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听完幕僚所言后,胡英脸上顿时升起疑色,而后又升起喜色,在屋中不住踱步。“李显穆不是这般不知轻重的人,怎么会这么冲动,其中会不会有什么阴谋?”
“属下以为不至于,李显穆再稳重也毕竟年轻,年少得志后冲动是很正常的,且他一向以李忠文公为神,来礼部任职就是为了此事。
那幕僚沉吟后,侃侃而谈道:“属下听闻李显穆曾写下‘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词句,所谓以词抒情,从中可看出他性格便是如此。”
胡英亦开始回忆自李显穆入仕以来的诸多事件,良久缓缓睁开眼,眉宇间的凝重散去了几分,“你说的没错,李显穆入仕以来几乎每件事,都争先而为,这便是他的弱点!
此事所影响的人极广,将此事播散出去,联系我们的人,共同反对李显穆。”
幕僚离开后,胡英透过窗棂,见到有吏员来来往往于李显穆屋中,一时间李显穆屋中门庭若市,自己这位尚书这里却被冷落,他本就狭隘极易嫉妒,此刻更是深恨之。
“李显穆,这次本尚书要让你尝尝失败的滋味。”
历史上类似于胡英这类人从来不少,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俗语之所以会出现,就是因为大部分宰相的度量都不大,不符合世人对宰相的想象,越缺什么就会越强调什么。
若是李显穆知道陈英心中所想,一定会反问他一句,“让我失败后呢?”
嫉妒和痛恨已经侵蚀了胡英的理智,让他忘记了政治斗争目的不是单纯的反对,而是要解决掉敌人。
之所以大部分的政治斗争都会进入到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地步,是因为这是最省事的做法。
可李显穆不同,他来礼部是奉了皇帝的旨意。
胡英若是找不到合适的缘由,只为了反对而反对,一旦这件事捅到皇帝那里,而胡英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那最后离开礼部的人,只会是胡英自己。
……
自永乐元年以来,胡英就担任礼部尚书,到如今已经十年,正常来说称得上树大根深,桃李满天下。
但可惜永乐三年、永乐九年的会试主考官都不是他的人,而是心学一系。
不过担任了十年的礼部尚书,基本上各省中的提督学道,即王艮所担任的那个职位,有一半都是他的人。
大明朝的每一块区域上,都有无数的条条快快,那里面都是权力。
王艮在礼部中,正是看到了胡英在各省尤其是江南学道体系中的影响力,才会主动前往浙江,以身斩断胡英在江南学道体系中的一只触角。
这庞大的力量此时一经发动,立刻便让整座大明为之风云变幻。
“在明年的乡试中,通过心学传世录的内容?”同为内阁同僚,而且渐渐站到李显穆阵营中的杨荣惊呼,“明达,你疯了?一十三省的学子学了那么久的朱子语录,现在你突然改成了心学,那些愤怒的学子会把你撕个粉碎的。”
改考试内容这件事太过于可怕了,现代社会读书不再是唯一的出路,即便如此,对高考的每一次改革,一旦导致不能复读,都会被骂上热搜,更别提科举,这可是改变一个家族的大事,怎么能随便改呢?
“不是改,而是并行!”李显穆又没疯,怎么可能冒天下大不韪,别说礼部侍郎,就算他是皇帝也不敢那么做。
杨荣也算是关心则乱,竟然没有注意到,瞬间将心放到了肚子里,“并行的话,虽然还是会引起些骚乱,但应该还能控制。”
李显穆冷笑道:“那可不一定,就怕有些人要借着这件事攻讦我,故意生乱。”
不久前才经历过艰险的夺嫡之争,杨荣的斗争意识相当高,立刻就意识到李显穆在说什么,肃然道:“陛下让你保留内阁大学士衔去礼部,定然是对礼部尚书胡英不满,他怕是也意识到了,你是觉得他会出手?”
这就是李显穆和杨荣高看胡英了,他还真没意识到皇帝对他有所不满,不过因为他是真坏,所以倒让杨荣预判出了他的行动。
“一定会,而且应该已经在路上了,那日在礼部中,我没有避着人,就是故意说给他听的。
我父亲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你想要顺利推行一项改革,有两个办法能够大大减少反对的人。
第一个办法是你先展现出什么的强大,让他们不敢反对。
第二个办法就是在推行的时候找一个足够大的祭品,然后把它干掉震慑其他人。
我如今刚刚进入礼部,再也没有比干掉打击胡英威信而更好的办法了。”
杨荣闻言沉吟道:“明达你说的有理,你准备怎么做,又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
“稍后我会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将我的改革计划发到内阁中。”李显穆从怀中取出一份奏章,“就是这份计划,我需要你帮我一起说服内阁同僚,向礼部尚书胡英发回询问函件。”
内阁权力大大提升的一个标志就是可以用内阁整体的名义,向六部发函件询问一些政策以及具体事例。
因为皇帝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件事都让皇帝知道,从县、府、省,再到六部,一层层机构,都会把那些不重要的事情拦截下来。
现在有了内阁,地方报上来的事务多了几倍,这些事务自然不可能落在皇帝身上,那就只能落在内阁身上。
内阁既然处理这些事务,那自然就要有询问的权力,内阁问六部也不敢不答,否则内阁往皇帝那里一捅,说“礼部不配合内阁工作,此事原委怕是要陛下亲自去问了”,那礼部不就完了。
不过这种发完礼部尚书这种高官的信函,都要内阁集体通过才行,因为内阁大学士本质上是正五品,而且不是正式衙门,合法性始终不足,内阁集体还算像个样。
“没问题。”杨荣一口答应下来,“如今明达你升任侍郎后,内阁同僚也不会再拦着你,即便士奇也是如此,你大可放心。”
整个内阁都是太子党。
他们都清楚自己的未来在太子登基之后,而李显穆是不一样的,所以对李显穆至少在永乐年间没有争锋的心思。
最排斥异己的杨士奇,也不再有心思和李显穆相对抗。
不过李显穆始终对杨士奇怀着一份警惕。
因为他始终没忘记,杨士奇曾经对他出过手,后来是因为太子的关系,双方才渐渐缓和下来。
类似于杨士奇这种在底层摸爬混打过,却初心不改的人,心智早就坚不可摧了,说得难听点,这种人认死理,这么大的年纪,根本就不可能再改变。
只希望杨士奇能知道什么才是对天下最有利的,别为了曾经的恩情,走上歧途。
……
内阁果然很快就通过了决议,而后这份询问就飘进了礼部衙门中,落在了礼部尚书的书案上。
礼部衙门。
礼部尚书、左右侍郎以及郎中等一众官吏,皆屏气凝神分别列于左右两侧。
胡英将手中的信函扔到桌案上,当着众人的面,对李显穆质问道:“右侍郎,不知这是何意?若是对本尚书不满,亦或有什么问题,大可当面来问,不需要这么麻烦。”
李显穆将信函取过来看过,而后露出了然之色,“下官还以为是什么,原来是这封函件,胡尚书可能没在内阁待过,所以不知道,这是正式的内阁流程。
至于尚书说下官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问。
下官却有话要说,下官的确是礼部右侍郎,是尚书的佐贰官,但科举之事乃是正经朝廷公文,不是私下之事。
所以下官要先把正经的公文送到内阁去,然后内阁以正经公文再发回礼部,尚书同样要以奏章盖印的形式再次将其发回内阁,最终交给陛下,这才是一整套正式的流程。
如今经过众多人之手,再加上各个衙门的大印,最终所能够达成的政策才是切实可行的政策。
若是下官就这样私下和尚书交谈,那岂不是将国家的公务,置于尚书和下官的私人之间,若是我们之间有什么不可见人的勾当,岂非让人所诟病?”
好恶心人啊。
内阁这东西不就是你李显穆发出来的,说什么正式和私人。
君主专制时代,对程序正义这种东西是不太在意的,因为皇帝经常会带头破坏程序。
现在李显穆就用程序恶心胡英。
李显穆这一连串拗口又逻辑清晰的话一经说出,屋中其余众人顿时纷纷低下了头,尤其是礼部左侍郎,深深垂着头一言不发,生怕这两人斗法把自己卷进去。
身为正三品的高官,他真不是怕,但问题是真没必要卷进去,有什么好处吗?
当然他还是期盼着李显穆能把胡英整下去,这样他恰好能够升一级,他卡在礼部左侍郎的位置上,也许多年了。
就连旁人都觉得恶心,更别提胡英这个当事人了,他脸色变了又变,红了紫,紫了黑。
最后重重留了一声重哼就要离开。
“胡尚书别忘了内阁的质询,一日内就要得到回复的。”
李显穆好心提醒。
胡英快步离开的身影顿时又是一个踉跄。
“内个大学士加侍郎还是太强了,尚书怕是斗不过右侍郎啊。”屋中其他人互相对视着,传达着相同的意思。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