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哈哈哈,大周 > 第4章 梁王不喜
最新网址:www.00shu.la
    酸枣门前,旌旗招展。

    可因大周皇帝郭荣的那句“爹爹同意了”,现场却陷入了一片怪异的宁静。

    所有人都不禁向郭宗训投去了复杂的目光。

    其实他们都清楚,带着年仅六岁的皇子随军北伐绝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可谁又能想到,那六岁的郭宗训今日不仅表现得如神童降世,甚至用“只想让娘亲瞑目”这句话来戳人肺管子。

    这让本就帝后情深的陛下如何拒绝得了?

    得子如此,换作他们之中的任何人,只怕要天上的月亮都恨不得立刻摘下来。

    可打仗毕竟不是儿戏!

    带着这么个半人高的孩童出征,而且还是刚刚被封为梁王的“神童”。

    万一出现任何闪失,这责任谁都承担不起!

    特别是赵匡胤,作为殿前都指挥使,除了打仗,保护陛下安全也是他最重要的职责之一。

    梁王随军北伐,保护之责非他莫属。

    若梁王出事,他赵匡胤罪责难逃!

    唉,稚子一句话,元朗头上一把刀啊!(登基之前,赵匡胤字元朗)

    于是,不少人又向赵匡胤投去了无比同情的目光……

    郭宗训自然对这一切心知肚明。

    可让他没想到是,王溥等人竟还是站了出来,苦苦劝谏:

    “恳请陛下三思,梁王天纵奇才,实乃我大周之幸、天下之幸,理应留在后方……”

    竭诚尽节的劝谏间,全是为了大周好、为了陛下好、为了梁王好!

    郭宗训却听得暗自冷笑:

    到底是为了保护我,还是为了保护他赵大?

    他的目光扫过王溥等人,落在赵匡胤身上。

    却见赵匡胤事不关己一般,静静地站在原地,那张国字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仿佛方才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并不是他!

    现在王溥他们不惜冒着激怒父皇的风险站出来劝谏,他却无动于衷!

    郭宗训明白:这就是赵大的高明之处!

    这种情况都有人站出来帮他说话,说明赵大已经经营起强大的“人脉”。

    而人脉是干什么用的?

    不就是拿来利用的吗?

    正如历史上的陈桥兵变,他赵大一副被手下逼着“谋权篡位”的无辜形象!

    可他真的无辜吗?

    他赵匡胤是因辽国进犯大周而领兵出征,这才有了陈桥兵变。

    可据《辽史.穆宗记》记载,陈桥兵变那段时间,辽国正发生王子谋反的内乱,根本就没有出兵攻打后周。

    而且,据史书记载,陈桥兵变前一晚,“太祖醉卧,初不醒”!

    这简直是把后世人当鬼子整!

    一个主帅,率军出师,不仅对手下的异动毫无察觉,甚至偏偏在陈桥兵变的前一晚“醉卧不醒”,等醒来后,手下将一切安排好,甚至连黄袍都给他备好了!

    所以,谁敢说这一切不是他自导自演?

    谁又敢说,他不是在利用那些手下帮他背骂名,好将他自己打造成“被逼无奈”的形象?

    而此时此刻。

    谁又敢说他的无动于衷,不是既想让王溥他们帮他阻止自己随军北伐,又想利用他们挡子弹?

    有这么多人站出来劝阻,父皇肯定会有所顾虑,说不定会收回命令。

    而就算父皇不收回命令,反而因此震怒,那也没关系,反正现在他赵匡胤又没有和他们一起“逼谏”!

    但郭宗训对此并不慌,只要史料对郭荣性格的记载没错,那自己随军北伐这事谁都拦不住!

    果然!

    正想着,郭荣的声音突然响起:“够了,朕意已决,无需多言!”

    说罢,他不再搭理众人,直接抱着郭宗训纵身上马,拔剑向前,大喝道:

    “全军出发!”

    闻言,王溥为首的那些大臣都不由地愣在了原地,纷纷看向赵匡胤。

    那样子似乎在说:唉,我们尽力了,赵指挥使,你自求多福吧!

    ……

    在一众文武的恭送下,大军终于开拔。

    迎着初升的太阳,马背上的郭宗训扭头看一眼紧随其后的赵匡胤。

    他还是那样面无表情,似乎对自己随军北伐完全没有任何意见。

    如果不是穿越而来,又偏偏研究过那段历史,郭宗训很有可能也会像父皇郭荣一样,被赵匡胤那张永远面无表情的国字脸欺骗。

    可现在,他穿越来了,自然要处处留心。

    郭宗训又回头看了看身后正在恭送的留守官员,却发现曹彬没有随军出发。

    于是仰起头,睁着两只清澈的大眼睛看向他的父皇,用只有两个人能听到的声音轻声问道:

    “爹爹,此次北伐,您为何不带曹彬叔叔啊?”

    郭荣先是愣了愣,也压低声音道:“你为何如此问?”

    郭宗训满脸的天真无邪:“是孩儿从姨母那里听闻的,说是曹彬叔叔乃皇爷爷那边的亲戚……”

    郭荣笑着揉了揉郭宗训的小脑袋,再次压低声音:“私下喊叔叔也便罢了,公众场合可不能喊,记住了!”

    “孩儿记住了,爹爹,那您为什么不带他啊?”

    “各司其职,没有为什么!”

    “哦,那到底是为什么?”

    柴荣一脸无语,可又实在不忍心对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家伙发作,只能耐心解释道:

    “曹彬此人无论品行还是能力都非常不错,但军事这一块,比起赵匡胤、李重进他们还是差远了!”

    “虽然他的确是先帝的亲戚,但在朕这里,只认能力,不看关系!”

    郭宗训无语:曹彬军事能力差?

    搞笑的吧!

    老爹啊老爹,你知道你留了多少人才给赵匡胤吗?

    那曹彬可是被誉为“宋初第一良将”啊!

    关键是他并没有帮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此时也绝非赵匡胤的心腹!

    虽然这个时候的曹彬的确还没有展示出过人的军事才能。

    但那是他才能不够吗?

    那是没机会啊!

    想到此,郭宗训又回头看了眼紧随其后的赵匡胤,故意提高音量:

    “那赵将军的军事能力很厉害吗?”

    “有霍去病、李靖那么厉害吗?”

    郭荣愣了愣,彻底无语!

    紧随其后的赵匡胤自然也听到了这句话,嘴角不由地抽搐了两下!

    片刻后,郭荣也提高了音量,十分欣赏地说道:“虽不能与他们相比,但赵指挥使的确是难得的人才,五年前的高平之战,若不是他,你父皇我可能已经……”

    回忆完峥嵘岁月,郭荣终于想起了正事,回头大声道:“赵指挥使!”

    赵匡胤拍马赶上,拱手低头,恭敬道:“陛下有何吩咐?”

    郭荣正色道:“此次北伐,梁王的周全就交给你了,记住,绝不能有任何闪失,务必寸步不离保护他!”

    赵匡胤没有任何犹豫:“是,末将领命……”

    可话音未落,郭宗训的声音突然响起:“等等!”

    只见他朝着赵匡胤笑了笑,然后看向郭荣:

    “爹爹,既然您说赵将军勇武过人,那让他保护孩儿岂非大材小用?”

    “这样的人才理应为爹爹冲锋陷阵啊!”

    说着,他又朝着赵匡胤笑了笑。

    殊不知,赵匡胤虽然面无表情,但看着那张天真无邪的笑脸,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我,殿前都指挥使,冲锋陷阵?

    但他并没有说话,依旧恭敬地等待着。

    郭荣疑惑道:“训儿何意?”

    郭宗训一本正经道:“爹爹,孩儿想让曹彬叔叔来保护孩儿,曹彬叔叔既然是皇爷爷的亲戚,那便是自家人,而且您方才也说了,他的人品能力都不差,只是军事方面差了些。”

    “让他来保护孩儿正合适,反正孩儿又不上战场,不会有什么大的危险,也不用浪费赵将军这样的大将来保护孩儿。”

    闻言,郭荣似乎真的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让赵匡胤寸步不离地保护他的好大儿,的确有些大材小用。

    而且他本打算到了沧州汇师后,便让赵匡胤统领的水师。

    但临时让曹彬随军北伐,会不会……

    而赵匡胤难得地挑了挑眉:如此甚好!

    殊不知!

    此时郭宗训却另有盘算:

    让赵匡胤寸步不离保护自己,这样他就无法上战场立功。

    说不定自己还能搞点小意外,让赵匡胤因此获罪。

    这个想法当然可以。

    但这也意味着自己随时都在赵匡胤的监视下,如果真到了关键时候,以父皇对赵匡胤的信任,该用他还是会用他,拦不住他立功的!

    而且若自己太明显地针对赵匡胤,只怕会适得其反……

    所以,与其让他来保护自己,不如趁机拉拢曹彬!

    拦不住他立功,还不能让曹彬抢他的功劳吗?

    而且,万一赵匡胤在战场上一个不小心中箭而亡呢?

    想到此,他再次看向父皇,见父皇还在犹豫,于是撒娇道:

    “爹爹,孩儿这也是为了大局考虑嘛,不是有句话叫人尽其才吗?”

    “我想娘亲若是知道了,肯定也会同意的……”

    郭荣闻言,不由地挑了挑眉:

    大局?

    人尽其才?

    这小家伙今日当真是让朕惊喜连连啊!

    没错,肯定是金玉帮他开窍了!

    想到此,他的嘴巴又一次被钓成了翘嘴。

    小小年纪就能为大局考量,还知道人尽其才的道理,我儿果然有明君之姿!

    “好吧,今日朕心甚慰,且随你心意吧!”

    “赵匡胤,你去宣朕口谕,亲自把曹彬接过来……”

    赵匡胤依旧没有任何犹豫,只是深深看了眼六岁的郭宗训,便立即领命,策马而去。

    不用寸步不离地保护梁王,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件好事!

    可不知为何,那六岁稚子虽然总是对自己笑嘻嘻的,但他总觉得怪怪的,似乎这小家伙不喜他……

    酸枣门前。

    看着大军越来越远。

    曹彬默默叹了口气,转身往城门内走去。

    “曹大人无需如此落寞,您是大才,又贵为皇亲国戚,其实只要你变通一下,机会很容易有的!”

    兵部郎中王著突然拍了拍曹彬的肩膀,笑着说道,“走,且随我去喝两杯……”

    曹彬没有说话,因为有些话只能压在心底:

    呵,皇亲国戚!

    说陛下不信任我吧,让我当近侍供奉官侍奉其左右,此次北伐又升我当判四方馆事。

    说信任我吧,可偏偏北伐又不带我,让我这武将留京负责外交事宜。

    此次北伐,哪怕让我当个副将也行啊!

    连六岁的皇子都能随军北伐,可我却……

    唉、我已经年近三十了,何时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一念至此,他不由地再次叹了口气。

    他多希望有人能懂他的不甘与落寞!

    方才,他难道真的不知赵武是不是随母入营吗?

    不,他知道!

    只是他说不出让陛下看在他姨母是先帝贵妃的面子上给他一个机会这样的话。

    也做不出求人推荐这样的事!

    所以,他只能借那件事委婉提醒陛下:他是武将,也想北伐!

    可陛下却……

    突然。

    后方骤然传来一道呼喊声:“曹彬何在,陛下口谕……”

    ————————————

    说明:

    1、陈桥兵变的大致过程:后周世宗柴荣去世后,7岁的柴宗训继位,主少国疑。赵匡胤任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权势与威望极高。

    960年正月,朝廷接报契丹(辽国)与北汉南下,赵匡胤奉命率军北上。行至开封东北的陈桥驿时,军中流言四起,称“应立点检为天子”。

    正月初四凌晨,赵普、赵匡义等将领将龙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立其称帝。赵匡胤提出“不扰太后、少帝,不伤大臣,不掠百姓”的约定后,率军返回开封。在石守信等内应配合下,军队顺利入城,后周大臣被迫臣服。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称帝,定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完成政权更迭。

    2、关于赵匡胤是否是被逼称帝,《宋史・太祖本纪》与《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料中均有关于陈桥兵变赵匡胤“被逼”称帝的相关记载。

    但春秋笔法,懂的都懂,只要细究史料,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疑点。

    3、王著是柴荣的幕府旧僚,属于柴荣的“潜邸亲信”,柴荣临死前要提拔他当宰相辅佐柴宗训,但被范质阻挠未能拜相。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