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而且目前,十个皇家军事学院正在以每个月一个【大明帝国陆军营级部队】的训练速度满负荷训练军队;他那耗费700余万两白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火力恐怖的四个整编军团(十万人),预计在来年三月便可成型。在朱由校看来,这样的十万人,已足以在当世任何一片大陆上摧城拔寨,奠定霸权!
然而,相比起的军事力量,朱由校此刻更感兴趣,或者说更着眼于未来的,是系统面板上新解锁的钢铁厂与纺织厂!
这两座看似不起眼的工业设施,在他眼中,却是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经济利刃”与“工业脊梁”,是他用来撬动东南沿海富庶之地、重塑蒙古草原格局的关键支点!
大明作为 16世纪末至 17世纪初的当世冶铁大国,据后世学者估算,万历年间全国生铁年产量已达 40万吨,这一数字不仅远超欧洲诸国总和,更相当于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初期的铁产量规模,堪称当时全球冶金业的“巨无霸”。
然而,这一“冶铁帝国”的光环下,隐藏着生产模式的深层缺陷:其产业形态极度分散且技术停滞于传统框架:全国数万座冶铁炉中,90%以上是佛山石湾、遵化铁厂周边的“土法小高炉”,单炉日均产铁仅数百斤,且依赖人工鼓风(多为皮囊或水力风箱),炉温难以稳定控制。
这种粗放模式直接导致“铁质参差、杂质盈炉”:山西阳城产铁含硫量常超 3%,铸造的铁锅易脆裂;广东佛山虽以“广铁”闻名,却因木炭燃料供应不稳定,年产量波动可达 30%以上,丰年能产铁 3万吨,歉年则不足 1.5万吨。
更关键的是,优质钢材的极度匮乏成为军工与器械发展的“致命瓶颈”。
明朝虽掌握比较先进的“灌钢法”,但受限于小作坊生产,难以批量炼制含碳量均匀的高碳钢;
特别是万历年间仿制的欧洲“红衣大炮”,因炮管钢材韧性不足,多次在试射中炸膛,迫使工匠不得不加厚炮壁,导致重量增加,严重影响机动性;
而在甲胄制作中,因优质熟铁稀缺,北方边军的“柳叶甲”常以低碳铁拼凑,防护力较宋代“冷锻甲”下降近半。
这种“大而不强”的悖论,恰是大明手工业文明的缩影:庞大的产量依托于人口红利与传统技艺的积累,却因缺乏技术革新动力与规模化组织能力,始终未能突破“量增而质滞”的困境,最终在 18世纪后被欧洲的冶金革命逐步超越。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系统钢铁厂的出现,将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它具有先进成熟的冶铁技术,使用焦炭替代木炭,炉温突破 1500℃,导致系统的生铁量激增;
而且使用后世18世纪才使用的“搅炼法”和“反射炉”等技术,实现大规模、标准化、高质量的钢铁生产。重点是这种技术还可以通过本土工匠的研究实现普及,提高大明现有的冶炼水平和技术。
到时候,充足且优质的钢铁,是打造燧发枪管、重型火炮、战舰龙骨、精良板甲的核心保障!它将使“火力恐怖”的陆军和未来远洋舰队拥有可持续的、强大的装备基础。
而且钢铁是近代工业的骨骼,有了它,才能制造更好的机床、蒸汽机,推动矿业、造船、机械制造等产业的飞跃。
朱由校心中更有一幅宏伟蓝图——铺设铁轨,通行火车!虽然蒸汽机车尚需时日,但利用钢铁厂产出的优质钢轨,先行建造马拉轨道车系统,连接关键城市与矿区、港口,便能数倍提升运输效率与运载量!
这将彻底改变帝国疆域内物资与兵员调动的速度,使“万里山河,朝发夕至”成为可能,极大增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与资源调配能力。
还有系统的纺织厂那夸张地生产效率,当前大明民间,棉布(尤其松江布)与麻布是百姓最主要的衣料来源,丝绸则属奢侈品。生产方式以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厂为主,效率低下,成本高昂。
江南苏杭一带的豪商巨贾,凭借对原料、渠道和技术的垄断,操控着庞大的布匹市场,攫取巨额利润,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
当下大明的羊毛纺织技术,仍停留在极其原始粗放的阶段,主要局限于北方边镇小规模制作毡毯、粗呢等低端产品,远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体系。
而系统纺织厂配备了先进的水力驱动多锭纺纱机、飞梭织布机,能实现规模化、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其技术优势可以高效处理棉、麻、丝、羊毛等多种原料。
其产品线从结实耐用的粗布到光滑细腻的精纺呢绒、绸缎一应俱全,可以满足不同阶层需求。而且规模化生产与先进技术带来的成本优势,是传统手工业无法比拟的。
凭借纺织厂恐怖的产能和成本优势,朱由校可向市场大规模倾销质优价廉的棉布、丝绸!
这将如同洪水般冲垮东南传统纺织业,沉重打击依赖垄断获利的豪商巨贾及其背后的政治势力,将布匹这一重要民生产业和经济命脉逐步收归国家掌控,削弱地方豪强,充盈国库。
然而,纺织厂最具战略眼光的功能,在于其对羊毛的强大加工能力。这正是朱由校为桀骜不驯的蒙古草原量身定制的一套基于经济利益的深度羁縻战略。
历史上,英格兰通过系统性构建庞大而稳定的羊毛收购市场,成功“驯服”了桀骜的苏格兰高地部落。
朱由校觉得这个方法正适合蒙古,意图将这一“羊毛羁縻”策略复制于蒙古草原。他计划通过大明建立大规模、稳定的羊毛收购体系,以优厚价格收购优质羊毛。
这将如同磁石般吸引蒙古牧民将主要精力从传统的、充满掠夺性的游牧骑射,转向利润更稳定、风险更低的养羊业。
这样的话牧民为获得更多财富,为了换取粮食、铁器、茶砖、布匹甚至奢侈品,将主动改良羊种、扩大羊群规模。让他们逐渐从“马背上的战士”向依赖大明市场的“羊毛供应商”转型。
而大明垄断羊毛收购、深加工制成高附加值呢绒和最终销售渠道,等于扼住了蒙古经济的咽喉。通过调节羊毛收购价格、配额、开放特定贸易口岸,大明可以精准地奖励亲明部落,打压敌对势力,制造部落间矛盾,实现“以夷制夷”。
如此一来,这场无声的“羊毛经济战”,其分化瓦解、长治久安的效果,远胜十万铁骑的征伐,对蒙古的成功统治,绝非朱由校北疆战略的终点,而是稳固后方、积蓄力量的基石。
他深知,在更遥远的北方,俄罗斯人的触角正悄然东扩,觊觎着广袤的西伯利亚和贝加尔湖畔的丰饶土地。
而作为一个昔日生活在红旗下的有志青年,“恢复前朝丢失之领土,光复汉唐故土之荣光”,是深植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宏图伟愿。
饮马贝加尔湖,驱逐东扩的俄罗斯人,将帝国的北疆推进至瀚海之滨,重现昔日蒙元帝国西抵多瑙河的磅礴气象,是他矢志不渝的目标。
而一个通过羊毛经济被成功统治、后方稳固的蒙古草原,将成为他挥师北伐、经略北疆最坚实的跳板,兵源与后勤保障!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