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学哪些事 > 第15章:科技管理的双轮驱动—专利与奖励
最新网址:www.00shu.la
    九月的江城科技大学,香樟树影斑驳地洒在科发院大楼前。45 岁的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建军攥着刚打印好的《项目结题报告》,脚步有些急促,他牵头的 “智能液压控制系统研发” 项目刚走完结题流程,可心里却悬着两块石头:一是项目产出的技术还没申请专利,二是去年就听说的 “评教授需两项核心成果” 的新政策,自己至今还差关键筹码。

    “李老师,你这项目要是不抓紧报专利,可就亏大了!” 科发院专利成果管理科的王芳老师刚放下电话,抬头就看见站在门口的李建军,连忙起身递过一杯水。这位在科发院干了 12 年的 “老法师”,手里攥着全校近十年的专利申报数据,“去年机械学院评教授的 3 个人里,有 2 个是靠 3 项以上授权专利 + 1 项省科技奖才过的,你这项目技术指标这么好,可别在‘硬指标’上栽跟头。”

    李建军皱着眉头,手指摩挲着报告的封皮,心中充满了无奈和焦虑。他深深地叹了口气,说道:“我其实也很想申报专利,但是这个流程实在是太复杂了,我都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下手。而且团队里的研究生小张还指望着这个项目成果能够保研呢,如果发明人排序出了问题,耽误了孩子的前途,那可怎么办啊?”

    王芳微笑着看着李建军,似乎对他的担忧早有预料。她轻轻地将一叠厚厚的《专利申报指南》推到了李建军的面前,说道:“你所遇到的这些问题啊,恰好是我们大学科技管理中最核心的部分呢。专利和奖励就像是科研成果的两条腿,缺少了任何一条,都难以走得长远。今天呢,我就来跟你详细地讲讲,从专利申报到奖励申报,再到这两件事情如何相互协助,保证让你听得明明白白。”

    一、专利申报:科研成果的 “保护伞” 与 “硬通货”

    “首先呢,咱们来谈谈专利申报这个事儿。你可千万别小瞧它,觉得这只是‘结题后的附加题’哦!实际上,它可是贯穿整个项目周期的‘必答题’呢!”王芳一边说着,一边翻开了专利申报指南,然后用手指着扉页上那醒目的红色印章,继续说道,“你看,咱们学校去年出台的《教师职称评审量化标准》里可是写得清清楚楚的哦:如果想要从副教授晋升为教授,至少需要有 1 项发明专利(而且得是第一发明人哦),或者是 3 项实用新型专利(同样也得是第一发明人)。不仅如此呢,如果专利的转化率能够超过 30%,那还能额外加分呢!这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啊!”

    王芳稍微停顿了一下,接着又说:“而且呀,在项目立项的时候,评审专家们第一眼关注的就是‘预期专利产出’。要是到了结题的时候,‘实际专利数’没有达到标准,那这个项目可就算是‘基本合格’啦,这可会影响到下次申报的资格哦!所以说,专利申报可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呀!”

    李建军突然想起 2021年的教训:当时他搞的 “小型农机节能装置” 项目,明明技术比同行先进,可因为没及时报专利,结题时只拿了 “合格”,次年申报省重点项目直接被刷,评审意见里写着 “成果保护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证明”。

    “那我这项目现在报专利还来得及吗?” 李建军往前凑了凑。

    “来得及,但得按流程来。” 王芳打开电脑里的 “专利申报流程图”,“第一步先做‘查新’,你去图书馆的查新中心,让他们查国内外有没有类似的技术已经申请专利了,去年材料学院的张老师,就是因为没查新,报了个和日本企业 2018 年专利重复的技术,白浪费半年时间。”

    她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像是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情一般,迅速拿起桌上的笔,在面前的纸张上龙飞凤舞地画起了一个流程图。

    “你看啊,”她指着纸上的流程图,详细地解释道,“首先,在查新通过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撰写‘专利申请书’。这其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部分,那就是‘权利要求书’,一定要写好哦!”

    她稍稍加重了语气,接着说道:“就像去年你们学院的赵老师,他在写权利要求书的时候,把范围写得太窄了,只保护了‘用不锈钢材质的阀芯’这一种情况。结果呢,人家企业很聪明啊,稍微改动一下,换成了铜材质的阀芯,这样一来,就完全不算是侵权啦!”

    说到这里,她无奈地摇了摇头,“后来赵老师发现问题后,赶紧去找专利代理机构修改,这一改,可就花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呢!所以啊,我建议你直接找咱们学校合作的‘经纬专利事务所’,他们对高校的技术比较熟悉,肯定能帮你把保护范围扩大到‘所有金属材质的阀芯’,这样就万无一失啦!而且啊,他们还能帮你答复知识产权局的‘审查意见’,省得你自己费心。”

    说到“发明人排序”,李建军的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他不禁喃喃自语道:“我这项目里,小张可是做了大部分的实验数据啊,而且还有两个青年教师也参与了方案设计,这排序到底该怎么定呢?”

    一旁的王芳见状,连忙解释道:“李老师,你别太纠结了。这第一发明人可是非常重要的,它可是评职称、报奖励的‘硬凭证’呢。”

    李建军点了点头,表示自己明白。

    王芳接着说:“根据《专利法》和学校的规定,第一发明人必须是对技术贡献最大的人。你作为项目负责人,主导了整个项目的设计,所以毫无疑问,你肯定是第一发明人啦。”

    听到这里,李建军的眉头稍微舒展了一些。

    王芳继续说道:“至于小张嘛,他做了实验验证工作,这个贡献也不小,可以当第二发明人。这对他保研来说已经足够了,你知道吗?去年保研的学生里,如果有第二发明人专利的话,在面试的时候可是直接加了 5 分呢!”

    李建军露出了惊讶的表情,他没想到第二发明人的专利竟然能有这么大的作用。

    王芳笑了笑,说:“所以啊,小张当第二发明人,对他来说是个很不错的结果。至于那两个青年教师,他们可以排在第三和第四。这样一来,以后他们评讲师的时候,有个参与专利也能加分呢。”

    她还特意提醒:“等专利授权后,要是能转让出去,所有发明人都有分红权。去年自动化学院的一个专利,转让给本地的华科智能公司,拿了 50 万转让费,第一发明人分了 20 万,第二到第四发明人各分了 5 万,这不仅是钱,更是‘成果转化能力’的证明,评职称时比单纯的论文管用多了。”

    李建军听得频频点头,当即就给小张打了电话:“你明天跟我去查新中心,咱们这专利得抓紧报,对你保研、我评职称都好!” 电话那头,小张的声音透着兴奋:“谢谢李老师!我之前还担心保研没竞争力,有了这专利,我心里就有底了!”

    接下来的一个月,李建军的团队忙得脚不沾地:查新中心出具了 “未见相同或相似专利” 的报告,专利事务所帮他们修改了 3 版权利要求书,王芳还协调学校财务,先垫付了 3800 元的专利申请费(学校规定,授权专利的申请费能报销 80%)。10 月底,他们的 “智能液压控制系统” 终于提交了发明专利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来了《受理通知书》。

    “这下第一步算走完了。” 王芳拿着通知书,对李建军说,“但你别以为这就结束了,明年项目结题满 1 年,咱们还得报科技奖励,到时候这专利可就是‘敲门砖’。”

    二、科技奖励:科研成果的 “试金石” 与 “晋升梯”

    时间转眼到了次年 11 月,李建军刚上完课,就收到了王芳的微信:“李老师,你去年结题的项目该报省科技奖了,材料我都帮你整理得差不多了,明天来科技处一趟。”

    “科技奖励还得专门报?我还以为专利授权了就够了呢。” 李建军赶到科技处时,王芳正对着一摞申报材料忙碌。

    “差远了!”王芳一脸严肃地指着桌上的《省科技奖励申报指南》说道,仿佛那本指南是她的“圣经”一般。

    她接着解释道:“专利和奖励虽然都与科研成果有关,但它们的本质却截然不同。专利更侧重于对成果的保护,就好比你辛辛苦苦种了一亩好麦子,专利就是给这亩麦子围上一道坚固的栅栏,防止别人未经授权就擅自使用你的成果。而奖励则是对成果的认可,就像给这亩麦子评个‘优质品种’的称号一样,只有获得了这个称号,你的麦子才能在市场上卖出高价,别人才会愿意与你合作。”

    说罢,王芳翻开申报材料,开始逐一向我解释其中的要点。

    “首先,申报时间非常重要。科研项目结题后必须满 1 年才能申报奖励,太早申报的话,成果的应用效果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评委们可能会对你的成果持怀疑态度;但如果太晚申报,超过 3 年就不能再申报了,那可就太可惜了。你这个项目去年 10 月结题,今年 11 月报正好符合要求。”

    “然后是奖励等级,这直接决定了成果的‘含金量’。” 王芳画了个金字塔:“最顶层是国家科技奖,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是评院士的‘硬指标’,咱们学校的周院士,2019 年就是靠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评上的。中间层是省科技奖,咱们湖北省的科技奖分一、二、三等奖,省一等奖是申报国家奖的‘入场券’,去年咱们学校报的 3 个国家奖,全是先拿了省一等奖的;省二、三等奖则是评职称的‘刚需’,讲师评副教授,有个省三等奖就够了,副教授评教授,至少得有个省二等奖。最底层是市科技奖、行业协会奖,这些可以当‘辅助材料’,但不能当‘核心成果’。”

    李建军有些惊讶地拿起申报材料,仔细翻阅起来。他原本以为只要有专利证书就足够了,但当他看到里面除了专利证书外,还有《用户使用报告》和《经济效益证明》时,不禁疑惑地问道:“这些也得要?”

    王芳肯定地回答道:“当然!”她耐心地解释道,“奖励评审看的可不单单是专利,更重要的是‘成果价值’。光有专利还不够,你得证明你的技术确实有用才行。你看看这份《用户使用报告》,这可是武汉重型机床厂给的呢。他们使用了你的控制系统后,生产效率提高了足足 20%,故障率也下降了 15%,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应用价值’啊。再看看这份《经济效益证明》,这可是税务局出具的哦。他们去年因为采用了你的技术,节省成本高达 120 万呢,这就是明显的‘经济价值’。如果没有这些证明材料,评审专家是不会给你高分的。”

    说到评审流程,王芳压低了声音:“这里面也有‘门道’。省科技奖的评审分三步:先网评,5 个专家匿名打分;再会评,10 个专家现场讨论;最后公示。网评靠的是材料硬,会评就得多‘走动’,不是说要送礼,而是要让专家了解你的成果。比如今年的会评专家里,有华科大的陈教授,他是搞液压控制的权威,我已经帮你约了下周三的座谈会,到时候你好好给他讲讲你的技术优势,比你送啥都管用。”

    李建军有些犹豫:“这算不算‘找人打招呼’?会不会不好?”

    “这是‘正常的学术交流’,不是‘打招呼’。” 王芳笑着说,“专家每天要看几十份材料,你不主动跟他讲,他可能没注意到你的专利比别人的更有创新性。去年有个团队,技术明明比别人好,但因为没跟会评专家沟通,结果被别人抢了省一等奖,后来他们才知道,专家以为他们的技术和另一个团队的差不多。所以说,‘人脉’不是歪门邪道,而是你平时积累的学术资源,你平时多参加学术会议,多跟专家交流,到申报奖励时自然有人帮你说话。”

    接下来的半个月,李建军跟着王芳跑前跑后:修改了 4 版申报书,补充了 3 家企业的《用户报告》,还在座谈会上给陈教授做了详细的技术汇报。陈教授听完后,当场就说:“你的控制系统在‘自适应调节’方面有突破,比市面上的产品领先半年,这个可以给高分。”

    2024 年 3 月,湖北省科技厅公示了年度科技奖励名单,李建军的 “智能液压控制系统研发” 项目,赫然在列 “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太好了!” 李建军拿着公示截图,冲进科技处,“王老师,我们拿了省一等奖!”

    王芳比他还激动:“这下你评教授没问题了,明年还能报国家科技奖!对了,还有个好消息,武汉重型机床厂刚才给我打电话,说看到你拿了省一等奖,想跟你谈专利转让,他们愿意出 80 万!”

    三、奖励与专利的相互依存:大学科技管理的 “双轮驱动”

    2024 年 9 月,江城大学的职称评审结果公示,李建军顺利评上教授;他的研究生小张,凭着 “智能液压控制系统” 第二发明人的专利,保研到了华科大;团队的两个青年教师,也因为参与了这个项目和省一等奖,顺利评上了讲师。而专利转让的 80 万,扣除学校提成后,李建军分了 32 万,小张分了 8 万,两个青年教师各分了 6 万,这笔钱又成了他们新项目 “大型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升级” 的启动资金。

    在科发院的 “科研成果转化经验交流会” 上,李建军作为代表发言:“以前我总觉得专利是‘麻烦事’,奖励是‘锦上添花’,现在才明白,这俩是‘亲兄弟’,少了谁都不行。”

    王芳在一旁补充道,奖励与专利的相互依存,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专利是奖励申报的 “基础支撑”。 没有专利的项目,就像没有地基的房子 —— 去年有个团队申报省科技奖,技术指标很好,但因为没申请专利,评审专家认为 “成果缺乏保护,容易被复制”,最后只给了三等奖。而李建军的项目,正因为有了发明专利,才证明了技术的 “创新性” 和 “独占性”,这也是他能拿省一等奖的关键。

    第二,奖励是专利转化的 “价值放大器”。 同样一个专利,没拿奖励时,企业可能觉得 “技术好不好还不一定”,不愿意出高价;拿了奖励后,企业就会认为 “这是经过专家认可的好技术”,愿意多花钱。比如李建军的专利,没拿奖时,武汉重型机床厂只愿意出 50 万,拿了省一等奖后,直接加到 80 万 —— 这就是奖励的 “背书作用”。

    第三,两者共同构成教师考核的 “核心体系”。 现在大学评职称、评人才项目,看的不是单一指标,而是 “专利 + 奖励” 的组合拳:有专利没奖励,说明成果 “有保护但没认可”;有奖励没专利,说明成果 “有认可但没保护”;只有两者都有,才算 “完整的科研成果”。比如咱们学校的 “青年拔尖人才” 评选,要求必须有 1 项发明专利 + 1 项省二等奖以上奖励,就是这个道理。

    交流会结束后,李建军拉着王芳的手说:“明年我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还得靠你帮忙!”

    王芳笑着说:“没问题,但你得先把新项目的专利报了,国家奖的评审更严,至少得有 2 项发明专利才行。”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科发院办公楼前的香樟树上,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轻轻诉说着什么。李建军站在树下,手中紧握着新项目的《专利申报计划》,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底气。

    他凝视着手中的文件,回想起自己在大学科技管理岗位上的点点滴滴。曾经,他对这份工作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繁琐的流程和冰冷的规章制度上,但现在,他终于领悟到了其中的真谛。

    大学科技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管理过程,更是一座连接实验室与市场的桥梁。而专利和奖励,就如同这座桥梁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专利是“锁”,它锁住了科研成果的价值,确保科研人员的心血不会被轻易窃取;而奖励则是“钥匙”,它打开了成果转化的大门,让科研成果能够真正走向市场,为社会创造价值。

    李建军想起了王芳,那个总是充满激情地谈论着专利和奖励的同事。她常说:“专利是‘锁’,锁住科研成果的价值;奖励是‘钥匙’,打开成果转化的大门。只有锁和钥匙都在手里,才能真正做好大学科技管理,让科研成果‘活’起来,让科研人员‘富’起来。”

    如今,李建军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他意识到,只有通过合理的专利申报和奖励机制,才能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他们的努力得到应有的认可。同时,这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让他们看到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和价值。

    夕阳渐渐西沉,李建军的心中却充满了希望和信心。他相信,只要紧紧握住专利和奖励这“双轮”,他一定能够在大学科技管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科研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