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洪熙元年注定将是一个值得被纪念的年份。在仁宗皇帝崩殂后,继任的宣德帝,快速的调整了一系列人事任命。
先前拆分诸省时,便已然迁转三位尚书,又任命了一系列从二品的巡抚都御史,如今又罢吏部尚书蹇义职衔,加少师,参谋机务。
十月初三,罢李显穆兵部尚书事,迁吏部尚书兼任内阁首辅。
天下剧震,时人莫不仰视,而投书文牒者,甚重。
洪熙元年十月初五,朱瞻基追封李善长为太子太师,复韩国公,改谥“忠肃”。
追封李祺为吏部尚书、宗人令、太傅,以太宗忠臣的身份,配享太庙。
这一系列的举动,政治意味简直如同司马昭之心。
皇帝要抬举李显穆,使他大权独揽的心思,昭然若揭。
当日在廷议上的事情,虽然没人故意传播,但皇帝认为吏治必须整饬的态度,却清晰的传达了出来。
如今李显穆上任吏部尚书,谁不知道他一向是皇帝最锋锐的利刃,无数人都在瑟瑟发抖。
这些纷纷扰扰,李显穆并不放在心中。
……
京城外,十里柳亭,李显穆正送别英国公张辅。
在李显穆迁转吏部尚书的同时,一道圣旨,命张辅再次披挂上阵,出征安南,且短时间内不会回来。
秋风烈烈,卷起残落的枯叶,顿生几分寂寥之情。
张辅出征的前情提要,是因为淇国公镇守安南,结果在平乱过程中,接连病死、暴毙了当代淇国公和淇国公的亲兄弟。
如今偌大的国公府,只有一个十六岁的庶子,是当代淇国公的庶子,以及一个只有五岁的嫡子,大明有嫡立嫡,自然是立嫡子。
但这样的淇国公府自然是镇不住交趾了,于是皇帝就想到了张辅,打算让英国公张辅前往镇守。
接任安南总兵。
但……
李显穆望向岳父,带着一丝愧疚道:“是小婿连累了岳父。”
张辅知道李显穆的意思,李显穆走到如今的位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张辅就必须远远的离开京城,天高皇帝远的交趾是唯一的选择。
一个皇帝对臣子真正的爱护,就是尽量让臣子永远不要走到功高盖主的那一步。
永远不要让臣子能够威胁到皇帝。
这实际上是皇帝保全臣子之道。
只是……
交趾那等偏远之地、贫穷之地,又哪里比得上京城的繁华呢?
张辅却很是洒然,“我两次三番征讨安南,将汉唐旧土收回,如今能够镇守安南,使其永归于中华之地,全我毕生之功,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吗?
倒是你,整顿吏治,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稍有不慎就是杀身之祸。
现在皇帝又把你捧的这么高,须知,高处不胜寒呐。”
自然变法的人没有好下场,和官场不和光同尘的人也没有好下场,就算斗不过你,还不能等你死了吗?
李显穆亦洒然道:“所以才要培养合适的接班人,继承遗志,正如李氏,若非先父和小婿两代人矢志同力,祖父又哪里有平反之日呢?
如今心学一脉中,颇有一些资质上佳的士子,李氏族中也有好苗子,小婿再撑二十年,新一代人便能接过手中的担子。”
用家族+学派的方式筛选政治遗产接班人,远比仅凭家族更能保证权力稳定的代际传承。
毕竟家族还是太局限了,纵然凭借着教育能代代出现高官,但顶级的天才却不是那么容易出现的。
见李显穆早有准备,且有完备的计划,张辅也放下了心中的担忧。
“从先帝开始重用文官,以如今的局势来看,将来文官会越来越势大,等我薨逝后,英国公府也要靠你照料了。”
说到这里,张辅有些黯然,英国公府的煊赫,完全由他一人所担起,他子嗣可以称得上凋零,女儿倒是不少,但儿子却只有嫡长子张忠,张忠的身体还不好,一直病殃殃的。
他是真担心儿子死在自己前面,断了香火,英国公爵位后继无人,那他这一辈子至少一半存在的意义没了。
又相叙几句,张辅转身离去。
李显穆目视着英国公府的家丁卷起大旗,附从于张辅之后,马蹄声起落之间,扬起阵阵尘土,人影渐散。
……
“廷益。”
“师叔。”
李府之中,李显穆坐在上首,于谦坐在下手。
李显穆笑着勉励道:“此番师兄肩负着朝廷拆分南直隶的大事,你跟着师兄去南直隶要好好学、好好看,看看地方官吏是怎么办事的,等你从江南回来,我打算安排你去当县令。”
于谦不苟言笑沉声道:“小侄谨遵师叔教诲。”
李显穆笑道:“让你去做县令,没有什么抵触?”
县令是浊流官,事多、功小、升迁慢,上面没人可能一辈子就在县令位置上了。
相反京城的各种衙门,诸如六部等等,那升迁才叫快,而且位高权重,并且生活在京城,各方面条件都好,诸如翰林院,那才是真正的宰相储备之所在。
向来都是清贵之地。
于谦摇摇头道:“下去做县令可以造福一方,小侄求之不得。”
“好,我就知道没看错你。”李显穆欣喜道:“我记得你是永乐十五年的进士。”
“回师叔的话,正是,永乐十二年会试前,生了一场病,只能延后一届再考。”
“宋朝有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说法。
如今选官的方式,各有说法,这很不好,日后我会向陛下建议,实行《大明官员选拔条例》,日后的阁臣,都要有大明基层工作经历。
不明白大明基层是什么样子的官,没有治理过一方的官,怎么能登上天宫呢?
州县、府、省的工作经历都要齐备才行,你从现在开始,不算晚。”
于谦闻言顿时一惊,迅速在脑海中计算了一下,按照他师叔李显穆的说法,若是要履历齐全的话,那即便是最快的速度:
县令(七品)——过渡职位——知府(四品)——过渡职位——布政使——侍郎/巡抚——尚书/内阁。
也要二十年的时间,但这只是最理想的情况,事实上是,一到布政使的位置,可能上面就没空位了,而且还要考虑守孝的情况,差不多要三十年以上。
如果三十岁中进士,那最年轻也要六十岁以上才能入内阁,这都快死了。
于谦有些茫然的望向李显穆,将自己的计算道出:“师叔,这是不是有些太过于苛刻了?”
李显穆无奈笑道:“朝廷要的是政绩,不是在下面磨时间,谁说迁转一定要三年了,当今内阁的几位阁臣之中,除了我之外,哪个是三年又三年迁转的?”
“是小侄眼界太低了。”
于谦顿时有些不好意思的恍然大悟,那些真正被关注的人才,哪一个不是特别提拔,当今的阁臣众人,其实升官最慢的反而是李显穆。
他是真的一步一步爬上来的,一桩桩功绩升迁。
其他的阁臣,都是在先帝朱高炽继位后,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一个月的时候升两级,没到一年时间,就从正五品的大学士,升到了三品侍郎、二品尚书。
若真是朝廷看重的人才,完全可以将这个流程节省在十五年左右,足够了解民生疾苦以及熟悉六部事务,甚至连在地方和那些奸滑似鬼的胥吏勾心斗角也都学会了。
于谦自然不知道,李显穆还有更大的官员制度变更,只是还不到实行的时候,打算一步步来。
“你的性格我和你老师都看在眼中,人常言道过刚易折,可大明也不能没有你这样的人。
你且先按照我的路子去走,若是不成,就按照你老师给你安排的路去走,你这个性子确实适合做御史,若是十几年后,让你主掌都察院,巡查天下官吏,必然是一把神剑。”
这番话就完全是对子侄的安排,于谦闻言眉头上挑,当即感动道:“老师和师叔大恩,弟子没齿难忘!”
“你先随你老师去南直隶吧。”李显穆送客,“待回京后,再做安排。”
“小侄告辞。”
李显穆望着于谦离开的身影,心中则开始琢磨下一个要谈话的人。
吏部尚书的职责其实很简单,为国选才,最好还能把合适的人才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去。
说来容易,可做起来却很难。
古代官员追求的都是全才,所以在史书上经常看到一个大官,基本上把所有部门的工作都做了一遍,李显穆觉得这简直就是乱弹琴。
尤其是户部、刑部、工部这种专业性非常强的部门,让外行人去执掌,那是要出乱子的。
破案、断案、工程,这可不是谁都能做的事情,除了李显穆这种开挂的,其他人都需要大量的经验作为依靠。
吏部尚书所做的事情,就应该是改变这种选才的制度,以及对官员的培养方式、筛选方式,而不是和礼部那群人一样,仅仅沦为仪式。
纵然是李显穆,心中有无数想要改变的东西,但一时也难以梳理出来,如今大明最要紧的事情,便是分拆诸省,尤其是南直隶。
……
分拆诸省是宣德皇帝登基后第一个宣布要实行的前朝政策,其中将甘肃从陕西中分出来是最容易的。
因为甘肃虽然在陕西下辖的布政使司之中,但由于文化、地理等原因,再加上元朝时期二地分治的传统,以及大明在甘肃特殊屯驻的卫所,双方本就各管各的,如今只要去甘肃再建立一个承宣布政使司衙门就可以了。
辽宁省当地部族情况虽然复杂,而且毗邻朝鲜,但也算是没有太大的牵扯,且距离京城很近,也不算麻烦。
真正麻烦的自然是南直隶,应天府下的南京以及诸县不动,而后江苏和安徽两分,这便有的吵了,哪一个县归属于哪一个府,以及哪个府划到哪个省里,都是问题。
尤其是这次是故意将长江南北文化不同的各部分融到一个省中,必然产生各种争吵,面对这种争吵,即便是朝廷也不能随便偏帮任何一方。
因为本就没有对错。
除了南直隶外,南直隶周围的省份,也都拿出了一部分府州县来填入新建立的江苏布政使司,和安徽布政使司。
毕竟如果仅仅只有南直隶的话,新建立的两个省,面积就有些太小了。
所以此番下去的诸位官员身上都担着很重的压力,这是一件很有可能得罪人的事情。
王艮临走前,李显穆给他交待了很多事,让他务必小心谨慎,如果觉得当地捕快不能信任的话,可以去找李显穆的大哥韩国公求援。
此番南直隶虽然被削,但镇守国公的地位却没有变化,无非便是换成了镇守江南诸省。
王艮到了南直隶后,自然不会第一时间寻求韩国公的帮助,他先是准备听听当地官员的想法。
在分省之中,有些府是必然确定的,但有一些,则模棱两可。
王艮还要和朝廷任命的江苏、安徽两位巡抚沟通意见,仅仅来到江南三日,王艮就认为这件事绝对是他入仕以来,遇到过的最难的一件事。
天下的目光都渐渐投向了分拆诸省的大动作上,朝廷之中的事务则按部就班的进行了。
时间则一刻不停的缓缓向前。
当烈烈秋风将最后一片树叶吹落,当枯黄的叶片被践踏成泥。
当凛凛自北极而来的寒风,带来第一片晶莹时,冬天再次降临在京城之中。
华盖殿中,地龙将暖意送到殿中的每一个角落。
皇帝坐在上首,各个衙门的主掌汇报着这一年的各项事务,又是一年新的大明财政会议总结。
以及。
新的一年预算会议。
李显穆坐在左手第一的位置,望着所有人,听着一个个数字从他们口中吐出,或质问、或颔首。
一切有条不紊。
这是洪熙元年的尾巴,今日会议一结束,诸衙门就会开始休沐,不再办公。
再往后,就是宣德元年了。
那又是一个新的万物更新的时代。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