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狂喜庆贺之后,众人这才从激动中平复下来,重新将目光聚焦在那堆积如山的土豆上。负责统计的书吏捧着最终账本,快步走到朱元璋面前,声音因激动仍带着几分颤抖:“启禀陛下,经最终称重核算,这块试验田亩产足足三十一石!”
“三十一石!”这个数字再次让全场沸腾。
所有人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南方水稻亩产最高不过三石,北方小麦更是只有一石半左右,三十一石,是南方水稻的整整十倍,北方小麦的二十倍!
满朝文武瞬间炸开了锅,翰林院学士郑清之捧着账本,手指都在微微发颤,口中喃喃道:“十倍……二十倍……若是天下田地都种上这土豆,大明的粮食产量将暴涨十几倍,届时别说赈灾,便是让百姓顿顿吃饱饭,甚至有余粮储备,都不在话下!这得救活多少在饥寒中挣扎的百姓啊!”
户部尚书赵勉更是激动得满脸通红,快步上前对着朱元璋躬身道:“陛下!此乃天赐大明的社稷神器啊!有了土豆,往后户部再也不用为赈灾粮短缺发愁,各地粮仓也能迅速充盈,大明的根基必将固若金汤!”
群臣纷纷附和,言语间满是对土豆恐怖产量的震撼,看向朱高炽的目光更是充满了钦佩——当初朱高炽说土豆能亩产二三十石时,不少人心中存疑,如今不仅达到了预期,还超出了十一石,这份精准的预判与扎实的培育能力,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
朱元璋与太子标站在土豆堆前,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眼神里满是振奋与欣喜。
老朱伸手拿起一颗土豆,反复摩挲着,仿佛在抚摸稀世珍宝,口中不住地念叨:“三十一石……三十一石啊!朕活了大半辈子,从未想过粮食能有如此高的产量!有了这宝贝,朕再也不用在夜里睡不着,担心百姓饿肚子了!”
太子标也笑着点头,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父皇说得是!有了土豆,咱们大明就能更快实现国泰民安,儿臣定要尽快制定推广计划,让这粮种早日传遍天下!”
就在众人沉浸在喜悦中,畅想着大明未来的粮食盛世时,朱高炽却上前一步,轻声开口,语气沉稳:“皇爷爷,太子标,诸位大人,有件事臣需向大家说明。”
他的声音不大,却让喧闹的现场瞬间安静下来。
众人纷纷看向他,眼中带着疑惑——难道这高产的土豆还有什么隐情?
朱高炽迎着众人的目光,缓缓说道:“这批土豆能有如此高的产量,主要得益于温室大棚。温室大棚可以精准控制温度与湿度,让土豆始终处于最适宜生长的环境中,不受春夏秋冬季节变化的影响,生长周期缩短,产量自然惊人。”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但大家也看到了,搭建温室大棚并非易事。虽说琉璃如今在大明已能批量烧制,成本不算极高,可维持大棚供暖却需要持续消耗薪柴。寻常百姓家中,冬天连自身取暖的薪柴都紧缺,根本无力承担大棚供暖的消耗;而且,并非所有地区都适合搭建大棚,像北方严寒之地、南方多雨区域,搭建难度与成本都会大幅增加。”
“也就是说,土豆推广到各地后,没有了温室大棚的加持,产量必然会有所下降,还会受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影响,无法保证每块地都能达到三十一石的产量。”
听到这里,众人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神情纷纷紧绷,眉头紧锁。
郑清之叹了口气,低声道:“胖殿下说得是……温室大棚虽好,却不是百姓能负担得起的。若是没有大棚,产量怕是要大打折扣啊。”
户部官员们也面露忧色,先前的兴奋劲儿消散了大半——若是产量骤降,那之前的期待岂不是要落空?
朱元璋也收起了笑容,看向朱高炽,语气带着几分急切:“炽儿,照你这么说,这土豆推广出去,产量会降多少?”
朱高炽连忙补充道:“皇爷爷放心,即便没有温室大棚,只要掌握正确的种植方法,土豆的适应性依旧远超水稻与小麦。我估算过,在普通田地种植,即便受气候影响,亩产维持在十几石还是没问题的!”
“十几石!”这个数字如同定心丸,瞬间让众人松了一口气。
郑清之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激动地说道:“十几石也足够了啊!南方水稻亩产不过三石,十几石就是它的六七倍;北方小麦亩产一石半,十几石更是它的十几倍!这依旧是前所未有的高产啊!”
群臣也纷纷回过神来,脸上重新绽放出笑容。
赵勉更是激动地说道:“是啊!即便亩产十几石,也足以解决大明的粮食问题!胖殿下先前说亩产二三十石,如今虽因条件限制无法完全达到,可十几石也远超预期,这份功绩,足以载入史册!”
众人看向朱高炽的目光中,钦佩更甚——他不仅带回了高产粮种,还能客观分析利弊,不夸大、不隐瞒,这份务实与远见,实在难得。
朱元璋也重新露出了笑容,拍了拍朱高炽的肩膀,语气欣慰:“好!好!即便亩产十几石,也是天大的好事!炽儿,你做得好!接下来的推广事宜,就交给你与标儿一同负责,务必让这土豆早日在大明生根发芽,让百姓都能吃上饱饭!”
“孙臣遵旨!”朱高炽躬身应道。
现场的气氛再次热烈起来,众人围绕着土豆的种植技术、推广区域、后续培育等问题展开讨论,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希望——即便没有温室大棚,这亩产十几石的土豆,依旧是能改变大明命运的社稷神器,大明的粮食盛世,已然近在眼前。
朱高炽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土豆放在大明,那可真是金元宝啊,或者说比金元宝还要贵重千倍万倍不止!
金元宝能换钱、能彰显财富,却不能解百姓饥肠辘辘之苦,不能救饿殍遍野之难;但土豆不同,它能作为百姓餐桌上的主粮,一口口填饱肚子,一条条保住性命,这是任何金银珠宝都无法比拟的价值。
国家大事,说到底不过钱粮二字!
粮食更是每一个王朝稳固统治的根基——百姓有粮吃,才会安居乐业,才会拥护朝廷;若是粮食短缺,百姓饥寒交迫,王朝的根基便会动摇。
可现如今的大明,粮食产量本就低得令人发指,寻常年份里,南方水稻亩产不过两三石,北方小麦更是只有一石半左右,勉强够百姓糊口;偏偏又赶上小冰河期来临,旱灾、水灾、蝗灾连年不断,田地颗粒无收,粮食大幅度减产,数千万大明子民面临着“易子相食”的绝境,如何能撑得住?
于是乎,饥民流民开始大规模出现,他们背井离乡,四处乞讨,只为寻一**命的吃食。
可朝廷的赈灾粮本就有限,面对海量的饥民,根本是杯水车薪。当百姓连最后一丝希望都破灭时,便会啸聚山林、聚众作乱,从最初的抢夺粮食,到后来的揭竿而起,将所有的怒火与绝望都发泄到朝廷身上。
历史上无数王朝的覆灭,皆源于此,若是任由这般发展,这庞大的大明帝国,迟早也会重蹈覆辙,最终轰然倒塌!
可现在有了这土豆,那意义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土豆的产量,是水稻的十倍,更是小麦的二十倍!
这看似简单的数字差异,背后却是生与死的天壤之别——原来需要十亩水稻田、二十亩小麦田才能养活一户人家,才能让一家人不饿肚子;现在有了土豆,只需一亩地、两亩地,就能满足一户人家的口粮需求。
那多出来的土地,难道要空着、荒着吗?当然不是!百姓可以在多余的土地上继续种土豆,或是种植其他作物,既能储备更多粮食,又能换取其他生活物资,日子自然会越过越安稳。
有了土豆,大明的粮食产量将会直接拔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不再受限于传统作物的低产瓶颈,足以养活更多的百姓,让原本可能饿死的人活下来,让更多的孩童平安长大,诞生出更多的子民;人口多了,劳动力便多了,开垦的田地会更多,缴纳的赋税会更足,大明的国力也会随之蒸蒸日上,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朱高炽心中也清楚,以目前大明的生产力水平,没有温室大棚的加持,没有现代化的种植技术,不可能真正做到让土豆在所有地区都亩产三十石。
可即便如此,只要土豆的产量能比现在的水稻和麦子增加个三五倍,那就足以震惊天下——三五倍的产量提升,意味着原本只能养活一人的土地,现在能养活三五人;原本会因缺粮而爆发的灾荒,会因土豆的存在而大大缓解,这就足以解决眼下大明最致命的缺粮问题,让王朝的根基重新稳固下来。
更重要的是,伴随着这第一批土豆成熟,立马就可以从中筛选出最饱满、最优质的薯块作为粮种,投入到下一批生产之中;粮种的数量会越来越多,种植的规模会越来越大,从御田到西山,从应天到凤阳,再到全国各州府。
等到土豆的种植遍布大明的每一片适合的土地,等到百姓的餐桌上都能见到土豆的身影,等到粮仓里都堆满了这沉甸甸的“粮食神器”,那一个新的时代就会降临——一个没有饥馑、百姓安乐、国力强盛的盛世大明,将在土豆的支撑下缓缓拉开序幕。
这就是土豆对大明的意义!
它不是普通的作物,而是能改写王朝命运的“利器”,哪怕只是依靠它的高产,一点点改变粮食短缺的现状,都能砸出一个盛世大明来!
“粮食神器”四个字,并非虚名,而是对它能拯救万民、稳固社稷的最佳注解。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