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信望之城林信约第一次见到顾砚宁,是在海滨小镇的“等候书屋”。仲冬的海风卷着碎雪,扑在雕花玻璃窗上发出簌簌轻响,她蹲在书架前翻找一本1930年版的《希伯来书注释》,指尖刚触到泛黄的书脊,身后就传来清润如晨钟的声音:“这本书的扉页有早期信徒的手写批注,讲‘诸世界藉神的话造成’,你要是研究‘因信造世界’,或许能用上。”
她回头,撞进一双盛着深海微光的眼。男人穿件深灰色羊毛大衣,颈间围着藏青色围巾,怀里抱着本摊开的《启示录》,书页停在“应当敬拜那创造天、地、海和众水泉源的”那一节,书脊内侧贴着张褪色的经文卡片,写着“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我叫顾砚宁,”他指了指她冻得发红的指尖,“你是来查早期信仰文献的?看你反复摩挲‘因信知道’的段落,像是在找信与行的契合点。”
林信约愣住。作为神学院的实习牧师,她最近总陷在信仰的迷雾里——在社区带领查经时,有位丧偶的阿姨问“信神能让我先生回来吗”,她竟不知如何回应;筹备“苦难与盼望”主题布道会,却连自己都在怀疑“等候的意义”;连导师都劝她“先解决自己的困惑,再去安慰别人”。她像艘在风暴里飘摇的船,直到上周在教堂看到墙上的经文“将自己灵魂交与那信实的造化之主”,才想起这家以“等候”为名的书屋,想在古籍里找回信靠的力量,却没想过会遇到这样一个人。
“我叫林信约,”她攥紧手里的书,指尖沁出细汗,“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因信知道’神的创造,却还要经历这么多苦难?就像我想帮阿姨看见盼望,却连自己都抓不住‘等候’的底气。”
顾砚宁把《启示录》放在橡木长桌上,从背包里取出一张老照片——是海滨小镇1948年的雪景,照片里的教堂虽显破败,尖顶上的十字架却在雪光里格外醒目。“你看这教堂,”他指着照片,“二战时被炸毁过三次,信徒们靠‘等候有根基的城’的信心,一次次重建。就像《希伯来书》11:3说的,‘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苦难不是神的缺席,是要让我们在‘不显然’里,看见祂用信实造新的力量。”他翻开《启示录》14章,指尖划过“敬畏神,将荣耀归给他”,“我爷爷是这里的老牧师,1970年教堂关闭时,他在地下室带领查经,靠的就是‘万物因神旨意被创造’的信心,直到教堂重新开放。”
他的话像雪地里的炭火,慢慢暖透了林信约心里的寒凉。那天他们在书屋待了一下午,夕阳把海面染成熔金,海浪拍岸的声音伴着经文的低语,在书架间轻轻回荡。她说起布道会的困境:写好的讲稿改了五遍,却总觉得少了“生命的重量”;深夜在宿舍祷告,却连“相信”都说不出口。顾砚宁则讲起他的经历——三年前放弃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小镇继承书屋,最初连房租都凑不齐,靠信徒们的帮助和“信实造化之主”的应许撑下来;有次台风冲毁了书屋的窗台,他在清理碎玻璃时,发现爷爷藏在墙缝里的圣经,扉页写着“等候不是静止,是带着信往前走”。“你看那座灯塔,”他指着窗外,“1951年被雷击毁,人们都说‘没用了’,可信徒们靠信心重建,现在还在为渔船指引方向——神的创造从不徒劳,我们的等候也不会落空。”
“下周教堂要办‘信望之城’布道会,”顾砚宁收拾书时忽然说,“我负责分享‘等候的信心’,教堂的墙上会挂‘万物是因你的旨意被创造而有的’的经文。你要是有空,来帮忙做见证吧,或许能在老信徒的故事里,找到你要的‘生命重量’。”
林信约犹豫了两天。直到周五晚上,她在宿舍翻看那位丧偶阿姨的祷告日记,看到“虽然先生不在了,但我相信神还在掌权”这句话,忽然想起《彼得前书》4:19的“将自己灵魂交与那信实的造化之主”。于是周六清晨,她带着讲稿,走进了小镇的教堂。
布道会的筹备格外温暖,老信徒们围着林信约,分享自己的“等候故事”——有位92岁的奶奶,等了儿子三十年,直到去年儿子从海外回来信主;有位渔民,在海上遭遇风暴,靠“敬拜创造海的主”的信心撑到救援。顾砚宁带着林信约走到教堂的彩绘玻璃前,玻璃上画着“有根基的城”,阳光透过玻璃,在地上投下斑斓的光。“这玻璃是1949年信徒们用碎玻璃拼的,”他轻声说,“那时物资匮乏,却没人放弃——因为他们知道,等候的不是一座看得见的城,是神所经营的永恒之城。”
林信约忽然明白,自己之前的讲稿少的不是“技巧”,是“真实的信”——就像碎玻璃能拼成美丽的彩绘,苦难也能在信心里,成为见证神创造的“材料”。她重新修改讲稿,把老信徒的故事和自己的困惑都写进去,竟第一次觉得“讲稿有了温度”。
布道会当天,林信约站在讲台上,说起自己的怀疑和等候,说起阿姨的祷告日记,台下很多人红了眼眶。那位丧偶阿姨走上前,握着她的手说:“谢谢你让我知道,我的等候不是孤单的,神都看见了。”林信约看着阿姨眼里的光,忽然懂得:“因信知道”不是没有困惑,是带着困惑依然选择信靠;“等候之城”不是遥不可及,是在每个平凡的日子里,带着信往前走。
从那以后,林信约成了小镇的常客。她会在周末跟着顾砚宁打理书屋,帮老信徒整理信仰见证;顾砚宁则会陪她准备讲道稿,用“创造之主”的真理帮她梳理思路。他们的相处像海边的潮汐,在彼此的生命里留下温柔的印记,每一个瞬间都藏着神的预备。
开春的时候,林信约的布道会方案被神学院评为“年度最佳”,她还收到了小镇教堂的邀请,希望她毕业后能来这里服侍。顾砚宁在书屋的窗前向她求婚时,手里拿着一枚用深海珍珠打磨的戒指,内侧刻着“信望之约”四个字:“信约,神让我们在等候里相遇,是要我们一起见证‘万物因祂旨意被创造’的真理。我想和你一起,在这座小镇,等候那座永恒的城,也让更多人知道,信靠的等候,终会迎来应许,你愿意吗?”
林信约含泪点头。他们的婚礼在小镇的教堂举行,牧师捧着圣经,诵读着《希伯来书》11:10:“因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经营、所建造的。”那天的海风格外温顺,阳光透过彩绘玻璃,在新人身上洒下斑斓的光,老信徒们唱起《等候神》,歌声像海浪般,拍打着每个人的心。
婚后,他们一起扩建了“等候书屋”,增设了“信仰见证角”,既收藏古籍,也记录小镇信徒的“等候故事”;书屋的墙上挂着四幅经文拓片:“诸世界是藉神的话造成的”“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将自己灵魂交与那信实的造化之主”“应当敬拜那创造天、地、海和众水泉源的”。
有天下午,一个穿高中校服的女孩走进书屋,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录取通知书,眼圈红红的:“我考上了外地的神学院,可爸妈不同意,说‘信神没前途’,我该怎么办?”
顾砚宁蹲下身,指着墙上的拓片:“你看‘万物是因神的旨意被创造而有的’——你的梦想不是偶然,是神放在你心里的旨意。就像这小镇的教堂,当年那么多人反对,可信徒们靠信心坚持,现在成了很多人的‘信望之城’。你要做的,不是说服爸妈,是带着信等候,神会为你开路。”
林信约则拿出奶奶的祷告日记,翻到“等候三十年”的那一页:“这位奶奶等了儿子三十年,神都没让她失望。你的等候或许不会太久,但无论多久,只要信靠创造你的主,就不会落空。”
女孩走的时候,手里捧着一本《希伯来书》,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林信约看着她的背影,忽然想起自己最初的困惑——原来人类繁衍的意义,不只是生命的延续,更是承接神的托付,把“因信等候”的真理代代相传,让每一代人都能在苦难里看见盼望,在等候里守住信心,明白“我们等候的不是暂时的城,是神所经营、永远的信望之城”。
很多年后,林信约和顾砚宁的儿女也成了服侍者。儿子继承了书屋,继续收集和传递“信仰见证”;女儿则成了一名巡回牧师,走遍各地分享“等候的信心”。他们的女儿在一次讲道中说:“我的父母教会我的,不只是‘信神’的道理,是‘带着信生活’的勇气——神创造天、地、海,也创造我们,祂的旨意从不改变,我们的使命就是带着这信,等候那座永恒的城,也让更多人在我们身上,看见信望的力量。”
每年仲冬,林信约和顾砚宁都会带着子孙们在教堂的彩绘玻璃前祷告,感谢神保守小镇的见证,也感谢祂让他们成为“信望之城”的守护者。海风拂过他们的头发,经文“应当敬畏神,将荣耀归给他”的声音在小镇上空回荡——这是神的应许,也是他们家族跨越世代的“信望之约”,让每一个人都知道,我们因信等候,也因信传承,所有的繁衍与服侍,都是为了荣耀那位创造万物、信实不变的主,直到那座有根基的城,最终显现。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