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翰林院编修房,案上还摊着昨日整理的青州赈灾旧档。泛黄的纸页上,“寒门学子因考点偏远弃考”、“策论脱离民生,空谈经义”的红色批注。
是乔章林昨夜逐字圈画的痕迹。
窗棂外的古槐沾着残阳,风一吹,绿叶摩擦簌簌作响。
乔章林在案前坐下,从抽屉里取出张洁白的宣纸,狼毫笔蘸墨时,指尖还带着些微的颤抖。
自授翰林院编修,他每日埋首旧档,见多了世家子弟借“主城考点垄断”、“命题偏向经义”挤占寒门名额的暗箱操作。
也忘不了在怡红院时,寒门学子王思哲讲述同乡老夫子,因凑不齐赴京路费、错过秋闱的遗憾;
更记得永州书坊里,学子们捧着《蓝星诗词集》,说“若策论能考这些民生事就好了”的期待。
这些片段像串珠子,在他脑海里连成线,最终落在宣纸上,成了《科举改良疏》的开篇。
【南齐取士,当以民为本。
若寒门无门路、有才难施,纵有良才千万,亦难入朝堂;
长此以往,社稷失贤才,民心失所向,非治国之道……】
他提笔写下两项核心建议时,墨汁在宣纸上晕得格外清亮。
第一项“各州府增设寒门考场”,源于去年秋闱时的亲身经历。
他亲眼见盛京周边州县的学子,跋涉三日三夜赴考。
有人冻病在半路,有人因延误考期被拒之门外。
他提议在各州府县城设分考场,由礼部派专员监考、密封试卷,从根本上避免世家垄断主城考点资源。
第二项“策论命题加民生案例”,则是受怡红院“知识平权、务实为民”理念的启发。
主张从青州赈灾、永州书坊、泉州海贸等实际事件中取材,让学子们不再空谈“君君臣臣”的经义,而是真正思考“如何安民生、解民忧”。
比如《蓝星故事集》里“牛郎织女”追求平等相守的故事,恰能映照南齐“民为邦本”的典籍;
“孟姜女哭长城”反映的徭役之苦,也可引为“轻徭薄赋”的策论论据。
让策论既有文化根基,又有民生温度,更有实用价值。
写罢最后一笔,乔章林将疏稿仔细誊抄三份。
一份呈翰林院掌院审核,一份送礼部备案,最后一份亲自送往皇宫。
穿过宫门时,他望着檐角挂着的铜铃,忽然想起时念曾说的:
“改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总得有人先迈出第一步”。
御书房内,南齐帝捏着乔章林的疏稿,神色难辨。
案上还摆着于国公倒台后的朝局分析。
若寒门学子借科举崛起,固然能制衡世家势力,避免朝堂被单一集团掌控。
却也可能形成新的寒门派系,威胁皇权集中。
在于国公死后的这些日子,他甚至私下忧虑。
怡红院如今的民心号召力是否太过旺盛,若与寒门势力结合,会不会动摇根基?
可转念一想,上月青州、永州的百姓因“蓝星民生理念”对怡红院赞誉有加,民间甚至流传“怡红院懂民心”的说法。
若能借科举改良收拢寒门与百姓之心,既能稳固皇权,又能堵住“帝王不重寒门”的非议。
还能间接削弱怡红院的民间影响力,可谓一举三得。
次日的朝堂之上,争论声瞬间爆发。
“陛下,乔大人此疏恐有不妥!”
世家出身的刑部侍郎江城率先出列。
“各州府增设考场需耗银数万,国库本就紧张,此举实属浪费;”
“且寒门学子多生长乡野,见识短浅,考民生案例恐难登大雅之堂。”
“不如仍以经义取士稳妥,既符合祖制,又能选拔真正通晓典籍的人才!”
“江大人此言差矣!”
刚入阁的御史王彦立刻出列反驳,他本是寒门出身,对世家垄断科举的弊端深有体会。
“去年永州书坊因推广蓝星民生理念,引导学子关注民间疾苦,当年寒门学子中举者较往年多三成。”
“可见民生案例非但不浅,反而能激发学子务实之心!”
“乔编修的提议,正是让科举回归选贤任能、为民择官的本意,何来不妥?”
朝堂上顿时分成两派。
世家官员多反对,认为科举改革会损害其利益;
寒门出身的官员与务实派大臣则纷纷支持,主张打破垄断、革新取士制度。
争论声此起彼伏,几乎要掀翻殿顶。
南齐帝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殿内,见不少新晋官员都暗中点头,更有几位老臣面露赞许,便知此事已不可逆。
他放下疏稿,声音沉得像墨,带着帝王不容置疑的威严:
“朕意已决!”
“科举改良先在盛京、永州两地试点。”
盛京为帝都,寒门学子聚集;
永州为南齐书卷气息最浓之地,且民生案例丰富,适合先行探索。
他看向阶下的乔章林,语气缓和了几分:
“乔爱卿,此事便由你牵头筹备,从考场选址到命题审核,务必做到公平公正,不可辜负朕与天下寒门的期待。”
乔章林躬身领旨时,青色官袍的袖口扫过地砖,竟比初见南齐帝时多了几分底气与坚定。
他知道,这道旨意不仅是对他个人的信任,更是南齐“寒门崛起”的第一道光,是无数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希望。
消息传回怡红院时,时念正在书坊核对《蓝星故事集》的重印清单。
阿福捧着刚收到的邸报,跑得气喘吁吁。
“念姐!乔先生的科举改良提案过了!”
“陛下下旨,先在盛京、永州试点寒门考场,策论还要加民生案例!”
时念手里的账册差点滑落,她猛地抬头望向戏台方向。
浅醉正带着姑娘们排演新戏。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唱腔漫过来。
混着灶房飘来的桂花糕甜香,竟让她想起乔章林刚到怡红院时的模样。
“让人都来前厅!”
众人齐聚,时念这才说出信中打算:
“我打算立刻编一本《科举民生参考》,免费给盛京、永州试点考场的寒门学子送过去。”
“就用《蓝星故事集》里的民生故事,结合南齐的青州赈灾、泉州海贸、苏州粮案等实际案例,帮他们梳理策论思路!”
阿福立刻响应:
“我这就去喊伙计们抄录!”
“当年乔夫子在院里温书时,我就盼着有这么一天,寒门学子能少走点弯路,不用再因为没门路、没参考,白白浪费才华!”
浅醉附和:
“我来整理戏文里的民生片段!”
比如《渔家女》里渔家反抗盐商压迫的情节,正好对应青州贪腐案;
《织锦记》里织女改良织机、帮乡邻脱贫的故事,也能引为务实兴邦的论据,给学子们做策论案例!
晚晴轻声提议:
“我之前跟着念姐学认字时,您教过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典故。”
“不如把这些蓝星故事中的古训整理出来。”
“配上周庭安先生批注的南齐民生案例,再加上乔先生之前写的《民生札记》。”
“这样学子们用起来更方便,既能记典故,又能懂实务。”
接下来的三日,怡红院像被裹进了一团暖融融的忙乱里。
伙计们在书坊里伏案抄录案例,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此起彼伏;
姑娘们在戏台后校对文字,遇到不懂的民生术语,就跑去问学子们;
吴婶则每天蒸两笼芝麻饼、熬一锅红枣粥,谁累了就塞一块饼、递一碗粥。
时念亲自把关每一篇内容:
将“孟姜女哭长城”对应“南齐徭役过重,当轻徭薄赋”;
将“牛郎织女”对应“民间婚恋平等,反对世家联姻垄断”;
甚至把乔章林在永州书坊的见闻写进去,字里行间满是温度:
【永州农户收割时说一粒米一滴汗,此句虽浅,却比任何经义都更懂粒粒皆辛苦的民生真谛。
策论写民生,贵在真诚,贵在共情。】
编好的《科举民生参考》是小巧的线装本。
封面用耐磨的青布缝着,上面绣着“怡红院赠·寒门共勉”八个小字,朴素却暖心。
阿福和十四赶着两辆马车,把书往盛京的各个书院送。
每到一处,都围满了闻讯赶来的学子。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