙不成?”

    黄淮听到杨士奇这么不客气的话,顿时一噎。

    金幼孜和杨溥见状都没说话。

    这内阁之中,以李显穆为首,朝臣之中也以李显穆为首,接下来就是杨士奇。

    杨士奇附从先帝二十多年,在阁臣中无论是能力、资历以及功劳,都是仅次于李显穆的存在。

    当初李显穆在永乐末年,不再担任阁臣职务时,内阁之中便由杨士奇主导。

    偏偏这两个人在某种程度上性格还非常相似,都是那种极其强硬的人,若非杨士奇不能和李显穆相提并论,内阁绝不可能这么平和。

    即便如此,自李显穆重新入阁以来,内阁之中十次争执,有八次都是李显穆和杨士奇二人。

    两个强硬的人共事这就是注定的,正如高拱和张居正都有经世致用的才能,但却不可能共处。

    李显穆认为杨士奇比自己还要独断专行,尤其是排斥异己,那可过分多了,李显穆起码还看一下对方是否有才能,比如蹇义,虽然二人一向不和,但因为当初太宗皇帝驾崩之事,他一直没有去动蹇义。

    杨士奇则不同,不管是不是有才能,只要不和他一个派系又挡了路,立刻就是排挤。

    金幼孜、黄淮和杨溥三人在内阁中权势最低,自然不太能说话,只有杨荣能开口,“士奇莫急,且再听听明达到底是如此想的。”

    “内阁和六部的争端是注定的,我本身是兵部尚书,实际上参与这件事,并无道理。”

    李显穆抬出了另外一个身份,让自己的话变得更有说服力,“之所以要向皇帝如此建议,是因为陛下要重用宦官,现在陛下在宫中设立了学堂,让宦官们读书。

    陛下又并不是非常勤政的皇帝,这些奏章是必然处理不完的,那到时候谁来承担这项工作?

    若不是内阁,那便是宦官了!”

    李显穆一言激起千层浪,让内阁五人都呆愣在当场,万万没想到会听到这么一番话。

    但细细想来,竟然很有道理,因为皇帝之所以会给内阁票拟权,就是皇帝怠政,若是每一个皇帝都像太祖皇帝那么勤政,那自然不需要票拟。

    哪怕是像太宗皇帝一样,那有一个秘书处也就够了。

    可以说内阁票拟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这么一想,内阁五人顿时便豁然贯通。

    “若是以这番话说给外朝群臣听的话,此事极有可能就能直接消弭。”

    黄淮有些振奋,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最符合他的想法。

    其余众人皆沉思起来,听起来确实没问题,六部和内阁斗的再凶,但面对宦官干政,还是团结一致的。

    李显穆却摇了摇头,“这个办法自然能劝退许多人,但这毕竟依旧是从六部手中夺权,宦官干政是未来的事,那个时候当今官员在还不在都不知道。

    而当前权力被削夺,却是迫在眉睫的,大闹一场是注定的,现在只看陛下想要怎么处理这件事。”

    说话间,已然有宫人前来,剌着嗓子道:“诸位学士,圣上命六部诸衙门朝臣入宫,让杂家在请诸位也入宫上殿奏事。”

    嚯!

    内阁六人对视了一眼,皇帝竟然直接选择让双方面对面,这是相信他们能摆平,还是想要退缩呢?

    李显穆几人应声后,便从文渊阁往奉天殿而去,在路上时,偶然遇到了六部入宫的人群。

    “这不是内阁的诸位阁老吗?”

    大喇喇的一声,带着一番挑衅。

    阁老,在唐朝时,是对中书舍人与门下侍中的称呼,即宰相的尊称,比如非常有名的狄仁杰狄阁老。

    与之类似的,还有元辅,原指朝廷重臣,但多用来专指宰相。

    随之内阁权势渐重,李显穆等人在外通常自称“阁部”,不少人会尊称“阁老”,但今日摆在这里明面上。

    便是有些嘲讽的意味了。

    这是在讥讽李显穆等人在做宰相的梦!

    仅仅这一句,就能看得出六部心中所想,千年以来,六部一直都是宰相的下属执行机构,只有大明朝,六部的地位才这么高。

    得到了,就不想失去!

    ————

    在内阁建立的初期,其存在极大的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概因内阁是随着明朝初年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的,权力的来源由君主所授予,内阁大学士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对君权几乎没有制约作用,只能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因此明朝初期的君主专制比前代更甚,助长了明朝初年的君主专制程度。

    因为某些历史学者所论述的内阁抗衡皇权是完全错误的,包括票拟制度的实行,本质上抢夺的并不是皇帝的决策权,而是对六部的胜利,这是一次内阁提振自身权势的举动。

    在票拟制度出现后,内阁拥有建议权、六部拥有执行权、皇帝(司礼监)拥有披红决策权,内朝外朝相互制衡,内阁、六部之间相互制衡,内阁大学士对皇权完全构不成威胁,其权力大小完全依赖于皇帝对其票拟结果的认可程度。

    某些历史学者以李文正公李显穆在宣德、正统时期的权势而论述内阁的权势,这是舍本而逐末,李显穆的权势正来自于宣宗皇帝对其的信任,正如史书上所记载的“帝每有疑,皆询文正公而问之”,这是李显穆个人的权势所导致,同内阁制度并无太大干系。

    从永乐时期的秘书处,到洪熙时期皆为二三品高官,再到宣德时期拥有建议权,内阁的地位在不断上升,渐渐压过了六部,但六部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内阁地位的下一次大幅度提升,在下一次职官品级调整中。——《明朝政治制度变迁》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