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时念望着西街尽头的“文盛之会市集”木牌,忽然明白——这市集不只是买卖场所,更是文盛之会的延续、十二国民生共鸣的落地。
是“天下大同”最朴素的模样。
没有国界隔阂,只有手牵手学编藤筐、换书共读、共饮热汤的温暖。
文盛之会的余温未散,南齐各州府书坊已掀起蓝星文化热。
那些曾被世家垄断的典籍、被寒门学子视为“遥不可及”的知识。
随着《蓝星故事集》《蓝星诗词集》的普及,顺着驿路与码头。
走进南齐的乡野、市集,将“知识平权”的种子,播撒到南齐每一寸土地。
青州书坊。
文盛之会落幕一月后,掌柜就把原本摆在角落的蓝星书籍挪到正中,木架贴红纸写着“蓝星赠书增至五百本/月”。
这是寒门学子李二帮忙写的。
李二穿蹲在书坊后院,给新运的书籍盖“青州赠书”印章,每盖一本都对着阳光照照,生怕印油沾了书页。
“李二,这批书够五百本了不?”
老周端着热茶走来,眼里满是欣慰。
去年这时,书坊每月只赠一百本蓝星书,还总被世家子弟嘲讽“寒门读了也没用”;
如今赠书量翻五倍,来领书的学子、百姓排到了巷口。
李二直起身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笑着道:
“够了周掌柜,三百本《蓝星故事集》、两百本《蓝星诗词集》,正好五百本。”
“咱们在城东、城西刚设了两个蓝星读书角,得尽快送书过去,孩子们还等着读呢。”
城东读书角设在废弃土地庙,李二和两个寒门学子搭了简易木架摆书,旁放青石凳。
刚摆好,几个穿补丁衣裳的孩童就跑进来,最大的不过十岁。
“大哥哥,这书能读给我们听不?”
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怯生生问。
她爹是码头挑夫,总说“读书是世家子弟的事”,可上次在书坊外听李二读“天生我材必有用”,就记在了心里。
李二拿起书,翻开第一页轻声读。
孩子们凑在他身边,都忍不住拍手。
小姑娘忽闪着眼睛问:“大哥哥,我以后也能读书吗?”
“能!”
李二摸了摸她的头,指着书架:
“这些书都是给你们的,以后每天都来读,大哥哥教你们认字。”
这话让孩子们欢呼起来,路过的挑夫也停下脚步,眼里满是动容。
他想起自己小时候想读书却买不起笔墨的日子,如今自家闺女终于有了机会。
这正是所有百姓想要的。
王思哲从盛京来到青州之后,就带寒门学子在各州乡设读书角,还为每个读书角配“民生案例册”。
把蓝星诗词和故事里面的道理讲给所有百姓听。
就像李二,去年还是卖菜郎,靠读怡红院赠的《科举民生参考》中了童生,如今成了读书角“小先生”,把知识传给更多人。
往北到衢州,书坊的热闹更甚。
掌柜赵德海站在柜台后,给络绎不绝的学子递《科举民生参考》新刊本。
扉页印“民生策论范文”朱字,里面用红笔标注蓝星诗词与青州民生的对应。
比如《观刈麦》旁写着“青州赈灾时,百姓抢收麦子的场景,可作策论素材”。
这是他跟衢州府衙文书一起整理的。
“赵掌柜,这新刊本还有吗?我们村三个学子都要!”
“我家娃去年秋闱没中,就是因为策论没写民生事,今年有了这范文,定能中!”
赵德海笑着递过三本:“有!放心拿,这阵子印了两千本,还没够卖呢。”
“前儿王主簿来,说今年寒门学子入学率比去年提了两成,都是靠这书里的范文!”
汉子刚接书,学子赵生就匆匆进来。
“掌柜!我这次院试,用《观刈麦》分析青州赈灾的范文,主考官夸我‘懂民生、接地气’,说我准能中!”
赵德海拍了拍他的肩:“早说了你能行!”
“这书里的道理,都是时老板和王大人从民生里悟出来的,比那些空泛的经义有用多了。”
赵生连连点头,又买两本,说要带回去给同村的兄弟。
而盛京怡红院书房里,张珂源趴在案上整理各州府书坊账册。
账册摊开,红笔标注着各州营收。
青州书坊“本月营收纹银八十两,较去年增三成”。
衢州书坊“营收纹银一百两,利润二十两用于寒门笔墨补贴”。
泉州、高丽等地的账册也堆在旁,每本都贴“民生补贴”小纸条。
“念姐,你看这账册,”
张珂源把账册递过去,语气感慨。
“各州府书坊靠蓝星文化营收都涨了,可利润没留着,全给寒门学子买笔墨、印小册子了。”
“青州书坊还记了李二等五名学子获笔墨补贴,衢州账册……”
时念接过账册,上面每一笔都透着真切。
像是把各州府的民生暖意,都揉进了这薄薄的账册里。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