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玉佩牵缘:真假千金沪上行 > 第0042章寒门生计,齐管家送炭
最新网址:www.00shu.la
    齐管家送来的那袋银霜炭,果然如他所言,成了这寒冬里最实在的依靠。接下来的几日,尽管北风依旧在破窗缝隙间呜咽嘶吼,但这间小小的破屋,总算有了一隅抵御严寒的堡垒。炭盆里跳跃的橙黄色火焰,不仅驱散了物理上的寒冷,更像是一点微弱却坚定的心灯,勉强照亮了母女俩晦暗的前路。

    然而,炭火终会燃尽,米缸里的米,篮子里的腌肉,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减少。那包精致的桂花糕,莹莹只舍得吃了两块,剩下的便被林婉贞仔细收好,留着给女儿偶尔打牙祭,或者,万一遇上更艰难的时候。

    温暖暂时驱散了冻馁的恐惧,但另一种焦虑——对坐吃山空的恐惧,更具体地说,是对“钱”的渴望,如同藤蔓般悄然缠绕上林婉贞的心头。齐家的接济是雪中送炭,是恩情,却不能是依赖,更不能是长久之计。赵坤的阴影如同悬顶之剑,齐家的暗中相助已是冒险,她必须尽快找到自己能立足、能养活女儿的法子。

    她环顾这间除了炕、炭盆和几个破旧箱笼外几乎一无所有的屋子,目光最终落在了那几块从旧货摊淘来的廉价布料和那套粗劣的针线上。替人缝补浆洗,是她目前唯一能想到的、也是唯一可能做到的营生。

    这个念头,对于曾经的莫家主母而言,带着一种近乎残忍的讽刺。曾几何时,她指尖触碰的是最上等的苏杭绸缎、海外舶来的蕾丝花边,她需要斟酌的只是一件新旗袍的款式、一套床幔的绣样,自有专门的裁缝和绣娘将她的意愿变为现实。而今,她却要依靠这最原始的女红手艺,去换取几个沾着汗渍和尘土的铜板。

    心里那点残存的、属于过往身份的骄傲,像细针一样轻轻刺了她一下,带来一阵细微却清晰的痛楚。但当她看到莹莹蹲在炭盆边,用一根小树枝小心翼翼地拨弄着炭火,小脸被映得红扑扑,眼神专注而满足时,那点痛楚便迅速被更强大的母性本能压了下去。

    她深吸一口气,将那几块布料摊在炕上。布料质地粗糙,颜色也灰扑扑的,是底层百姓最常见的家织土布。她拿起针,手指触碰到冰凉的金属,指尖昨日被针扎破的地方还隐隐作痛。她定了定神,开始穿针引线。

    第一针落下,动作还有些生疏和迟疑。针脚不够匀称,线路也有些歪斜。她皱了皱眉,拆掉,重来。第二针,第三针……她强迫自己摒弃所有杂念,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指尖的方寸之间。渐渐地,那种久远记忆里的、少女时代也曾被严格要求过的女红基本功,似乎一点点从身体深处苏醒过来。针起针落,变得沉稳了许多。

    莹莹好奇地凑过来,安静地看着母亲飞针走线。“娘,你在做什么?”

    “娘在练习缝补。”林婉贞没有抬头,声音温和,“等娘手艺好些,就能帮邻居们补衣服,换点钱,给莹莹买米买肉吃。”

    “莹莹也能帮娘吗?”小女孩的眼睛亮晶晶的。

    林婉贞心中酸软,放下针线,摸了摸女儿细软的头发:“莹莹还小,等莹莹再长大些,娘教你。现在,莹莹乖乖的,不吵娘,就是帮娘最大的忙了。”

    莹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果然不再说话,只是挨着母亲坐下,双手托着腮,安安静静地看着。

    练习了半日,林婉贞觉得手腕有些发酸,但看着炕上那块被她反复拆缝、最终针脚变得细密整齐不少的布片,心里终于有了一点微弱的底气。她决定走出这间小屋,去真正尝试一下。

    她将莹莹裹得严严实实,自己也穿上那件最厚实、尽管已洗得发白的旧棉袍,用一块素色头巾包住了头发,只露出一双眼睛。她对着墙上唯一一块模糊不清的碎镜片照了照,镜中那个面色苍白、衣着寒酸的妇人,陌生得让她心悸。她深吸一口气,拉起女儿的手,推开了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

    棚户区的白天,是另一种样貌。夜晚的寂静被各种生存的喧嚣取代。狭窄泥泞的巷道两旁,挤挨着低矮破败的棚屋,空气中混杂着煤烟、污水和廉价食物的复杂气味。女人们聚在门口,一边做着零活,一边高声谈论着家长里短;男人们大多外出谋生,偶尔有几个闲汉蹲在墙角晒太阳,目光浑浊地打量着过往行人;孩子们则穿着不合身的旧衣服,在巷子里追逐打闹,脸上挂着鼻涕和灰尘。

    林婉贞牵着莹莹,走在这样的环境中,只觉得浑身不自在。那些毫不掩饰的打量目光,那些粗俗直白的谈笑,都让她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她下意识地挺直了背脊,试图维持一点残存的体面,但这姿态在这环境里,反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她走到一处相对开阔的、类似水井边的空地,这里聚集了不少洗衣、择菜的女人。她犹豫了片刻,鼓足勇气,走到一位看起来面相还算和善的大婶面前,微微颔首,声音尽量放得平稳:“这位大嫂,打扰了。请问……您知道这附近,可有需要缝补衣物的人家吗?我……我可以做些简单的缝补活儿,工钱好商量。”

    那大婶停下搓洗衣物的手,抬起眼,上下打量了她一番,目光里带着毫不掩饰的好奇和审视。“新搬来的?”她嗓门很大,引得旁边几个女人也看了过来。

    林婉贞点点头:“是,刚搬来不久。”

    “瞧着面生,也不像咱这地界的人。”另一个瘦削的妇人插嘴道,语气带着几分刻薄,“细皮嫩肉的,会做针线?”

    林婉贞脸上有些发烫,但还是维持着礼貌:“略懂一些,简单的缝补应该可以胜任。”

    最先开口的大婶用湿漉漉的手在围裙上擦了擦,指了指旁边木盆里一件明显破了好几个洞的旧夹袄:“喏,我家那口子的袄子,胳膊肘、肩膀都磨破了,你要不试试?补好了,给你两个铜板。”

    两个铜板,还不够买一小把青菜。林婉贞心里清楚这价格压得极低,但她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她需要这第一个机会,需要证明自己。

    “好。”她应承下来,接过那件散发着汗味和烟味的旧夹袄。

    没有合适的地方,她只能就着水井边的石台,蹲下身来。她从随身带的旧布包里拿出针线,仔细看了看破洞的位置和大小,然后选择合适的布头(是她练习用的那些廉价布料剪下来的),开始飞针走线。

    周围的女人们起初还带着看热闹的心态,但很快,她们的目光就变了。只见这个新来的女人,手指虽然白皙纤细,但动作却异常沉稳利落。她下针精准,走线细密均匀,甚至还在破损处内侧巧妙地衬了布,让补丁更加牢固耐用。她补得极其认真,仿佛不是在修补一件破旧的劳工衣服,而是在完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不过一盏茶的功夫,几个破洞都被补得妥妥帖帖,针脚藏在里面,外面看去,只有几块颜色相近、缝合细密的补丁,竟比她们平日胡乱打上的补丁要整齐美观得多。

    那大婶拿起夹袄,里外看了看,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哎呦,真没看出来,你这手艺可以啊!比街口那个专给人补衣服的王婆子补得还好!”

    旁边几个女人也围过来看,啧啧称奇。

    “这针脚,真匀称!”

    “瞧瞧这衬布,想得真周到,肯定耐磨。”

    “这位妹子,你以前是干啥的?这可不像是生手。”

    林婉贞垂下眼睫,轻声解释道:“以前……在家里也常做些针线。”她避重就轻。

    “两个铜板太亏了你了!”那大婶倒是爽快,从怀里摸出三个铜板,塞到林婉贞手里,“拿着!以后我家有要补的衣服,还找你!”

    “谢谢大嫂。”林婉贞接过那三枚还带着体温的铜板,掌心被硌得微微发疼,心里却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这是她靠自己的双手,在这陌生的、艰难的环境里,挣到的第一笔钱。

    有了这个开头,接下来的事情似乎顺利了一些。其他女人见她手艺确实好,价格也公道(林婉贞并未主动提价,但她们自发地给了比给王婆子稍高一点的价钱),便也纷纷拿出一些需要缝补的衣物——磨破的裤子、开线的内衣、掉了扣子的外衫……

    林婉贞就在这水井边,迎着寒风,蹲在石台旁,一件接一件地缝补着。莹莹乖巧地坐在她身边的一个小木墩上,不哭不闹,只是偶尔抬起小手,帮母亲拂去落在肩头的雪花。

    她的手指很快就被冰冷的针和粗糙的布料磨得更加红肿,指尖的旧伤也隐隐作痛。腰背因为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而酸涩难忍。寒冷的空气吸入肺里,带着刀割般的疼。但她的心,却奇异地渐渐安定下来。

    这些粗糙的、带着生活艰辛痕迹的衣物,在她手中被一点点修复。每一次穿针引线,都像是在与命运进行一场沉默的角力。她失去了一切,但至少,她还有这双能劳作的手,还能为自己和女儿缝补出一个虽然清贫、却或许能安稳度日的未来。

    傍晚时分,她带来的布头几乎用尽,也接下了足够她忙活两三天的活计。女人们约定好来取衣服的时间,便各自散去了。

    林婉贞收拾好东西,牵着莹莹往回走。她的布包里,装着七八件待补的衣物,以及今天挣到的十几枚铜板。钱不多,却沉甸甸的。

    回到那间破屋,炭火已经微弱。她赶紧添上几块新炭,看着火焰重新升腾起来,才长长舒了一口气。她将那些铜板一枚一枚地数过,仔细地收在一个小布袋里,藏在了炕席底下。

    “娘,我们今天有钱了。”莹莹小声说,脸上带着欣喜。

    “嗯,有钱了。”林婉贞将女儿冰凉的小手捂在自己同样冰凉却因劳作而微微发热的手心里,“娘以后会挣更多的钱,让莹莹吃得饱饱的,穿得暖暖的。”

    她开始准备晚饭。用今天挣来的钱,她奢侈地买了一小棵青菜和一小块豆腐。稀粥里加入了青菜和切碎的豆腐,终于有了一点像样的内容。母女俩围坐在温暖的炭盆边,吃着热乎乎的青菜豆腐粥,觉得这大概是世上最美味的东西。

    夜里,莹莹睡熟后,林婉贞就着炭盆微弱的光亮,继续赶制那些缝补的活计。煤油灯是舍不得点的,那点灯油也要省着用。飞针走线的沙沙声,和窗外断续的风声交织在一起,成了这寒夜里唯一的伴奏。

    她偶尔会抬起头,望一眼窗外漆黑的夜空。沪上的冬天,难得看见星星。但她知道,在这座庞大城市的另一端,那些灯火通明的洋楼里,或许正上演着与她过往生活相似的繁华与温暖。而在这里,在这片被遗忘的角落,她正用最卑微的方式,重新学习如何生存。

    第二天,第三天……林婉贞逐渐习惯了这种规律的生活。白天去水井边接活,晚上在炭盆边赶工。她的“生意”渐渐有了些口碑,不仅是附近的住户,连稍远些巷子里的人,也听说来了个手艺很好的“缝补娘子”,慕名拿来衣物。她依旧话不多,价格公道,手艺精细,赢得了这些底层妇人们朴素的尊重。她们开始会和她搭话,告诉她一些市井传闻,哪里的菜便宜,什么时候有巡警来查户口需要避开等等。

    林婉贞谨慎地应对着,不多打听,也不多透露自己的信息。她像一株被狂风骤雨打入淤泥的兰草,努力地向下扎根,吸取着任何一点能够维持生命的养分。

    偶尔,在缝补的间隙,她会抬起头,看着在水井边和棚户区其他孩子一起、虽然依旧安静但眼神里多了些许活泼的莹莹,心中会泛起一丝微弱的希望。或许,就这样隐姓埋名,靠着这双手,也能将女儿平安抚养长大吧?

    然而,她心底深处始终清楚,这暂时的平静,如同冰封的河面,看似坚固,底下却暗流涌动。赵坤的威胁,失散丈夫的下落,乃至那个与她容貌酷似、却流落异乡的另一个女儿贝贝……这些,都是她无法真正安宁的根源。眼前的生计是迫在眉睫的生存,而远方的谜团与危险,则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她现在能做的,只有先活下去,牢牢地抓住眼前这寒门里的一线生机。针尖每一次刺破布料,都像是在这沉重的命运帷幕上,扎出一个微小的、透气的孔洞。

    日子就在这飞针走线间,悄然滑过。林婉贞的“缝补娘子”名声,如同水井边那棵老槐树下悄然蔓延的苔藓,在这片棚户区扎下了微弱的根。她接的活计,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破洞修补,渐渐有了些“高难度”的请求——比如将大人穿旧的衣服改小给孩子,或者将几块零碎布头拼凑成一件实用的坎肩。

    这些活儿,反而更激发了林婉贞沉寂已久的巧思。她过去打理偌大莫家,见过不知多少精致衣物,对剪裁、配色自有其底蕴。如今虽材料粗陋,她却能因材施艺,将改小的衣服处理得合身又不显局促,将拼凑的坎肩做得色彩协调、针脚隐蔽。这手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夫,让她在这些贫苦妇人眼中,几乎带上了点神秘的色彩。

    “林娘子,你这手巧得嘞,怕是以前在大户人家做过绣娘吧?”有时,会有心直口快的妇人这般打听。

    林婉贞总是微微摇头,含糊应道:“不过是些家传的手艺,勉强糊口罢了。”她将过往紧紧封存在心底,如同守护着一个易碎的琉璃盏,生怕一丝泄露,便会引来灭顶之灾。

    她的谨慎和沉默,反而被解读成了“有故事”的深沉。妇人们私下议论,猜测她或许是家道中落的读书人家小姐,或是遇人不淑的可怜姨太太,但见她待人温和,手艺又好,便也多了几分同情与尊重,不再刻意探听。

    莹莹似乎也渐渐适应了这新的环境。她依旧乖巧,但脸上偶尔会露出属于孩童的好奇。她会在母亲忙碌时,蹲在一旁看蚂蚁搬家,或是用树枝在泥地上画些歪歪扭扭的花鸟。林婉贞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也无能为力。她所能给的,只有夜晚炭盆边,那一点点温暖的陪伴和偶尔用铜板换来的、包在糙纸里的一小块麦芽糖。

    这天傍晚,林婉贞刚将最后一件补好的棉裤交给主家,收了五个铜板,正准备带着莹莹回去。一位平日里不太说话的、住在巷尾的刘寡妇却叫住了她。刘寡妇男人早逝,独自拉扯一个半大小子,日子过得比旁人更紧巴。

    “林娘子,”刘寡妇搓着粗糙的手,有些不好意思地开口,“我……我这里有件旧旗袍,是俺娘留下的,料子还好,就是样式太老了,放了好些年也没法穿。你看……你能不能帮俺改改?改成现在能穿的样式就成。”她说着,从身后拿出一个洗得发白的蓝布包袱。

    林婉贞打开包袱,里面是一件藏青色的棉布旗袍,颜色已有些褪败,领口和袖口有磨损的痕迹,但整体布料确实还算结实。这种旗袍是二三十年前的款式,高领、宽袖、直筒腰身,与如今沪上流行的低领、收腰、开衩的款式相去甚远。

    “这……”林婉贞有些犹豫。改衣服比补衣服费神得多,尤其是这样大动干戈的修改。

    刘寡妇见她迟疑,连忙道:“工钱俺知道不能按补衣服算,俺再加三个……不,五个铜板!你看成不?俺就这一件像样的出门衣裳,过年走亲戚总得穿得体面点……”她的眼神里带着恳求。

    看着刘寡妇那双因常年劳作而关节粗大的手,和眼中对一件“体面”衣服的渴望,林婉贞心软了。她摸了摸那件旧旗袍的料子,心中迅速盘算着修改的方案。收腰、放低领口、改窄衣袖、在下摆侧边开个低衩……似乎可行。

    “我试试看吧。”她终于点头,“不过需要些时日。”

    刘寡妇顿时喜出望外,连声道谢,仿佛林婉贞答应她的是一件天大的事。

    拿着这件旧旗袍和额外的八个铜板回到小屋,林婉贞的心情有些复杂。这不仅仅是一桩生意,更像是一种无声的信任和托付。她将旗袍摊在炕上,就着渐暗的天光,用手指细细丈量,脑海中勾勒着修改后的轮廓。

    莹莹好奇地摸着那滑溜溜的棉布:“娘,这衣服好旧了,还能穿吗?”

    “能的。”林婉贞轻声道,“只要用心改,旧衣服也能穿出新样子。”这话,像是在对女儿说,也像是在对自己说。

    夜色渐浓,炭火噼啪。林婉贞没有立刻开始改旗袍,而是先赶制那些已经接下、约定好日期的缝补活计。她飞针走线,动作熟练而专注。只有当那些零碎的铜板一枚枚落入小布袋时,她紧绷的神经才能得到片刻的松弛。

    生存是如此的具体,具体到每一针、每一线,具体到每一个能换来米粮的铜板。过去的繁华如梦似幻,眼前的艰辛却触手可及。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握紧手中的针,如同握紧命运中唯一能由自己掌控的缰绳,在这寒门窄径上,一步一步,艰难前行。窗外,不知谁家传来了模糊的无线电广播声,咿咿呀呀地唱着婉转的申曲,那属于另一个世界的浮华声调,飘进这陋室,更衬得这一隅的寂静与坚韧。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