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唐:请陛下归天 > 第六十章 检校职方司员外郎,知靖安事(冲三江,求追读)
最新网址:www.00shu.la
    四月,初夏。

    碧空如洗。

    关中的天气没有如同往年一样闷热起来,反而有些凉爽。

    这让百姓在田间地头更加舒适的同时,也有些担心温度太低,会对谷物生长造成影响。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从西北而来,踏破无数隐忧,直扑长安城。

    驿马从金明门而入,直奔太极宫,兵部官廨。

    很快,兵部职方司郎中李暐,就已经来到了兴庆宫,求见皇帝。

    ……

    兴庆殿中,韦谅右手按在冰凉的象牙刀柄上,如同往常一样,站在中书舍人、知制诰孙逊身后。

    韦谅的目光总是能在不经意间,看到孙逊起草的各种文书。

    这是来自薛畅的直接安排,但后面是高力士,甚至是皇帝的授意。

    从正月天下改州为郡以来,无数公文从四面八方涌入长安城,往年早已经确定的事情,却因为一个改州为郡,各地刺史反复的询问。

    甚至有些事就是李林甫也不得不亲自上交皇帝处置,当然,更多的是皇帝口述,孙逊执笔。

    韦谅在一侧看的很清楚,通过这些,他窥见了大唐许多方面的真实模样。

    地方势力的复杂,远比人们想的要更加严重。

    他的思绪不由得想起舅舅姜庆初,姜庆初一路从柳州而回,到了河南已经初现乱象。

    天下的这股乱象想要收拾起来,可并不容易。

    韦谅的思绪不由得转到了复仇之上。

    当年害的韦谅外祖父姜皎被流放至死的张嘉贞早已就病逝多年了,但是,这股仇恨消不了。

    韦谅有种感觉,姜庆初的这股仇恨,将来会弄出大事的。

    脚步声突然在前方响起,韦谅抬头,就见一身绯色官袍的兵部职方司郎中李暐进入殿中。

    ……

    宏伟的大殿中,一身绯色官袍的李暐,沉沉拱手道:“臣,朝请大夫、骑都尉、兵部职方司郎中李暐,参见圣人,圣人万寿无疆。”

    丹陛之上,李隆基抬头看向李暐,平淡的点点头:“平身吧。”

    “谢圣人。”李暐起身,然后拱手道:“回禀圣人,派往陇西节度府的职方司员外郎崔明已经回函,确认东吐谷浑草原三月气寒如冬,没有一点春暖花开的迹象。”

    李隆基忍不住的站了起来,死死的盯着李暐道:“那么吐蕃呢,吐蕃如何?”

    李暐拱手:“回圣人,虽然吐蕃的消息传回还需一段时间,但兵部可以肯定,吐蕃的寒潮现象已经发生,而且比东吐谷浑还要更加严重,不出意外的话,今秋,吐蕃粮收减产是必然的,也必然会有大量的吐蕃人涌入东吐谷浑。”

    “好!”李隆基一拳砸在御案上,抬起头,满是兴奋的看向殿外:“也就是说,灭国吐蕃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虽然还需几年的时间,但灭国吐蕃,的确日渐成熟。”稍微停顿,李暐拱手道:“不要首先还是要整顿陇西节度府的兵力,保证后勤充足,然后夺回石堡城,而最重要的,是要先吞了突厥,这样朝中的准备,才能充足。”

    “嗯!”李隆基平静下来,然后缓缓坐下道:“卿说的是对的,的确应该如此,是朕有些心急了,好了,说说吧,如今草原上的情况如何了?”

    “禀圣人。”李暐拱手,认真的说道:“如今兵部职方司已经遣人深入草原,加大对突厥内部矛盾的掌控,然后挑拨离间,刺杀栽赃,一等时机成熟,便可挥师而入,然后灭亡突厥。”

    “什么时候才会时机成熟?”李隆基紧紧的问道,不给李暐一丝喘息的空档。

    李暐拱手,道:“大体时间应该在七月,今年寒潮的事情就会在草原上爆发开来,只需更加小心的选择目标,时机和机会,那么突厥可灭。”

    李隆基看着李暐,突然他开口道:“你需要什么?”

    “人!”李暐认真躬身,说道:“陛下,因为此事隐秘,甚至左相和侍郎都不得闻,臣手下可用的人手不足,所以恳求陛下调配人手。”

    “国之大事,朕允了你便是,你提个名单过来,朕将人调过去便是。”李隆基大手一挥,异常豪气。

    “陛下,臣这里只需调一人便可以了。”李暐抬头,看向御榻之上的皇帝,认真的说道:“而且这人眼下,就在这大殿之中。”

    李隆基一愣,问道:“你想调谁?”

    “千牛备身、朝议郎韦谅。”李暐突然侧身,一定就落在了站在孙逊身后的韦谅身上。

    韦谅一惊,赶紧拱手站出道:“陛下!”

    李隆基直接摆手道:“你是怎么知道他的?”

    “陛下!”李暐抬头,直接说道:“陛下,臣是职方司郎中,早年也曾在边地,潜入过敌国,自有经验,而有些东西,甚至都不需要多查,千牛卫就会自己送到兵部来。”

    李隆基一时愕然。

    千牛卫说到底,也是南衙的一份子。

    归兵部管辖。

    韦谅的多方调动,只要整理时间,瞒不住有心人,尤其李暐很早就知道寒潮之事。

    “好了,算你有心。”李隆基侧身看向韦谅,问道:“不过你怎么会需要韦卿?”

    “一来是人手不足,二来是遇到了难题。”李暐抬头,说道:“朝议郎目光敏锐,说不定已经看到了什么我们看不到地方,臣需要他来填补不足,同时以求突破。”

    李隆基缓缓的点头,韦谅的确目光敏锐,寒潮的事情是他在年初提出的。

    如今一切证实韦谅的猜测是真的,越发的说明他洞察的敏锐,这很珍贵。

    坐在丹陛上,李隆基有些苦笑着摇头道:“你调任何人,朕都可以随时答应,但韦卿……”

    韦谅不仅是皇帝身边的人,他还是太子未来的女婿,和政郡主的未来驸马。

    李隆基对他的培养,有自己的一套程序。

    李暐这么一来,直接打断了李隆基的培养,尤其李隆基根本不舍得放韦谅离开。

    “陛下,玉不琢不成器,还是让朝议郎,来兵部历练历练吧。”李暐沉沉的拱手。

    李隆基轻叹一声,看向韦谅关心道:“韦卿,你如何说?”

    “臣没有想法,陛下如何说,臣如何做便是。”韦谅平静的拱手。

    李隆基忍不住的笑了。

    笑的很开怀。

    片刻之后,李隆基道:“好吧,朕便任命你以千牛备身,检校兵部职方司员外郎,知靖安事!”

    知靖安事。

    韦谅莫名的觉得这四个字有些熟悉,但他还是在第一时间将心中的想法放下,认真拱手道:“臣领旨,谢陛下隆恩。”

    “好。”李隆基看着韦谅,敲敲御案道:“朕授你通行内外职权,有事可以直接禀奏于朕。”

    “臣领旨。”韦谅面色郑重的拱手。

    李隆基看着韦谅满意的笑了,最后他看向李暐道:“人朕借给你了,用完了,要给朕全须全尾的还回来。”

    李暐肃穆拱手道:“臣领旨!”

    ……

    兴庆门外,韦谅依旧一身绿衣金甲,他一边拉着马匹,一边看向齐行的李暐,问道:“李郎中,怎么想到末将了?”

    李暐看着韦谅,一边走,一边淡淡说道:“当然是因为你有用了。”

    韦谅一愣,这话怎么说,难道就因为寒潮之论是自己提出的?

    李暐笑笑翻身上马,率先朝着朝太极宫而去。

    韦谅紧紧跟上。

    兵部官廨在太极宫。

    或者更直接的说,大唐朝中绝大多数关系都在太极宫皇城之内。

    高宗皇帝在时还好,虽然常在大明宫,但每年正朝都是在太极殿举行的,而且太极宫和大明宫紧挨着。

    人们下意识的将大明宫当成了太极宫的一部分。

    然而武后登基之后,常年待在洛阳,鲜少返回长安。

    后来中宗复立,太极宫逐渐的重新启用,但可惜,中宗睿宗,几次玄武门,将大唐带回到了熟悉的腥风血雨当中。

    所以,在当今圣人登基后,他基本就弃用了太极宫,甚至在废太子李瑛事后,圣人连大明宫都少回,也就是后来杨太真入了大明宫……

    长街上,人影减少。

    只有一队金吾卫从远处巡逻而来。

    李暐放缓马速,侧身看向韦谅道:“兵部职方司掌军略,为大军查缺补漏,同时提出解决之法,现在需要你去职方司,就是做这些事情的。”

    韦谅平静下来,拱手道:“喏!”

    李暐上下打量了韦谅一眼,说道:“你的运气真的很好。”

    韦谅稍微催马,跟着李暐,问道:“郎中,此言何讲。”

    “朝议郎,千牛备身,检校职方司员外郎,知靖安事。”李暐轻叹一声,说道:“朝议郎是散官,并不是太重要,千牛备身是你的本职,如今检校职方司员外郎,是你的临时差遣,但这一切,都不如一句知靖安事重要。”

    “末将并不是太懂。”韦谅不由得皱皱眉头。

    “你还小。”李暐叹息一声,说道:“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你都知道吧?”

    “末将知道,两者都已是宰相了。”韦谅点点头。

    “一开始的时候,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实是使职,后来才逐渐固定下来,成为宰相。”稍微停顿,李暐说道:“多年以来,使职逐渐发展,后来有了,知制诰,判度支,水陆转运使、勾当缘河及江淮南租庸转运处置使。”

    韦谅轻轻点头,后者是他父亲韦坚现在的使职。

    “你阿耶虽然之前是正五品的万年县令,但有使职差遣,凭借使职差遣,他可以直接面圣。”李暐看韦谅依旧有些不懂,摇头道:“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政事堂宰相,你可以将知制诰和判度支这些,也全都当成是政事堂的一份子。”

    政事堂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只有宰相,但实际上在宰相之下,还有很多人在。

    韦谅神色一变,看向李暐道:“中书舍人知制诰梁逊,他是正五品上的中书舍人,但实际上,他是政事堂的一份子。”

    “你可以这么理解。”李暐点头,说道:“拥有使职差遣,便等于拥有了一定的相权,便如现在的你一样,知靖安事,若是有事,你可直接进宫面圣,平常的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可没这权力。”

    韦谅眉头一挑,看向李暐,拱手道:“郎中是否……”

    “兵部职方司郎中,西北巡阅使。”李暐叹息一声,说道:“靖安使的使职,应当是陛下随口起的,靖安边地之意,虽然说事了之后,使职撤销,但无疑,一旦韦郎和郡主成婚,这五品的驸马都尉,是怎么都跑不了的。”

    “使职,相权。”韦谅缓缓点头,他现在有些弄清楚如今大唐的权力运转是怎么回事了。

    散官和勋是锚定俸禄和待遇的,职位是大多数人行事的根本,而使职,是皇帝授予的特权,平白提一级的意思。

    比如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政事堂的宰相,位置在所有从三品官员,大多数正三品官员之上。

    政事堂,天生核心,高于一切。

    这些年,使职逐渐的多了起来,他们天生带有一定的皇权相权之意,可以视作政事堂的一份子。

    也就是说,现在正六品上朝议郎,正六品下千牛备身,检校从六品下兵部职方司员外郎的韦谅,在加知靖安事后,也可看作是政事堂的一份子。

    一切感觉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这让韦谅终于准确的捕捉到了李隆基这一朝,官职上下里外调遣的规则,以及各级的权力比重。

    天下原来如此。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