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作死日常,在下先死为敬 > 第 247 章 铁路网大开发
最新网址:www.00shu.la
    陈林没接话,只是朝身旁的专家点头。

    很快,两名民夫推着一辆特制的小车,车上载着足足两千斤的砂石,稳稳地停在了铁轨一端。

    随着专家一声令下,民夫松开手,小车竟顺着铁轨缓缓滑动,一路顺畅地滑到了另一端,连一丝卡顿都没有。

    “我的天!”

    赵渊惊得后退一步,差点踩空台阶。

    周围的民夫更是炸开了锅,交头接耳的声音像潮水般涌来。

    “这铁条竟有这般本事!”

    “以前运这么多货,得十头驴拉,还走不了这么快!”

    “陈大人带的这些先生,莫不是神仙下凡?”

    消息像长了翅膀,不到半日就传到了紫禁城。

    朱元璋正在御书房批阅奏折,听到内侍的禀报,手中的朱笔“啪”地落在纸上,晕开一团红墨。

    他猛地站起身,龙椅在地面摩擦出刺耳的声响:“这就成了?!”

    “回陛下,是真的!”

    内侍跪伏在地,声音发颤:“据说那‘铁条’叫‘铁轨’,铺在地上,小车顺着走,比马跑还稳当。

    工部赵侍郎已亲自去看了,回来后直拍大腿,说这是旷古未有之奇物!”

    朱元璋盯着御案上的奏折,眉头拧成了疙瘩。

    “传旨!”朱元璋沉声道:“即刻摆驾城南,咱要亲自去看!”

    半个时辰后,朱元璋开着一辆越野车停在了郊野的铁轨旁。

    当他看到那泛着金属光泽的铁轨,以及顺着铁轨滑动的载重大车时,这位见惯了刀光剑影的开国皇帝,瞳孔骤然收缩。

    他快步走到铁轨边,伸手摸了摸冰凉的钢轨,指尖传来的坚硬触感让他心头一震。

    “这铁轨,真能一直修到北平?”朱元璋转身问陈林,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

    陈林上前一步:“铁轨需用精铁锻造,先将铁水浇铸成型,再经锻打、淬火,方能保证坚硬耐用。

    我带来的专家已改良了铁匠炉的鼓风装置,如今造铁轨的速度,比往日快了三倍。”

    “三倍?”

    朱元璋眼睛一亮,随即又问:“若要铺一条从应天到北平的铁轨,需多少时日?多少人力物力?”

    这话一出,不仅陈林愣了,连身旁的工程专家也吃了一惊。

    他们原本只打算先铺设一段试验轨道,没想到皇帝一开口就盯上了南北大动脉。

    陈林定了定神:“从应天到北平,全程约两千里。

    若要修建铁路,需先勘测地形,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再铺设铁轨、修建车站。

    以目前的人力,若调动十万民夫,配备足够的铁匠和工匠,预计需三年时间。

    所需铁料,需调用全国半数的铁矿,虽说从后世带回来成批量的铁轨,但这些铁轨终究会用完,大明最好还是提前做到自产。

    还有粮草供应,需江南各省协济。”

    朱元璋点点头,能自产当然最好,但后世带回来的铁轨,不用白不用。

    现在最要紧的是先修通往北平的铁路线,其他线路今后在慢慢规划。

    至于十万民夫、三年时间、半数铁矿.....

    这也都不是小数目。

    但他看着那顺畅滑动的小车,心里却算出了另一笔账。

    一旦铁路修成,从应天到北平,原本需要一个月的路程,变得只需三日就能抵达;

    粮草、军械运输,成本能省一半不止。

    将来若是北方有战事,军队和物资能快速调运,北元的威胁,或许就能彻底解决。

    “行,这事就交给你!”

    朱元璋突然开口,声音斩钉截铁:“传朕旨意,成立‘铁路督造府’,由陈林任督造使,总领铁路修建事宜。

    工部、户部、兵部全力配合,所需人力、物力,优先调配!”

    此言一出,随行的大臣们都惊呆了。

    徐达站在人群中,这位平定北方的开国功臣,此刻眉头紧锁。

    他征战半生,深知粮草运输的艰难。

    当年北伐北元,多少士兵因为粮草不济而冻死饿死。

    若是铁路真能如陈林所说,那将来大明的军威,定能远播四方。

    但他也担心,如此浩大的工程,会不会劳民伤财,重蹈秦始皇修长城的覆辙。

    “陛下......”

    徐达上前一步,躬身道:“修建铁路固然是好事,但十万民夫征调,恐会影响农时。”

    “还望陛下三思。”

    朱元璋看了徐达一眼,知道他是担心民生。

    他沉吟片刻:“天德所言极是。

    传旨,凡参与铁路修建的民夫,每日给粮二斤、钱五十文,家中免徭役三年。

    若有工匠技艺精湛者,破格提拔为百户、千户。

    务必让百姓心甘情愿地参与,不可强征。”

    徐达闻言,心中稍安,但新的问题又冒出来,朝廷有钱粮吗?

    他不知道的是,留守高丽的分舰队,已经进驻倭国佐渡金山,开始抓捕倭人奴隶开矿。

    用不了多久,便会有源源不断的金银输送回大明。

    再加上经过现代金融专家对大明的金融改造,什么债券,赤字之类的手段层出不穷,绝对能支撑铁路线的修建。

    至于粮食,那就更简单了。

    安南逐渐稳定,反抗者尽数被杀,人一少,粮食就有富余。

    红河三角洲又是产粮基地,只要撑到秋收,安南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粮食供给大明。

    除此之外,还有占城的湄公河三角洲。

    这是一个比红河三角洲更为广阔的产粮基地,而且人口也比安南少。

    再加上南阳其他藩国的粮食产量,在大明提出以军火换粮食政策后,这些藩国纷纷开启大拓荒,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而大明只需付出老旧火铳的代价,就能源源不断换来南洋的粮食,简直不要太爽!

    消息传到朝堂,大臣们炸开了锅。

    有人赞朱元璋高瞻远瞩,称铁路是“万世之功”;

    也有人忧心忡忡,说陈林是“妖言惑众”,铁条铺地会“坏了龙脉”。

    但朱元璋心意已决,谁也不敢再反对。

    很快,“铁路督造府”的牌子在应天府挂了起来,陈林带着现代工程专家,开始了从应天到北平的铁路勘测。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