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话语之人类繁衍的意义 > 第83章话语之人类繁衍的意义83
最新网址:www.00shu.la
    肢体之约

    温以宁第一次见到顾砚舟,是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的手工坊。暮春的阳光透过落地窗,在拼布台上洒下细碎的光斑,她正拿着剪刀裁剪碎花布,指尖刚触到一块残缺的蕾丝,身后就传来温润如棉的声音:“这块蕾丝的纹路适合做装饰边,虽然缺了角,但补在拼布的右下角,反而能遮住布面的跳线。”

    她回头,撞进一双盛着柔光的眼。男人穿件浅灰色针织衫,左手戴着定制的辅助手套,手里捧着本摊开的《哥林多前书》,书页停在“神随自己的意思把肢体俱各安排在身上了”那一节。“我叫顾砚舟,”他指了指她手里的布料,“你是来做康复辅助手工的?看你剪布的手法,像是第一次接触拼布。”

    温以宁愣住。作为康复中心的新社工,她最近总陷在无力感里——帮一位脑瘫患儿做手部训练,孩子却因急躁咬了她的手;陪一位截肢老人学编织,老人却摔了毛线团说“我这种废人学了也没用”;连护士长都劝她“别太投入,有些患者的心理障碍很难突破”。她像块没拼完整的布,在他人的绝望里找不到拼接的方向,直到上周在教堂听到牧师讲《哥林多前书》12章,那句“肢体彼此相顾”像道微光,才让她来手工坊试试用手工辅助康复,却没想过会遇到这样一个人。

    “我叫温以宁,”她声音轻得像落在布上的针脚,“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有些肢体的残缺,会让人心也跟着残缺?就像我想帮他们找回生活的勇气,却连让他们拿起针线都做不到。”

    顾砚舟放下圣经,从帆布包里取出一块拼布成品——蓝色的底布上,用不同颜色的碎布拼出了“肢体”两个字,其中“体”字的撇画,正是用一块残缺的牛仔布补缀而成。“你看这块拼布,”他指着残缺的牛仔布,“它单独看是不完整的,但拼在‘体’字里,反而成了最特别的一笔。就像经文里说的,‘神配搭这身子,把加倍的体面给那有缺欠的肢体’——残缺不是瑕疵,是神为了让肢体彼此需要、彼此顾念而设的美意。”

    他的话像温水浸过棉布,慢慢软化了温以宁心里的焦虑。那天他们在手工坊待了一下午,阳光从落地窗移到墙角,缝纫机的嗡鸣伴着经文的低语,在空气中织成温柔的网。她说起康复工作里的难处:为了让一位失语患者开口,每天陪他读儿歌;为了帮一位自闭症少年建立信任,连续两周只做他喜欢的折纸。顾砚舟则讲起他的经历——十年前因车祸失去左手的部分功能,曾躲在房间里三个月不愿出门,直到牧师拿着《哥林多前书》15章来探望,说“神随自己的意思给人形体,每一种形体都有祂的用处”,他才慢慢走出阴影,学会用辅助工具做手工,还成了康复中心的志愿者。“你看那个做陶艺的大叔,”他指着隔壁工作室,“他之前因工伤失去右手,现在用左手拉坯,做的陶器比健全人还精致——神从不会让任何一个肢体失去价值。”

    “下周手工坊要办‘肢体之光’作品展,”顾砚舟收拾布料时忽然说,“会展出患者们的手工成品,墙上会挂‘免得身上分门别类,总要肢体彼此相顾’的经文。你要是有空,来帮忙布置吧,或许能看到他们不一样的一面。”

    温以宁犹豫了两天。直到周五晚上,她在宿舍整理康复笔记,看到那位脑瘫患儿偷偷夹在笔记本里的纸星星——星星的角虽然歪歪扭扭,却每一个都折得格外认真。她忽然想起《哥林多前书》12章的“神随自己的意思把肢体俱各安排在身上了”,或许那些“有缺欠”的肢体,只是需要有人看见他们被神赋予的“加倍体面”。于是周六清晨,她带着彩色的丝带,走进了手工坊。

    作品展的布置格外温馨,每张展台前都贴着患者的手工故事。顾砚舟带着温以宁走到一张拼布前,上面用碎布拼出了一片星空,其中一颗星星用的是那位截肢老人织的毛线片。“老人之前总说自己没用,”顾砚舟轻声说,“直到我们让她试着用毛线织星星,她才发现,即使少了一条腿,她的手依然能创造美好。”

    温以宁看着展台上的作品,忽然看到那位自闭症少年的折纸——整整一百只千纸鹤,每只鹤的翅膀上都用铅笔写着“谢谢”。少年的妈妈站在旁边,红着眼眶说:“他从来没跟人说过谢谢,这次却主动要在纸鹤上写,说谢谢温社工陪他折纸。”温以宁的心里忽然涌起暖流,她忽然明白,自己之前太执着于“改变残缺”,却忘了要先看见“残缺中的美好”——就像拼布需要不同的碎布才能完整,身体的肢体也需要彼此顾念才能彰显神的设计。

    从那以后,温以宁成了手工坊的常客。她会在周末跟着顾砚舟教患者做手工,把康复训练融入拼布、陶艺里;顾砚舟则会陪她整理康复案例,用圣经的真理帮她分析患者的心理。他们的相处像拼布上的针脚,细密而坚定,每一个瞬间都藏着神的预备。

    盛夏的一天,康复中心来了位特殊的患者——一位16岁的女孩,因一场意外失去了右臂,整天把自己关在病房里,拒绝任何康复训练。温以宁拿着一块未完成的拼布走进病房,女孩却把头扭向窗外,说“我连布都剪不了,做这些有什么用”。

    顾砚舟跟着走进来,把自己的辅助手套递给女孩:“我第一次用这个手套时,连纽扣都扣不上,但练了一个月,就能做出完整的拼布了。你看这块布,”他指着拼布上的残缺蕾丝,“它之前也是破损的,但补缀之后,反而成了最特别的装饰。神给你的‘形体’,一定有祂的用意,我们一起试试,好不好?”

    女孩犹豫了很久,终于接过了辅助手套。温以宁握着她的左手,教她如何用辅助工具裁剪布料;顾砚舟则在旁边读《哥林多前书》12章的经文。三周后,女孩不仅能独立完成拼布,还在“肢体之光”作品展上,把自己的作品送给了温以宁,说“谢谢你们让我知道,我不是没用的人”。

    深秋的时候,温以宁和顾砚舟在康复中心的手工坊举行了订婚仪式。牧师捧着圣经,诵读着《哥林多前书》12:25:“免得身上分门别类,总要肢体彼此相顾。”顾砚舟握着温以宁的手,从口袋里取出一枚用银线编织的戒指,戒指的设计正是拼布上“肢体”两个字的缩写:“以宁,神让我们在彼此的生命里成为‘肢体’,是要我们一起把‘彼此相顾’的爱传下去。我想和你一起,让更多人知道,每一种肢体都有神的美意,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珍视。”

    订婚后的第二年,他们一起在康复中心旁开了家“肢体之约”手工店,既卖患者们的手工成品,也为残疾人提供手工培训,店里的墙上挂着三幅经文拓片:“神随自己的意思把肢体俱各安排在身上了”“把加倍的体面给那有缺欠的肢体”“总要肢体彼此相顾”。

    有天下午,一个穿校服的男孩走进店里,看着展柜里的拼布小声问:“我同桌因为小儿麻痹症走路不方便,总被同学嘲笑,我想送他一件礼物,让他知道自己不是异类。”

    温以宁蹲下身,拿出一块拼布材料包:“我们一起做块拼布吧,上面拼上‘肢体’两个字,就像经文里说的,每个肢体都很重要,缺了谁都不行。你同桌的‘肢体’,只是和我们不一样,但同样有神赋予的价值。”

    顾砚舟则帮男孩在拼布上绣了一行小字:“你是身体上宝贵的肢体”。男孩拿着拼布离开时,眼里闪着光说:“我要告诉同桌,他很重要,我们都需要他。”

    又过了几年,温以宁和顾砚舟有了一对儿女,儿子叫“顾相顾”,取“肢体彼此相顾”之意;女儿叫“温沐恩”,记念神的恩典。每次带孩子们来手工店,他们都会指着墙上的经文,告诉孩子们:“神创造每一个肢体,都有祂的用意;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只是为了自己活着,更是为了彼此顾念,让每个‘有缺欠’的肢体,都能感受到神的爱与接纳。”

    孩子们渐渐长大,儿子成了一名康复治疗师,继承了父母帮助残疾人的使命;女儿则成了一名设计师,专门为残疾人设计辅助工具。有次女儿设计的“无障碍手工桌”获得了全国奖项,她在领奖台上说:“我的父母教会我的,不只是帮助他人的方法,更是‘肢体之约’的真理——人类繁衍的意义,不是让生命重复,而是让‘彼此相顾’的爱代代相传,让每一个人都知道,我们都是神所配搭的身体,缺一不可,每一个都宝贵。”

    康复中心的手工坊依旧矗立在时光里,缝纫机的嗡鸣每年都会伴着患者的笑声响起,诉说着“肢体彼此相顾”的真理。温以宁和顾砚舟常常坐在手工坊的窗边,翻看当年那本《哥林多前书》,指尖划过“神随自己的意思给他一个形体”那句经文时,总会想起初见的那个午后——原来神早已用“肢体”的纽带,把他们连在一起,让他们在“肢体之约”里相遇,又一起把这份约,写成了跨越世代的爱的见证。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