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克夫女穿成女王妃 > 第一百九十七章 史册留名
最新网址:www.00shu.la
    大周朝,新都天启城。

    皇城深处的史馆内,檀香袅袅,寂静无声。唯有翻动书页的沙沙声,以及偶尔响起的、笔尖在竹简上划过的轻微摩擦声,如同岁月流淌的回响。

    领头的太史令魏徵,已是年过花甲的老者。他一生严谨,笔下的每一个字都需经过千锤百炼,务求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后人。此刻,他正审阅着一卷刚刚誊抄完成的史稿,眉头微锁,目光深邃。

    这卷史稿,非同小可。它关乎一个家族,一片土地,以及一个时代最耀眼的传奇——《朔北世家·萧黄列传》。

    这是当今天子下旨,倾举国之力修撰的官方史书。旨意中言辞恳切,称萧劲衍与黄玉卿“功在社稷,泽被苍生,其事迹当昭告天下,流传千古,以励后人。”

    魏徵起初接到这个任务时,心中是带着几分审慎甚至疑虑的。关于朔北的传说,早已传遍天下,神乎其神。有人说黄玉卿是仙女下凡,有人说萧劲衍是战神转世,更有人说他们富可敌国,私藏了足以颠覆皇权的财富。作为史官,他的职责是记录真实,而非传颂神话。

    然而,当他带领史馆的同僚们,启封了从朔北、兵部、户部、内务府乃至皇家秘库中调集的如山文卷,当他逐一访谈那些曾追随萧劲衍的老兵、曾受过黄玉卿恩惠的牧民、曾与“朔北实业”打过交道的商人,甚至包括几位已致仕归乡、曾与萧家有过交集的老臣时,他心中的疑虑,被一种愈发强烈的震撼与敬畏所取代。

    他看到了什么?

    他看到了一份泛黄的医案,记录着当年镇北老将军萧远山突发中风,京中名医束手无策,而一位初来乍到的将军夫人,仅凭几根银针、一碗汤药,便从鬼门关将人拉了回来。医案的末尾,是那位太医颤抖的笔迹:“其医术通玄,非臣所能及。”

    他看到了萧劲衍亲笔书写的军情奏报。在奏报中,这位铁血将军毫不吝啬地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归功于他的夫人。无论是雪灾中“凭空”出现的粮食与燃料,还是瘟疫里“神迹般”的防疫药丸,亦或是与罗刹国决战时,那精准到令人发指的后勤补给与情报支援。字里行间,满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信赖与骄傲。

    他看到了“朔北钱庄”最早的账册。那上面清晰的记录着,每一张“宝钞”背后,都有着足额的黄金、白银或实物作为储备。其金融体系的严谨与超前,让魏徵这位饱读诗书的老臣都感到匪夷所思。他终于明白,所谓的“富可敌国”,并非是囤积金银,而是一种生生不息、能够撬动整个帝国经济脉搏的强大力量。

    他还看到了无数平民的口述记录。一位白发苍苍的牧民回忆道,当年大旱,是黄夫人带着人挖了深不见底的水渠,带来了能耐旱的种子,才让他们活了下来。一位独臂的老兵泪流满面地说,他的命是夫人从死人堆里捡回来的,夫人的野战医院,比军营里的伙房还重要。

    魏徵和他的团队,如同在挖掘一座无尽的宝藏。他们越是深入,就越是感到自身的渺小。黄玉卿的智慧,仿佛跨越了时代的局限。她提出的“坚壁清野”、“立体防御”、“以工代赈”,甚至是对经济规律的预判,都远远超出了这个时代的认知。

    “魏公,”一位年轻的史官捧着一叠残卷,面色困惑地走过来,“这些……该如何落笔?”

    魏徵接过残卷,那是关于黄玉卿早期在朔北发展产业的记录。其中提到,她能准确预测天气变化,提前布局应对雪灾旱灾;她培育的作物,产量远超寻常;她酿造的烈酒,仿佛有取之不尽的原料。

    “最离奇的是这份,”年轻史官指着另一份文件,“这是当年一位被派去监管朔北钱庄的监理留下的手记。他提到,朔北的许多‘奇迹’,都源于将军夫人一处不对外人开放的‘私人药房’和‘秘仓’。但无论他如何暗中观察,都找不到这些地方的入口,也搞不懂物资是如何补充的。手记的最后一句话是:‘夫人之能,非人力所能及,恐有天助。’”

    魏徵沉默了。这正是他和整个团队遇到的最大难题——那些无法用常理解释的“空白”。

    黄玉卿的医术从何而来?她那些超越时代的知识从何而来?那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又藏于何处?

    他们查阅了所有能找到的关于黄玉卿身世的资料,只知她出身京城一个没落的黄姓家族,早年平平无奇。她就像一颗流星,毫无征兆地划破天际,绽放出最璀璨的光芒,然后归于永恒。

    “无法解释的,便不必强解。”魏徵缓缓开口,声音苍老而有力,“史官之责,在于记录‘然’,而非穷究‘所以然’。我们只需将事实,将搜集到的所有证据,忠实地呈现出来。”

    他拿起笔,蘸饱了墨,在《萧黄列传》的结尾处,写下了最后的评语。

    “萧公劲衍,国之干城,勇冠三军,忠贞不二。北拒强虏,西定西域,功盖寰宇,谥曰‘武烈’,实至名归。”

    “黄氏玉卿,奇女子也。以柔弱之肩,担起朔北兴亡之重任。其医可活人,其智可安邦,其仁可感天。初入朔北,满目疮痍;及至暮年,繁华鼎盛。建新城,兴百工,开商路,办学堂,使朔北成塞上江南,万民归心。其功,不在萧公之下。谥曰‘仁惠’,天下服膺。”

    “世人或言其‘富可敌国’,此乃谬也。观其一生,所聚之财,未尝私藏一分一毫。皆用于强军、安民、兴学、救灾。其富,非一家之富,乃国之富,民之富也。以商养战,以战护商,终成‘富以强国’之伟业,此乃千古未有之格局。”

    写到这里,魏徵顿了顿,脑海中再次浮现出那些无法解释的谜团。他沉吟片刻,在正文之后,另起一页,写下了一个特殊的附录,标题为《存疑》。

    “其一,黄氏医术,师承不详,其药方多见奇珍,来源成谜。其二,朔北数次危难,皆有天降物资之异象,或曰夫人秘仓,然终不可考。其三,夫人之远见,常未卜先知,非人力可及……”

    他没有给出任何结论,只是将所有的疑点,所有那些被记录下来的、匪夷所思的事实,一一罗列。他相信,时间或许会给出答案,又或者,这将成为一个永恒的谜团,为这对传奇伉俪,更添一抹神秘的光彩。这,便是他为后世埋下的伏笔。

    数月后,《朔北世家·萧黄列传》正式完稿,呈于御前。

    年轻的皇帝在养心殿彻夜通读,天明时,他走出殿门,望着东方的晨曦,长叹一声:“有此二臣,实乃我大周之幸!朕今日方知,何为‘定边安邦,富民强国’。”

    他下令,将此列传刊印成册,颁行天下,并录入国史,传于万世。

    于是,萧劲衍与黄玉卿的名字,不再仅仅是朔北的传说,不再是百姓口中的故事,而是被镌刻在了帝国的史册之上,与那些开疆拓土的君王、治世安邦的贤相并列,成为永恒。

    从繁华的天启城,到辽阔的朔北草原,再到遥远的西域商路,无数人捧读着这本列传,传颂着他们的功绩。孩子们听着他们的故事长大,学子们研读着他们的策略,商人们学习着他们的智慧。

    “萧黄”二字,不再仅仅是一个姓氏的组合,它成了一个符号,一个代表着智慧、坚韧、仁爱与忠诚的图腾,深深地烙印在了这个时代的记忆里,永不磨灭。

    史馆深处,魏徵抚摸着那卷刚刚完成誊抄的《萧黄列传》,竹简的触感温润而厚重。他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一项足以告慰平生的使命。他和他的同僚们,为一段不朽的传奇,找到了它在历史长河中应有的位置。

    窗外,阳光正好,仿佛在为这段被正式铭记的岁月,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而那些被魏徵小心翼翼记录在《存疑》附录中的谜团,则如同深埋地下的种子,静静地等待着,在遥远的未来,被另一双来自不同时空的眼睛,所发现和惊叹。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