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1931 年的冬天,凛冽的寒风伴随着国民党对鄂豫皖根据地日益加紧的围剿,如阴霾般笼罩着这片土地。在严峻的形势下,中★★央做出重要决策,恢复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的工作,以配合苏区有力打击敌人。然而此时,中心县委人员严重匮乏,仅剩下书记程明远、组织部长周绍章、宣传部长李子芬和军委张志一。12 月 18 日,中央给皖西北中心县委发出关键指示,要求在寿县、凤台、六安、合肥等县的农村,广泛发动群众,积极组织农民加入赤卫队,大力开展游击战争;在城市,则要发动工人群众掀起反帝斗争的热潮,同时加强对民运工作的领导,全力反对国民党对鄂豫皖苏区的进攻。
面对严重缺少人手的艰难处境,程明远没有丝毫退缩。他以钢铁般的意志,依据中央指示精神,迅速投身于紧张的工作之中。在合肥、寿县、颍上、凤台、阜阳、太和、桐城、舒城、庐江等地,到处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
程明远深入农村,与农民促膝长谈,向他们宣传革命思想,描绘美好未来,激发他们的斗争热情。在他的努力下,一批又一批农民踊跃加入赤卫队。他精心组织训练,传授游击战术,让这些质朴的农民逐渐成长为英勇的战士。
在城市,程明远积极联络工人群众,领导他们开展反帝斗争。他组织工人集会、罢工,抗议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同时,加强对民运工作的领导,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疾苦,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在程明远的带领下,一系列武装斗争如火如荼地展开。春荒斗争中,他们发动群众,向地主豪绅借粮,以解决农民在青黄不接时的生存困境,同时打击了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扒粮斗争中,他们巧妙地与敌人周旋,为保卫群众利益、扩大革命影响做出了积极贡献。
尽管条件艰苦,人手不足,但程明远和他的同志们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在这片土地上点燃了革命的烽火,为保卫鄂豫皖苏区、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英勇事迹,如同一座座灯塔,在黑暗的岁月里,为无数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1931 年的寒冬,天地间一片肃杀,而革命的火种却在暗中悄然传递。化名张晓天的张璋,毅然离开北方左联,带着妻子和女儿回到了故乡肥西张家圩子。一到合肥,他便迅速与皖西北中心县委的程明远取得联系,组织关系也随即转到雷马支部。
彼时,国民党对鄂豫皖苏区的围剿愈发猛烈,皖西北中心县委急需大量物资支援苏区,尤其是枪支弹药。程明远深知形势紧迫,当即委派张璋与周味韶、徐志友在西乡组织互济会,想尽办法筹集经费、购买枪支。
张璋的父亲听闻儿子从天津回来,又与被他称作“程大叫花子”的程明远搅在一起,干起了共★★的事,顿时火冒三丈,怒声骂道:“这个逆子,不知道吃了共★★什么迷魂药!再这样执迷不悟,迟早把命都玩没了!”在他眼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枪,一切都是空谈,而皖西北中心县委对枪的需求,在他看来简直是“疯了”。
然而,张璋一心为革命事业,他家中恰好有自卫用的枪支。经过深思熟虑,他找到程明远商量,计划让赤卫队配合自己回家搞枪。程明远听闻,深感此计虽险,但值得一试,立刻从赤卫队精心挑选了 5 名壮汉,跟随张张行动。
回到家中当晚,张璋便佯装大叫肚子疼,在地上痛苦地打滚,嘴里喊着得了绞肠痧,必须马上抬到合肥治疗。家人见状,心急如焚,赶忙准备找人抬他去城里。就在此时,张璋巧妙地将赤卫队队员引进家中,以凉床翻过来当作担架。而早在之前,他就已将 15 支步枪藏在了凉床之中。就这样,一行人顺利抬着“担架”出了张家老圩。
当走到无人之处,赤卫队队员们迅速背起枪,马不停蹄地回到中心县委,将枪支交到了程明远手中。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此事很快被张璋的父亲知晓。他气得火冒三丈,破口大骂:“这个畜生,吃里扒外!老子迟早要被你气死!来人,把他捆起来,送到合肥县衙大堂去!”好在众多家人纷纷出面求情,张璋这才惊险地混过了这一关。
张璋此次的英勇行动,不仅展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决心和无畏勇气,更为鄂豫皖苏区的斗争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在那段艰难的革命岁月中,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革命的浪潮冲击着每一个家庭,张璋一家也未能幸免。继捐枪事件后,又一场冲突在悄然酝酿。
一日,中心县委游击队获悉张璋父亲将从合肥返回张老圩子的情报,经过商议,决定在小蜀山脚下的王拐岗设伏。起初,有人提议让张张执行此次任务,毕竟他对父亲的行踪更为熟悉。然而,张璋内心痛苦万分,决然说道:“要打你们打,他是我父亲,我实在下不去手。”最终,由张志一带队执行此次伏击行动。
张志一带领队伍早早埋伏在王拐岗两侧,众人屏息凝神,静静等待着猎物的出现。从清晨等到午后,又一直等到太阳偏西,终于,东边出现了一队人马。只见张璋的父亲骑着一匹白马,威风凛凛地走在中间,前后有二十多个圩丁,个个全副武装,警惕地护卫着。
当张璋的父亲一行人进入阻击区,游击队果断开枪。一时间,枪声大作,打破了山间的宁静。张璋的父亲应声栽下马来,众圩丁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吓得惊慌失措,但很快便反应过来,一边慌乱地还击,一边护着受伤的主人拼命逃回圩子。
所幸,张璋的父亲伤势并不严重,几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左胳膊。躺在榻上养伤的他,越想越气,认定此事必定是混账儿子勾结“程大叫花子”所为。等胳膊稍作包扎后,他便迫不及待地派下人去喊张璋。
张璋得知消息,心中五味杂陈,但还是整了整衣服,硬着头皮来到张家房屋的正厅。只见父亲在正厅上首,正襟危坐,满脸怒容。一见到张璋进来,他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大声骂道:“跪下!你这个混账东西!我怎么就养了你这么个逆子?你不孝也就罢了,竟然还勾结★★来杀老子!要不是看在你是张家的血脉,我今天就把你送到祠堂,按族规处置!罢了罢了,你既然不认我这个老子,你就给我滚!你们全家都滚!我永远都不想再看到你!你跟着那个‘程大叫花子’,他就是个不顾死活的人,跟着他,你到最后必死无疑!等你死了,也别想进入我张家的祖坟!”
张璋跪在地上,眼中含泪,却又坚定无比。他深知自己选择的革命道路充满艰难险阻,也明白父亲对自己的恨,但为了心中的理想和广大人民的幸福,他没有退路。这场父子间的激烈冲突,不仅是家庭内部的矛盾,更是革命与旧势力在时代洪流中的碰撞,而张璋,在痛苦与挣扎中,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革命信念。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岁月里,徐吉标看似只是一个沉浸在篾匠手艺、帮衬舅舅家生意的普通人,然而,在他平凡的生活表象之下,却隐藏着一颗炽热的革命之心。
徐吉标深知,在这动荡的时代,唯有投身革命,才能为国家和人民寻得一线生机。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默默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老表程明远在革命工作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徐吉标便成为了他坚实的后盾,主动肩负起传递交通信息的重任。
每一次接到任务,徐吉标都深知其中的风险。敌人的眼线遍布各处,稍有不慎,不仅自己性命难保,更可能危及整个革命组织。但他从未有过一丝退缩。他巧妙地利用自己走街串巷做生意的便利,将机密信息藏在篾匠包裹里,或是缝进衣服夹层中,在看似平常的行程中,悄然穿梭于各个联络点之间。
有一回,风声格外紧张,敌人加大了盘查力度。徐吉标要传递一份至关重要的情报,关乎一场即将展开的行动。他像往常一样,挑着篾匠担子出门,心中却比以往更加警惕。一路上,他遭遇了多次盘查,敌人那怀疑的目光如芒在背。但徐吉彪凭借着过人的镇定和机智,一次次巧妙应对。当他终于将情报安全送达时,才发觉后背早已被汗水湿透。
徐吉标,这个在篾匠默默传递革命希望的人,虽未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却以自己的坚韧和智慧,在隐蔽的战线上为革命事业添砖加瓦,成为革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
在那风云诡谲的革命年代,徐吉标和张家三姐,这对看似平凡的亲人,以独特的方式投身于伟大的革命事业。他们不仅有着日常的生活劳作,还肩负着传递情报的隐秘使命,而那一艘小船,成为了他们书写革命篇章的特殊战场。
每当接到传递情报的任务,徐吉标与张家三姐便默契地来到河边,解开系在岸边的小船缆绳,撑起船桨,缓缓驶向茫茫水面。小船在他们的操控下,如灵动的鱼儿,穿梭于纵横交错的河道间。
水面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两岸不时有敌人的岗哨,他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徐吉标站在船头,目光敏锐地观察着四周动静,一旦发现异常,便向张家三姐发出暗号。张家三姐则沉稳地把控着船的方向,将重要情报妥善藏在船板下特制的暗格里,或是巧妙地缝进衣服内衬中。
有一次,他们要运送一份关乎整个地区革命行动计划的关键情报。行至中途,远远便瞧见前方有敌人的巡逻艇驶来。徐吉标迅速示意张家三姐保持镇定,两人佯装成普通的渔民,若无其事地整理着船上的渔具。巡逻艇靠近,敌人大声喝问,徐吉标用熟练的方言应答,脸上堆满朴实的笑容,仿佛只是在为生计奔波的寻常百姓。敌人狐疑地打量一番,最终未发现破绽,缓缓驶离。
待巡逻艇远去,两人长舒一口气,加快船速,向着目的地进发。每一次成功送达情报,都如同为革命的火焰添了一把柴,让希望的光芒愈发耀眼。徐吉标与张家三姐在这看似平静的河上航程中,历经无数风险,却始终坚定地守护着革命的机密,用无畏的勇气和默契的协作,为革命事业铸就了一条隐秘而可靠的交通线。(未完待续)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