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 第161章 孝陵孤影,老朱的执念
最新网址:www.00shu.la
    洪武十三年的时空,被拉入永乐十四年北京那场浩大的土木兴工之中。

    画面里,不再是硝烟战场,而是尘土飞扬、人声鼎沸的北京城郊。

    无数衣衫褴褛的民夫,在监工粗粝的皮鞭呼喝与号子声中,如同负重的蚁群,沿着新辟的宽阔“御道”,肩扛手抬,将巨大的梁木、沉重的条石、成车的青砖,源源不断地运往一片正在被反复夯实的广阔地基。

    远处,初具雏形的巍峨宫墙基址如同蛰伏的巨龙,隐约勾勒出未来紫禁城的轮廓。

    旁白音沉稳而宏大,带着一种开创历史的厚重感:“永乐十四年,帝诏天下:于元大内旧址稍南,肇建新宫,规制悉仿南京,然宏阔过之!北京紫禁城及皇城,自此始兴土木,迁都之宏图,昭然若揭!”

    画面流转,时间回溯至永乐十一年深秋。肃杀取代了喧嚣。一支素白如雪的庞大队伍,在漫天飞舞的纸钱与低回的哀乐中,缓缓行进在由南京通往北京的漫长官道上。寒风卷起枯叶,打着旋儿落在覆盖着明黄缎幔的巨大梓宫上。

    汉王朱高煦身着粗麻孝服,策马行于灵车之前,面色沉凝,眼神复杂地扫视着道路两旁肃立的军民。

    旁白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叹息:“新都未起,帝后已别。仁孝皇后徐氏梓宫,由汉王朱高煦亲率护卫,自南京移葬于北京天寿山(未来明十三陵所在)之吉壤,为永乐帝系之陵寝奠下第一抔土。”

    镜头再转,聚焦于北京城内一处崭新落成、规制宏大的府邸。朱漆大门刚刚刷过,铜钉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崭新的“定国公府”鎏金匾额高悬门楣,字迹刚劲有力,彰显着无上恩宠。

    年轻的定国公徐景昌(徐增寿之子),身着簇新的国公蟒袍,意气风发地站在府门前高高的台阶上,正含笑拱手,迎候着络绎不绝前来道贺的北京官员、勋贵新贵。府内隐隐传来丝竹宴饮之声,一派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兴盛景象。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画面一角迅速闪过的、远在南京的魏国公府(徐辉祖一脉)。那座同样巍峨的府邸,门前的石狮依旧威严,门楣上“魏国公府”的旧匾也依旧高悬,却仿佛笼罩在一层无形的、与北京定国公府截然不同的沉寂之中,连门前洒扫的仆役,步履都显得格外轻悄。

    奉天殿内,御阶之下。

    魏国公徐达的目光,如同被无形的丝线牵引,久久停留在天幕上那两座隔空相望、却分属南北两京的国公府邸上。

    他身形依旧挺拔如松,但花白的须发和眉宇间深刻的皱纹,无声诉说着岁月的重量与风霜。那双曾洞察战场瞬息万变的锐利眼眸,此刻却翻涌着复杂难明的波澜。

    “辉祖坐镇南京,承袭祖荫,守的是魏国公爵位,也是徐家在江南的根基与……体面。”徐达心中默念,思绪如潮,“景昌立足北京,新贵崛起,受的是定国公爵禄,紧傍新都,依附帝阙,前程……似锦。”

    这看似双星并耀、一门两贵的格局,落在徐达这位历经三朝、深谙政治漩涡险恶的老帅眼中,却品出了更深沉的滋味。他缓缓抬起手,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玉带上冰冷的兽首纹饰,指尖传来坚硬的触感。

    “分……得好啊……”一声微不可闻的叹息,几不可察地从他唇边逸出。

    这“分”,是帝王心术,是制衡之道,又何尝不是一种保全?一门双国公,权势煊赫,本就如同行走于悬崖之巅。若同处一京,同气连枝,枝繁叶茂之下,难保不会引来雷霆风暴,重蹈当年胡惟庸、李善长之覆辙。

    如今,一南一北,天各一方。南京的魏国公府,守着太祖封赏的根基,维系着与旧都勋贵的纽带;北京的定国公府,则代表着与新帝的紧密联系,融入北迁的权力核心。

    看似血脉疏离,往来不便,实则是筑起了两道无形的屏障,将徐家这棵大树的风险,分散在了南北两地。纵使一方有难,另一方也有足够的空间和理由置身事外,甚至……施以援手?这是帝王给予徐家的恩典,也是套在徐家脖颈上的一道枷锁,一道确保忠诚与安分的枷锁。

    目光,不经意地扫过身侧。那里,属于韩国公李善长的位置,此刻空空荡荡。光洁如镜的金砖地面上,仿佛还残留着此前那刺目的、喷溅状的暗红痕迹——那是李善长骤见自身未来结局时,惊骇喷出的心头之血!太医署至今未有确切消息传来,那位曾位极人臣、智计百出的开国元老,生死未卜。

    一股寒意,比殿外的初春风更冷冽,悄然爬上徐达的脊背。他猛地收回目光,再次投向天幕上那两座遥相呼应的府邸,心头那点因家族分居而产生的、淡淡的无奈与疏离感,瞬间被一种劫后余生般的巨大庆幸所取代!比起李善长那血溅金殿、阖族倾覆的恐怖未来,眼前这点“疏离”,这点“不便”,又算得了什么?

    “平安……足矣。”徐达在心中默念,如同最虔诚的祷告。他挺直了微微佝偻的脊梁,眼神重新变得沉静而坚定。那是一种历经沧桑、看透浮华后的通达与认命。得陇?莫再望蜀!能在这波谲云诡的权力场中,保全血脉,延续爵禄,已是上天垂怜,夫复何求?他徐天德(徐达字),一生戎马,所求者,国泰民安,家宅……平安。

    --

    龙椅之上,朱元璋的目光并未在天幕上那营建北京紫禁城的喧嚣景象中停留。他的视线,如同穿透了时空的壁障,牢牢锁定在另一个地方——南京钟山南麓,那座正在他亲自督造下、一砖一石垒砌起来的巨大陵寝:孝陵!

    “老四……迁都了……”这四个字,如同淬了冰的钢针,狠狠扎进他的心脏,“他把他的根……他子孙后代的根,都拔了!挪到那苦寒的北地去了!”

    天幕上徐皇后梓宫移葬北京天寿山的画面,在他脑海中疯狂闪现——那不仅仅是一个皇后的安眠,更是一块投向深潭的巨石,预示着未来将有更多的、属于朱棣这一支帝系的棺椁,重重叠叠,落在那片陌生的北地山峦之下,筑起一片新的、与他朱元璋毫无关系的皇家陵区!

    一股源自灵魂深处的、巨大的失落与悲凉,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淹没了这位开国之君。他仿佛看到了百年之后,自己这耗费无数心血、象征着大明开国伟业的孝陵:

    宏伟的神道上,石像生依旧肃立,却再也等不来后世子孙浩浩荡荡的祭拜銮驾,只有山风呜咽,落叶萧萧。

    享殿巍峨,金碧蒙尘,缭绕的香烟断绝,只剩下空寂的回响。

    巨大的宝顶孤悬于钟山怀抱,在江南的烟雨迷蒙中,静默地面对着千山万水的阻隔。

    而他的儿子(朱棣)、孙子(朱高炽)、重孙子(朱瞻基)……乃至后世流淌着他血脉的大明皇帝们,都将长眠于遥远的、寒冷的北京天寿山下!他们的陵寝彼此守望,环绕着朱棣的“长陵”,形成一个属于永乐帝系的、新的“祖宗之地”!而他朱元璋,大明太祖高皇帝,竟成了孤悬南都、无人问津的“前朝旧陵”!

    “咱活着的时候,盼着儿孙绕膝,共享天伦……”朱元璋粗糙的手指,无意识地、死死捻着身上明黄龙袍的下摆,昂贵的绸缎在他巨大的指力下发出细微的呻吟,指节因过度用力而泛出青白。

    一股浓烈的、属于淮西老农的悲怆涌上心头,“死了……死了难道就落得个孤坟野鬼的下场?连个……连个清明时节给咱添把土、烧炷香的亲儿孙……都隔着千山万水?!”这念头带来的锥心之痛,远胜千军万马的冲杀!这是对他毕生奋斗、对血脉延续终极意义最残酷的嘲弄!

    他猛地想起了自己亲自拟定、勒石刻碑、供奉于太庙的《皇明祖训》。那里面条条款款,事无巨细,从皇位继承到藩王规制,从官员任免到百姓教化,无不包罗,试图为后世子孙立下万世不易的规矩,确保朱家江山永固如铁桶!

    他曾经是何等自信,以为这凝聚了他一生智慧与铁血手段的训示,足以让子孙奉若神明,不敢越雷池半步!

    可天幕呢?天幕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他的脸上!

    尸骨未寒!仅仅是尸骨未寒啊!他亲自选定的继承人,皇太孙朱允炆,就在齐泰、黄子澄那帮书生的撺掇下,迫不及待地举起了削藩的屠刀!将《皇明祖训》中关于藩王护卫、不得擅削的条款,视若无物!将他对儿孙的拳拳维护之心,踩在脚下!“忠”?在至高权力的诱惑和书生的“大义”面前,何其脆弱!何其可笑!

    就在这极度的悲愤与对“忠”的彻底失望中,一个近乎偏执的念头,如同在绝望深渊里挣扎时抓住的一根带刺的藤蔓,顽强地冒了出来,刺痛了他,却也带来一丝扭曲的希望:

    “忠靠不住……那孝呢?!”

    朱元璋浑浊的老眼中,骤然爆射出骇人的精光!他猛地坐直了佝偻的身体,仿佛枯木逢春,一股狠戾而精明的气息瞬间取代了刚才的颓唐。手指急促地、带着某种疯狂韵律敲击着冰冷的紫檀木扶手。

    “对!孝!百善孝为先!天地至理!”他心中狂吼,“咱若在《皇明祖训》里再添一条,不,是着重强调、用血刻下一条:凡我朱家子孙,无论身居何位,九五之尊亦罢,龙驭上宾之后,其灵柩必须归葬南京孝陵之侧!生为大明君,死为孝陵魂!永世不得另择他处安葬!”

    他越想越觉得此计大妙,甚至带上了几分农民面对狡诈世道时练就的、近乎无赖的精明:

    “迁都?行!活着你爱去哪当皇帝去哪!咱管不了你活着享受哪里的繁华!但死了,骨头得给咱埋回来!埋在咱眼皮子底下!这是孝道!是人伦!是天经地义!”

    朱元璋的呼吸都因这“绝妙”的主意而变得粗重急促,脸颊泛起不正常的潮红,“咱就不信,后世那些不肖子孙,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背上一个‘不孝’、‘背弃祖宗陵寝’的万世骂名!这可比那虚无缥缈的‘忠’实在得多!也狠得多!毕竟……毕竟这可是关乎他们自己死后能不能进祖坟、能不能享受后世皇家香火祭祀的大事!看谁敢不掂量掂量!”

    这个念头,如同在无边无际的孤独荒野中点燃了一簇微弱的、摇曳不定的篝火。

    朱元璋越想越觉得抓住了救命稻草,甚至开始在脑海中盘算这条祖训该如何措辞才能滴水不漏,如何刻石才能万世不朽,如何昭告天下才能让后世子孙想赖都赖不掉……那枯瘦的手指在龙袍上无意识地划拉着,仿佛在起草那决定后世帝王埋骨之地的铁律。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