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吃过午饭。

    李木槿陪着孩子玩了一会儿。

    他们很快睡着了。

    她见两个小人睡得这么香,也不由得犯起了困,但强打起了精神。

    她还有正事要做。

    前天得知三年大旱,她想了个粗略的计划,这两天一直在执行,可执行下来,才发现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今下午,她得算好需要购买多少粮食。

    在现代,一个成年人一天只需要吃半斤米饭,那是因为现代社会物资丰富,不缺油水和各种营养物质,但是在古代不行。

    李家人每天体力劳动强度大。

    李当归、李厚朴一天需要两斤粮食;她、王氏和赵氏一天一斤;李川贝就没有上限了,姑且算一天三斤粮食。

    平平和安安两个崽崽不算。

    家里六个大人,随便那个人嘴里省下来一些,也足够他们姐弟两个吃了。

    综上,一天就需要十斤粮食。

    如此,一年需要三千六百斤;三年需要一万零八百斤。

    一斤水稻四文钱,全部买水稻的话,一万零八百斤粮食需要花四十三两二钱银子。

    狡兔三窟。

    她肯定不能只在镇上囤粮。

    万一到时候出了什么意外,她无法去镇子上取粮食呢?

    所以,家里挖的地窖也必须囤够三年的粮食。

    如此一来,就需要花八十六两四钱银子。

    如此,还能剩下一百二十八两四钱银子,将一百两银票换成银子存起来不动,其余二十八两作日常开销。

    她每个月刺绣能挣五两银子,钱肯定是够花的。

    除此之外。

    还需要购买油、盐、糖等。

    这么想想,头都大了。

    她摇了摇头:“油、盐、糖这些先放一边,专心囤粮食。”

    镇上一共有四家粮铺。

    陈氏粮铺、王氏粮铺、孙家粮铺、钱家粮铺。

    前两家在一街,后两家在二街。

    今天上午,李木槿就是在钱家粮铺买的粮食,因为钱家粮铺离她新买的宅子最近。

    她准备四家粮铺轮换着买,隔一天去一家,一次购买四百八十斤粮食,三个月就能置办完一家人六年的口粮。

    这些粮食,全部先放在宅子里。

    这么想着,她突然想到:“既然打算要三个月之内囤够粮食,期间我抓紧时间把地窖挖好,双管齐下,三个月后,就能找时间悄悄的把粮食转移到地窖里。”

    ……

    说干就干。

    第二天,李木槿一早去了镇上,她先是去王家绣铺接活儿,正好接到了一副大活儿,半年之内绣一副屏风,六十两银子。

    她没犹豫接下了。

    这相当于是一个月挣十两银子,还省了每个月来接绣活儿的工夫。

    屏风挺大。

    岑氏道:“木槿,我派人用马车送你吧?”

    李木槿没拒绝:“多谢岑姐,不过我还要买些东西,待会儿过来拿屏风架和针线行吗?”

    “没问题。”

    “……”

    寒暄了两句,她离开了王家绣铺。

    先回了宅子,推着独轮车去了一趟钱家粮铺,花了九百六十文,买了两石粮食。

    是的。

    还是钱家绣铺。

    她有点儿强迫症,必须一家买够四百八十斤才舒服。

    放好。

    她还没返回王家绣铺。

    今天来,除了买粮食,最重要的一件事儿,便是买挖地窖的工具。

    两把锄头、一捆结实的麻绳。

    麻绳随便都有卖,一捆上百米长的,也就一百文钱;锄头是铁器,在官府专营的铁器铺里买的,两把锄头花了五两银子。

    果然,垄断是最赚钱的。

    买完。

    她又去肉摊买了两斤五花肉,原本想多买点儿,可用钱的地方多,没舍得。

    ……

    红柿村。

    马车停在门口。

    驾车的是王家绣铺的小二,对她很客气:“李娘子,你看还有东西落下没有?”

    李木槿笑着摇头:“没了。”

    “行,那我就回了。”

    “一路平安。”

    家里只有王氏一个人,李当归忙着带长工翻地、播下一季的水稻种子;赵氏去挖野菜、割猪草和喂牛羊的草料。

    王氏照顾两个孩子,抽不出空,站在堂屋:“回来了。”

    李木槿用屏风挡住视线:“嗯,接了个活儿,娘,我先将东西放我屋里。”

    “嗯,去吧。”

    李木槿快步离开她的视线。

    关上门。

    先将屏风丢在角落,然后,放下背篓,拿出锄头和麻绳,左右看了看,最后藏在了床底下。

    拍了拍身上的灰。

    她整理了一下头发,提着背篓走了出去。

    王氏伸长脖子:“又买了肉?”

    李木槿笑着点头:“嗯,顺便。”

    没说两句。

    两个小人闹了起来。

    “啊啊啊!”

    “啊~啊~啊~”

    王氏满脸慈爱的笑容:“两个孩子想你和你玩儿,你来陪着他们玩儿一会儿。”

    “我把肉拿进厨房。”

    “你有想好做什么菜?”

    李木槿没客气,点餐:“一半用来炒回锅肉、一半用来做红烧肉。”

    王氏有求必应:“行。”

    午饭。

    李当归心情很好:“早该听槿娘的,林狗子两父子都是种田的老手,有他们两个在,比老二和老三在的时候效率高多了,我也轻松不少,我估计,再过七八日,十二亩地都能全部种完。”

    “是吗?”

    王氏高兴:“这可太好了!”

    她和李当归成亲二十余载,夫妻感情和睦,从来没有红过眼,自然是心疼他的。

    赵氏也很高兴。

    “公爹这是人选得好,眼光好。”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她嫁给了李厚朴,也就是李家人了,自然希望婆家人好。

    李木槿:“弟妹说得是。”

    她有些纳闷:“这林狗子父子这么勤快肯干,怎么就自己没地,得出来给人当长工呢?”

    “唉!”

    李当归叹了一口气,解释道:“还不是林狗子婆娘生她家小闺女坏了身子,为了给她治病,家里的地都卖光了,勉强留下一条命,再也干不得重活儿。”

    “家里一大一小等着吃饭。”

    “林狗子父子只能给地主打工,闲时去镇上、县里找杂活儿干,勉强把一家人生计搞定,可买地的钱是攒不下来了。”

    原来是这样。

    李木槿明白了。

    这就是她说的,底层老百姓的无奈,家人的一场病就能让原本自给自足的家庭倾家荡产。

    林狗子家还是好的。

    至少,一家人还整整齐齐的活着。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