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学校食堂二楼的小厅,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斜斜洒进来,落在铺着格子桌布的长桌上,给简单的布置镀上了一层暖金色。大家凑钱买的塑料向日葵花插在玻璃瓶里,和桌上冒着热气的家常菜相映,不奢华,却透着一股子人心齐的温软。
最惹眼的是正中央那盘沙枣糕,糕体边缘带着手工揉捏的不规则纹路,深褐色的表面嵌着几粒没碾碎的沙枣肉——这是大家照着拾穗儿说的法子,网上购买了戈壁沙枣干,泡软、去核、捣烂,和着面粉蒸出来的,甜香里裹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涩,像极了拾穗儿常说的戈壁风,粗粝里藏着温柔。
拾穗儿指尖碰了碰温热的糕体,捏起一小块放进嘴里。
甜意先漫上来,接着是沙枣特有的绵密,最后那点涩味慢悠悠地浮在舌尖,瞬间就把她拉回了戈壁滩的黄昏。
小时候奶奶总在灶台前蒸沙枣糕,柴火噼啪响,蒸笼冒的白气裹着香,奶奶布满皱纹的手把糕切成小块,塞给蹲在灶边的她:“丫头,吃了长力气,以后要走出戈壁,也要记得回来。”
如今奶奶老了,可这味道还在,像一根线,一头拴着故乡,一头拴着眼前这群人,让她眼眶猛地一热,赶紧低下头,假装去擦桌角的污渍。
她原本只和同寝室几个姐妹说好了聚聚,却没想到这场叫“饯行”的送别,会来这么多人。
食堂的门被推开时,她抬头看见张教授的身影,手里抱着个厚厚的纸箱子,脚步不快,却带着让人安心的沉稳。
“拾穗儿同学,没迟到吧?”
张教授笑着走近,把箱子放在桌上,拍了拍封面——是那套她在专业课上提过一次的《中国西部开发文献丛编》,当时图书馆只有复印本,她翻得边角都卷了。
“知道你要回去搞建设,光有热情不够,得懂这片土地的过去,才能踏稳未来的路。”
老人的手指在泛黄的书页上轻轻摩挲,眼神里是长辈对晚辈的期许,“别觉得这些书沉,等你在戈壁遇到难处了,翻一翻,就知道前人走过多少路,你就不是一个人在闯。”
拾穗儿双手去接箱子,指腹触到书页的厚度,突然觉得鼻子发酸。
张教授是她专业课的启蒙老师,当年她怯生生地拿着“戈壁助学计划”的草稿找他请教,以为会被当成学生的异想天开,可老教授却认真看了一下午,还给她列了满满一页参考文献。
后来“助学计划”遇到资金困难,也是张教授主动联系校友捐款,从来没说过一句要她回报的话。
“谢谢您,张教授,”
她声音有点发紧,“我一定好好看,不辜负您的心意。”
“傻孩子,说什么辜负,”
张教授拍了拍她的肩膀,目光落在那盘沙枣糕上,拿起一块尝了尝,眼睛亮了,“嗯,是这个味道!当年我去戈壁考察,老乡家的沙枣糕就是这个涩甜味,你奶奶的手艺,没丢。”
一句话戳中了拾穗儿的心事,眼泪差点掉下来,她赶紧别过脸,却看见图书馆的李阿姨正站在不远处,手里攥着个蓝布包,笑眯眯地看着她。
李阿姨是看着拾穗儿在图书馆长大的。大一时拾穗儿勤工俭学,在图书馆整理书籍,李阿姨总把最轻松的活分给她,还悄悄在她常坐的座位上留好需要的参考书,有时候是一沓复印的论文,有时候是标注好重点的专业书。
有一次拾穗儿为了赶助学计划的报告,在图书馆待到闭馆,李阿姨没催她,反而泡了杯热奶茶放在她桌上:“丫头,别熬坏了身子,你要做的事,是积德的事,慢慢来,阿姨陪着你。”
此刻李阿姨走过来,把蓝布包塞到她手里,包沉甸甸的,打开一看,是个厚厚的硬壳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还有贴得整整齐齐的便签。
“这是我这半年整理的书单,从小学到高中的都有,每个年级该读什么书,怎么引导孩子读,我都写在后面了,”
李阿姨拉着她的手,掌心的温度暖得人心颤,“你要在戈壁建图书角,这些或许能用得上。以后缺书了,不用客气,给阿姨打个电话,阿姨帮你找,实在没有的,咱们就发动读者捐,总有办法的。”
拾穗儿翻着笔记本,每一页的字迹都工工整整,连便签的边角都剪得圆润,看得出来是花了心思的。
她想起自己无数次在图书馆收到的“匿名”帮助,想起李阿姨总说“丫头,别累着”,突然就哽咽了:“李阿姨,您怎么这么好……”
“傻丫头,是你好,”
李阿姨帮她擦了擦眼角的泪,声音也有点哑,“你一个小姑娘,想着家乡的那些孩子,不容易。阿姨没什么本事,只能帮你做点这些小事。到了那边,照顾好自己,要是受了委屈,就给阿姨写个信,阿姨听你说。”
周围的人都安静下来,连空气里都飘着淡淡的温情。
这时,宿舍的三个姐妹吵吵嚷嚷地进来了,苏晓走在最前面,手里拎着个巨大的行李袋,杨桐桐跟在后面,怀里抱着个毛绒骆驼,陈静则小心翼翼地捧着个玻璃罐,里面装着五颜六色的糖果。
“拾穗儿!我们来晚了!”
苏晓把行李袋往地上一放,叉着腰喘气,“今天我们要不醉不休!”
她嘴上说着,手却已经拉过拾穗儿的手,指腹蹭过她虎口的茧——那是常年写报告、整理资料磨出来的,“以后去了戈壁,别老坐着写东西,记得活动活动,不然腰该疼了。”
杨桐桐把毛绒骆驼塞到拾穗儿怀里,骆驼的肚子里鼓鼓的,拉开拉链一看,里面全是暖宝宝和冻疮膏。
“我查了,戈壁冬天特别冷,你又爱冻手,这些你带着,每天出门贴一片,别省着,”她红着眼圈,声音有点哽咽,“还有这个骆驼,你想我们了,就抱着它,就当我们在你身边陪着你。”
陈静把玻璃罐递过来,里面的糖果都是拾穗儿爱吃的水果糖,每一颗都用彩色糖纸包着。
“这是我攒的糖,你带去给戈壁的小朋友们,他们肯定喜欢,”
她轻轻抱了抱拾穗儿,“以后我们每天都会给你发消息,你要是忙,晚回没关系,但一定要回,不然我们会担心的。还有,要是缺什么,千万别客气,我们给你寄过去,不管多远,我们都给你寄。”
三个姑娘围着她,你一言我一语,说的都是些琐碎的小事,却句句戳心。
拾穗儿想起大一刚入学,她因为自卑不敢说话,是苏晓拉着她参加社团;想起她为了助学计划熬夜,杨桐桐帮她带了一个月的早饭;想起她心情不好时,陈静陪她在操场走了一圈又一圈,什么都不说,只是陪着她。
这些朝夕相处的日子,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了她在大学最温暖的时光。
“谢谢你们,”
她抱着毛绒骆驼,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下来,“有你们这样的姐妹,我真的很幸运。”
“哭什么呀,又不是再也不见了,”
苏晓擦了擦自己的眼泪,强装笑脸,“以后寒暑假我们就去戈壁看你,给你带好吃的,给孩子们上课,到时候你可得好好招待我们!”
这时,陈阳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个环保袋,里面鼓鼓囊囊的。
他是班长,也是拾穗儿心里最特别的人。从大一开始,他就默默支持她的助学计划,帮她组织募捐活动,帮她协调班级事务,甚至在她被人质疑“作秀”时,站出来替她说话。
拾穗儿不是不知道他的心意,只是她心里装着戈壁的孩子,不敢回应这份感情,只能假装不懂。
“拾穗儿,这是班里同学捐的东西,文具、体育用品,还有大家写的祝福卡片,”
说完却从外套内袋里掏出了两张叠得整整齐齐的车票,递到拾穗儿面前。
车票是“京城—戈壁”的,日期就定在毕业典礼后的晚上,边角还带着体温,显然是贴身放了很久。
他站在她面前,眼神比车票上的油墨更重,没有了往日的温和,只剩破釜沉舟的认真:“拾穗儿,陈了班里的文具和卡片,这两张票,才是我今天最想给你的东西。”
拾穗儿的手指碰上车票,冰凉的纸质却烫得她心口发颤,眼泪瞬间涌了上来:“陈阳,你……你这是干什么?戈壁那么苦,你爸妈不会同意的,你没必要……”
“我已经在跟他们说了。”
陈阳打断她,往前一步,轻轻握住她攥着车票的手,掌心的力量稳稳传过来。
“从你说要回去建学校那天起,我就没打算让你一个人走。这几个月,我查找了戈壁的气候,问了张教授怎么在土坯房里过冬,甚至跟着工地的师傅学了几天砌墙——我知道路难走,知道要啃硬馍、喝冷水,知道可能好几年都回不了家,但这些都比不上我怕你孤单。”
他的声音沉了沉,带着藏了四年的深情,一字一句砸在她心上。
“我怕你夜里想奶奶了,只能对着沙枣树哭;怕你盖校舍缺人手,只能自己扛着砖走;怕你看着孩子们的笑脸,转身却没人分享这份高兴。拾穗儿,我不想只做你身后的人,我想跟你一起回去,一起踩在戈壁的土上,一起盖起学校的墙,一起等孩子们考上大学。”
他攥紧她的手,眼神亮得像戈壁的星:“我会说服我爸妈的,一定。以后你的西行路,我陪你走;戈壁的风沙,我们一起挡;一辈子的日子,我们一起过在那片有沙枣树的土地上。这不是一时冲动,是我想了无数次的决定——拾穗儿,我想和你一起,把一辈子都给戈壁的孩子,也给彼此。”
拾穗儿看着车票上并排的座位号,眼泪砸在票面上,晕开了淡淡的印子。
她哽咽着,说不出话,只能用力点头,把脸埋进他的肩窝:“好……陈阳,我们一起回去……”
陈阳轻轻抱住她,下巴抵着她的发顶,声音里带着失而复得的温柔:“嗯,一起回去。以后再也不让你一个人扛着了。”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平安符,塞到她手里,“我去寺庙求的,保平安的,你带着。”
拾穗儿捏着平安符,指尖传来布料的温度,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又酸又软。她抬起头,看见陈阳眼里的深情,那是藏了很久的爱恋,是不奢求回报的守护,让她鼻子一酸,眼泪又掉了下来。
“谢谢你,陈阳,”她小声说,“也替我谢谢大家。”
陈阳看着她的眼泪,心里疼得慌,却不敢伸手帮她擦,只能点点头:“你放心,这边的事有我,助学计划我会帮你盯着,有什么消息我及时告诉你。你只要好好的,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
周围的人渐渐围拢过来,负责社区辅导的小林举着饮料杯,声音洪亮:“拾穗儿姐,你走了我们也会把助学计划做下去,而且会做得更好!你在戈壁好好干,我们在这边给你当后盾!”
“对!我们都是你的后盾!”
大家纷纷附和,举杯相碰,清脆的声响在小厅里回荡,像一首温暖的歌。
拾穗儿看着眼前的一张张脸,张教授的慈祥,李阿姨的温柔,苏晓、杨彤彤、陈静的牵挂,陈阳的深情,还有志愿者们的坚定,心里涌动着一股暖流,驱散了所有的不安和胆怯。
她拿起饮料杯,深吸一口气,声音虽然有些颤抖,却异常清晰:“谢谢大家,谢谢你们来送我,谢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帮助,对戈壁孩子们的关心。你们的心意,我都记在心里,永远不会忘。”
她走到桌边,拿起公筷,给每个人的碗里都夹了一块沙枣糕:“大家尝尝这个沙枣糕,是按照我奶奶的法子做的,味道有点涩,就像戈壁的环境,粗粝、艰苦,但细细品,就能尝到里面的甜。就像我们的助学计划,虽然难,但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就一定能看到希望。我回去,是去盖校舍,是去接孩子们走出戈壁;你们留在这里,就是这计划最坚实的根,有你们在,我就什么都不怕。等戈壁的学校建好了,我请你们吃最新鲜的沙枣,看最亮的星星,看孩子们的笑脸!”
席间的气氛越来越热烈,离别的伤感被浓浓的祝福冲淡。
这时,食堂的门又被推开了,妞妞妈妈急匆匆地跑进来,额头上满是汗珠,手里攥着个盖着蓝布的篮子,气喘吁吁地说:“丫头,可算赶上了!我从家里赶过来,怕你走了……”
她把篮子塞给拾穗儿,掀开蓝布,里面是满满一篮土鸡蛋,上面还沾着泥土的气息。
“这是自家鸡下的蛋,你路上吃,补身子。妞妞今天要上课,来不了,哭了一早上,让我一定要把鸡蛋送给你,还让我跟你说,她会好好读书,以后去戈壁看你,看你建的学校……”
拾穗儿看着这篮鸡蛋,心里沉甸甸的。妞妞是她在戈壁资助的第一个孩子,去年夏天她回去,妞妞拉着她的手说:“拾穗儿阿姨,我想读书,想走出戈壁,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就是这句话,让她更加坚定了回去建学校的决心。
她从包里掏出一本崭新的《儿童百科全书》,郑重地交给妞妞妈妈:“婶子,麻烦您把这个带给妞妞,告诉她,这是阿姨答应她的,里面有很多好看的图片,有沙枣树,有草原,有大海,她想我的时候,就看看书,就当阿姨在陪她。也告诉她,阿姨在戈壁等着她,等她学有所成,亲自来看这片土地,来看我们建的学校。”
夕阳西下,离别的时间到了。拾穗儿抱着大家送的东西,站在食堂门口,和每个人拥抱告别。
张教授拍了拍她的肩膀:“丫头,大胆去闯,有困难就找我。”
李阿姨拉着她的手,舍不得松开:“记得打电话,阿姨等你消息。”
苏晓、杨彤彤、陈静抱着她,哭得像个孩子:“一定要好好的,我们等你好消息!
拾穗儿点点头,眼泪模糊了视线,她挥手和大家一一道别……
车轮撞击铁轨的“哐当”声传来,在寂静的夜色里格外清晰,像是为她的归乡之路伴奏,也像是为她即将开始的新战斗敲响的战鼓。
拾穗儿回到宿舍靠在窗上,看着外面的夜色,心里却亮如白昼。她怀里抱着毛绒骆驼,手里捏着平安符,身边放着大家送的书、笔记本、鸡蛋和糖果,这些东西,都是满满的心意,是她西行的行囊,也是她前行的力量。
她想起张教授的殷切期望,想起李阿姨的细心关怀,想起宿舍姐妹的贴心叮咛,想起陈阳藏在平安符里的爱恋,想起妞妞妈妈和磊磊母子的感激,这些情谊,像一束束光,照亮了她前行的路。
她知道,自己不再是孤身奋战,有这么多人在背后支持她,她一定能在戈壁滩上有所作为,一定能建好学校,让更多的孩子走出戈壁,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窗外的夜色越来越浓,可她的心里却充满了希望。
她仿佛看到了戈壁滩上的沙枣树,枝繁叶茂,挂满了红果;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在教室里读书,笑得那么灿烂;仿佛看到了张教授、李阿姨、宿舍姐妹、陈阳他们来到戈壁,和孩子们一起在沙枣树下唱歌、跳舞……
这不是离别,而是新的开始。
她带着大家的心意,带着对戈壁的热爱,带着对孩子们的期盼,一路向西,向着那片生她养她、亟待改变的土地疾驰而去。
她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有信念,有大家的支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戈壁的风或许凛冽,可她的心里却暖如春天。因为她知道,那些牵挂她的人,那些她牵挂的人,都在和她一起,等待着戈壁滩上的丰收,等待着知识的种子生根发芽,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
而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这份共同的理想,会永远照亮她前行的路,直到梦想实现的那一天。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