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拾穗儿 > 第11章-追赶
最新网址:www.00shu.la
    京科大学的清晨,以一种与戈壁截然不同的韵律苏醒。

    这里没有风沙撕扯天地的嘶吼,没有土坯房在夜风中战栗的呻吟,只有一种深沉的、近乎神圣的寂静,被远处训练场上传来的、富有金属质感的晨练口号声刺破——

    那声音整齐划一,带着年轻的力量感,像是这所高等学府沉稳心跳的有力搏动。

    天光,比戈壁滩亮得更早,也更显克制。

    东方的天际先是泛起一层淡淡的、如同青瓷般的釉色,随后才小心翼翼地渲染开些许暖黄,光线均匀而柔和地铺洒下来。

    照亮了巍峨庄重的苏式教学楼群,照亮了笔直如线的林荫道,照亮了每一片草坪上挂着露珠的草叶,最后,也照亮了伫立在主楼前那个瘦小、孤单,与周遭环境显得格格不入的身影——拾穗儿。

    她像一株被偶然的风从遥远荒漠卷来,误入参天乔木林的、名不见经传的沙生植物,带着一身与生俱来的、与这片精致秩序格格不入的土腥气和倔强。

    她身上那件奶奶用各色碎布拼凑、棉花早已板结的旧棉袄,在周围同学们统一挺括的作训服或常服映衬下,显得如此扎眼,却又如此固执地宣示着她的来路。

    她的影子被晨曦拉得细长,试图触摸这陌生学府威严的门楣,却终究显得薄弱而飘忽,恰如她此刻内心那份被巨大环境反差挤压得几乎变形的敬畏与茫然。

    她手中紧紧攥着的,是那本边缘已磨损得起毛、封面早已在无数次摩挲和风雨侵袭下消失无踪的练习册。

    这本册子,是她全部知识的起点,是她与过去那段艰难岁月最紧密的连接,此刻却像一块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不合时宜的化石,在她手中微微颤抖。

    身边,是川流不息的人群。

    那些与她年龄相仿的学子们,步履匆匆,眼神明亮而笃定,怀里抱着厚如城砖、散发着崭新油墨气息的精装专业书籍,腋下或许还轻巧地夹着闪烁着金属冷光的笔记本电脑。

    他们三三两两,擦着她的肩膀走过,空气中飘来他们热烈而快速的交谈碎片:

    “……关键在于量子纠缠态在通信中的稳定性建模……”

    “……上次仿真数据显示,无人机集群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导航误差还需要优化至少两个数量级……”

    “……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铺层设计,直接关系到下一阶段航天器的有效载荷……”

    这些词汇,不再是那本被她翻烂的旧杂志上,那些让她心驰神往、却终究隔着一层毛玻璃的遥远概念。

    它们变成了身边这些同龄人呼吸般自然的日常语言,变成了构筑他们精神世界的寻常砖石。

    每一个音节,都像一颗冰冷而坚硬的石子,密集地、毫不留情地砸进拾穗儿的耳膜,在她空旷而渴望知识的心湖里,激起一圈圈惶恐的涟漪。

    她努力地、近乎贪婪地竖起耳朵,试图捕捉那些对话中她或许能理解的只言片语,却发现它们如同加密的符码,每一个字她都认识,连在一起却构筑成她无法攀越、甚至无法窥见其轮廓的智慧高峰。

    她下意识地、用力眯了眯那只视力不佳的左眼,仿佛这样就能驱散眼前的迷雾,将那高深的知识看得更真切些。

    然而,视野里的那层“雾”非但没有散去,反而因为这种认知上的巨大鸿沟和内心深处翻涌而上的焦虑,变得愈发浓重,沉甸甸地压迫着她的视神经,也压迫着她的心脏。让她感到一阵阵轻微的眩晕和呼吸困难的窒息感。

    那只紧握着破旧练习册的手,手心沁出的冷汗,已经将粗糙的纸页边缘洇湿了一小片。

    第一堂《高等数学》课,在一间足以容纳百余人的阶梯教室里进行。

    明亮的、毫无阴影的日光灯将室内每一个角落都照得如同雪洞,光滑得能映出人影的黑板一尘不染,静静地等待着知识的书写。

    授课的是一位年过半百、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戴着厚重黑框眼镜的老教授。

    他的脊背挺直,带着一种属于学者的清癯与严谨。

    没有多余的寒暄,没有鼓舞人心的开场白,教授直接切入主题,声音通过麦克风被放大,清晰、平稳,不带多余的感情色彩,却自有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

    他的板书速度极快,白色的粉笔在黑板上“哒哒”作响,那声音密集而清脆,如同沙漠边缘骤落的冰雹。

    一行行复杂得令人眼花缭乱的微积分公式,一个个抽象得仿佛来自异世界的数学符号,伴随着他沉稳的语调,像决堤的江河,奔涌而出,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效率,迅速覆盖了一块又一块光洁的黑板。

    逻辑链条环环相扣,推导过程流畅得如同经过精心编排的舞蹈,每一个跳跃都显得那么理所当然。

    拾穗儿坐在靠近讲台的位置,几乎将整个上半身都匍匐在了崭新的、散发着淡淡木材与油漆混合气味的课桌上。

    她的右眼瞪得极大,瞳孔因为全神贯注而微微收缩,像最忠诚的哨兵,死死追随着那枚在黑色“原野”上纵横驰骋的白色粉笔头,不敢有瞬间的懈怠。

    手中那支入学时新领的、笔身还带着金属独特凉意的钢笔,在她的驱使下,在空白的笔记本上疯狂地划动、跳跃,试图将那瀑布般倾泻而下的知识洪流,一滴不漏地承接、记录下来。

    然而,她书写的手速,她那建立在沙地演算和土墙刻写基础上的思维转换速度,远远跟不上教授那建立在深厚学养和多年教学经验之上的、行云流水般的讲述节奏。

    那些看似轻巧的逻辑跳跃,那些被省略的、“显而易见”的中间步骤,对她而言,就像是戈壁滩上瞬息万变的海市蜃楼,惊鸿一瞥,却在她试图理解时,骤然消散,留下大片的空白与迷茫。

    汗水,不受控制地从她的额角、鼻尖渗出,汇聚成珠,顺着她清瘦的脸颊线条滑落,有的滴在摊开的笔记本上,晕开一小团蓝色的墨迹。

    她紧握笔杆的手指,因为过度用力,关节僵硬地凸起着,呈现出缺乏血色的青白。

    掌心那些深嵌的、如同命运烙印般的炭黑纹路,被不断渗出的、冰凉的冷汗浸泡着,边缘开始模糊、晕染,像一幅年代久远、又被水汽打湿的古老拓片,无声地诉说着与眼前这现代化、高效率课堂截然不同的、充满风沙与挣扎的过往。

    “叮——铃铃——”

    课间休息的铃声骤然响起,清脆而富有穿透力,对许多学生而言或许是短暂的放松,对拾穗儿却如释重负的钟声。

    教授刚刚将最后一截粉笔头轻轻放入粉笔盒,拾穗儿就像被无形的弹簧驱动。

    “腾”地从座位上弹了起来。她抱起那本厚重得几乎与她体重不相称的《高等数学》课本,脚步因为急切和虚弱而显得有些踉跄,几乎是跌撞着冲到讲台前,用自己单薄的身体,形成了一道小小的、却异常坚定的屏障,拦住了正准备走向讲台边拿起水杯的老教授。

    “老……老师,”

    她的声音不受控制地剧烈颤抖着,像寒风中即将熄灭的残烛火苗,微弱得几乎只有贴近的她与教授才能听清,那颤抖里饱含着难以掩饰的紧张、深深的羞愧,以及一丝孤注一掷的勇气。

    “对……对不起……打扰您休息……刚才,刚才您讲解的那个‘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证明过程……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转换……我,我没看明白……没跟上您的思路……”

    她的头颅垂得极低,几乎要完全埋进怀中那本硬壳课本形成的狭小空间里,浓密却有些干枯的睫毛剧烈地颤动着,不敢去迎视教授镜片后那双可能蕴含着责备或失望的目光。

    仿佛主动承认“没听懂”,本身就是一桩需要巨大勇气来承担的、近乎失格的罪过。

    讲台周围空气瞬间凝滞了片刻。随即,一些敏锐的耳朵捕捉到了这几近耳语的求助,几声极力压抑的、却依旧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般清晰可辨的轻笑,从不同方向隐约传来。

    还有几句若有若无的、带着某种居高临下审视意味的议论,像游丝一样,飘散在空气中:

    “那就是……今年特招的?从西北戈壁来的状元?”

    “听说条件挺苦的……不过这基础……听起来确实有点……”

    “拉格朗日这里都卡住?后面还有更抽象的勒贝格积分、傅里叶变换可怎么办……”

    “自学出来的,到底还是……体系不完整啊……”

    每一个飘入耳中的字眼,都像带着细小倒钩的鞭子,精准地抽打在她异常敏感而又极度自尊的心上。

    她的脸颊瞬间火烧火燎,滚烫的温度迅速蔓延至耳根和脖颈,仿佛全身的血液都涌到了头部。

    环抱着课本的手臂不自觉地收紧,手指因为极度用力而深深地掐进硬质的书皮里,指甲边缘泛出缺氧般的青白色。

    她能清晰地感觉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含义的目光——好奇的打量,善意的怜悯,或许还有不易察觉的轻视——

    像无数盏聚光灯打在她身上,让她无所遁形,脚跟发软,一股强烈的、想要立刻转身逃离这令人无比难堪和窒息境地的冲动,几乎要冲垮她的理智堤坝。

    但是,她没有。

    就在那羞愧与退缩的浪潮即将把她淹没的瞬间,她的脑海里,猛地炸开一连串无比清晰的画面:是奶奶阿古拉站在村口土坡上,身影在晨光中越来越小、最终化作一个黑点,却依旧固执挥动的手臂。

    是戈壁滩上无数个寒冷的夜晚,她蜷缩在背风的沙窝里,借着凄清的月光,用冻得僵硬的手指在沙地上反复演算,直到星辰隐去;

    是张建军教授在那离别清晨,指着璀璨银河,对她说的那句——“你就是戈壁里最亮的那颗星星”。

    一股源自生命最底层、被苦难磨砺得无比坚韧的、不服输的蛮力,猛地从她的脚底窜起,如同电流般瞬间贯通了她的四肢百骸,撑住了她几乎要瘫软下去的身体。

    她死死地咬住了自己的下唇,用力之大,使得干燥的唇瓣破裂,一丝带着铁锈味的腥甜在口腔中弥漫开来。

    她硬生生地、像一棵将根系深深扎进岩石缝隙、直面狂风暴雨的小树,站在原地,固执地、甚至带着点笨拙的倔强,微微抬起了头,用那双氤氲着水汽、充满了怯意,却如同被点燃的炭火般不肯移开的目光,直直地望进教授镜片后那双深邃的眼眸。

    老教授抬起手,轻轻推了推鼻梁上那副沉甸甸的黑框眼镜,睿智而平和的目光,透过打磨光滑的镜片,落在眼前这个身材瘦小、衣着破旧朴素、面色因紧张而苍白,但眼神深处却燃烧着一种近乎原始、执拗的求知火焰的女孩身上。

    他没有去理会周围那些细微的嘈杂,布满皱纹的脸上也没有流露出任何一丝不耐烦、轻视或者被打扰的不悦。

    他只是沉默地、动作从容地从自己洗得发白的上衣口袋里,取出一支笔迹流畅的红色圆珠笔,又随手从讲台上堆放整齐的备课本旁,抽出一张干净的白纸。

    “没关系,”

    他的声音依旧平稳,却似乎比刚才授课时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度,那是一种属于学者的耐心与长者的宽容。

    “我们慢慢来,一步一步来。”

    他俯下身,将白纸在讲台上铺平,用那支红笔,开始一边清晰地书写,一边用最基础、最缓慢、最拆解性的语言,重新为她梳理那个“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证明。

    他从定理的原始定义和适用条件讲起,到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实则至关重要的公理引用,再到每一个逻辑环节之间那“显而易见”实则蕴含深意的思维跳跃。

    他都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耐心地将路径上的每一块石头、每一处转弯都指给她看,细致入微,不厌其烦,仿佛在他眼中,将这个定理清晰地烙印在一位渴望知识的学生心中,远比赶预设的教学进度更为重要。

    那天晚上,她回到309,宿舍里还有其他三个女孩,一个叫苏晓,来自苏杭,一个杨桐桐,来自广东,另一个陈静,来自河南。

    当同寝室的女生们洗漱完毕,在温暖的被窝里发出均匀的呼吸声,沉入甜美梦乡之后,拾穗儿抱着她那几本沉重的教材和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像一道无声的影子,悄悄地来到了宿舍楼道里那盏提供夜间照明、散发着昏黄而温暖光晕的白炽路灯下。

    这里,成了她专属的、孤独而坚定的“第二课堂”。

    北方的秋夜,寒意已然深重,楼道里的穿堂风失去了白日的温和,变得犀利而冰冷,像无形的刀片,掠过她单薄的衣衫,试图侵入她的骨髓,激起一阵阵无法抑制的、细密的寒颤。

    她用力缩了缩脖子,将身上那件奶奶千针万线缝制、棉花早已板结硬化、却承载着无尽温暖与牵挂的旧棉袄,使劲地裹了又裹,试图锁住那一点点可怜的体温。

    她的手,下意识地伸进棉袄内侧那略显粗糙的夹层里,摸索着,掏出了一个用洗得发白、但异常干净的旧手帕精心包裹着的小包。

    她小心翼翼地、一层层打开,里面,是奶奶阿古拉在她临行前,偷偷塞进去的一小把家乡特产的沙枣。

    每一颗沙枣都显得干瘪而坚韧,表皮布满褶皱,却都被老人用帕子反反复复、爱怜地擦拭得干干净净,在头顶那盏路灯昏黄的光线下,泛着暗红色的、如同陈年琥珀般的温润光泽。

    她轻轻地拈起一颗,放入口中。沙枣肉质紧密而富有韧性,需要她用牙齿耐心地、用力地咀嚼,才能将那深藏的、带着戈壁滩独特阳光气息与土壤味道的甘甜,一点点挤压、释放出来。

    那熟悉的、质朴的甜意,缓慢地、执着地顺着喉咙滑下,仿佛一股温热的暖流,不仅温暖了她冰冷的胃,更以一种神奇的方式,瞬间抚平了她内心的惶恐与孤单,将她飘忽的思绪带回了那片生她养她的、辽阔而苍凉的戈壁滩——

    那时,她也是这样,在面对一道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时,固执地蹲在冰冷的沙堆旁,用枯树枝一遍又一遍地写画,直到清冷的月亮像一枚巨大的银币升到墨蓝色的天幕中央,直到手脚冻得失去知觉,也非要寻找到那个通往答案的、豁然开朗的洞口不可。

    “别人用一年学完的,我用一个月,两个月……哪怕一年,两年……”

    她对着那盏默默燃烧、散发着恒定光与热的路灯,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极其轻微却斩钉截铁的声音,像是在立下一个庄重的誓言,又像是在为疲惫的自己注入强心剂,“总能追上……我一定,一定能追上!”

    她的眼神重新变得清澈而坚定,如同被雨水洗涤过的戈壁天空。

    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清冷的、带着楼道里淡淡灰尘味的空气,然后低下头,摊开那张写满演算过程的草稿纸,再次拿起那支几乎要成为她手臂延伸的笔,开始心无旁骛地、一遍又一遍地重新演算、推导白天那个曾经让她倍感挫折的“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笔尖在粗糙的纸面上划过,发出单调而持续的“沙沙”声响,这声音与窗外呼啸而过的风声交织在一起,竟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充满力量的协奏。

    她完全沉浸在了那个由逻辑、符号和公式构成的、纯粹而严谨的世界里,忘记了刺骨的寒冷,忘记了身体积累的疲惫,忘记了白天的难堪,也忘记了周遭这个对她而言尚且陌生的一切。

    当她终于停下笔,长长地、畅快地舒出一口气,一种因为彻底理解、融会贯通而带来的、难以言喻的愉悦和充实感,像温暖的泉水般涌遍全身时,她才猛然惊觉,窗外那片原本浓稠得化不开的、墨一般的夜色,不知在何时,已经开始悄然褪色。

    天边,那一抹极其淡雅、如同最上等的宣纸被清水微微浸润过的鱼肚白,正从地平线下顽强地渗透出来,预示着新的一天,伴随着新的知识、新的挑战,以及她那永不停歇的、名为“追赶”的征程,即将拉开序幕。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