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 > 第82章 旱灾和粮食禁运
最新网址:www.00shu.la
    1960年1月的北京城,寒风裹挟着细碎的雪粒拍打在长安街两侧的梧桐树上。陈樾紧了紧身上的军大衣,从吉普车上跳下来,踩着厚厚的积雪走进外贸部大楼。门口的卫兵认出是他,立刻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陈总工,部长在二楼会议室等您。"卫兵小声提醒道,"各地区的粮食局长都到了。"

    陈樾点点头,三步并作两步上了楼梯。推开会议室的门,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屋里挤满了人,烟雾缭绕中,十几位地方干部正围着长条桌激烈讨论。部长看见陈樾,立刻招手示意他过去。

    "樾啊,快来看看这个。"部长指着桌上摊开的一份报表,"去年进口的粮食分发情况。"

    陈樾凑近细看,报表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省粮食储备数据。令他欣慰的是,所有数字后面都标着"充足"的蓝色印章。

    "多亏了去年那批进口粮啊!"东北来的老局长拍着大腿说,"今年俺们那儿遭了雪灾,要不是有这批储备,非出乱子不可!"

    "我们华东也是。"一位戴眼镜的女干部推了推镜框,"连续三个月没下雨了,冬小麦长势不好..."

    部长敲了敲桌子,示意大家安静:"今天叫大家来,除了通报情况,还有个重要决定。"他拿出一份红头文件,"上面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节约粮食,反对浪费'运动。"

    文件在众人手中传阅,陈樾注意到其中一条特别规定:所有国营食堂必须实行"定量供应",严禁丢弃食物。这让他想起前世曾经看过的"光盘行动"。

    "陈工,"部长突然点名,"你们厂子食堂的浪费情况怎么样?"

    陈樾愣了一下,随即苦笑:"说实话...挺严重的。工人们干体力活,总想多打点饭,吃不完就倒掉..."

    "从明天开始,所有工厂食堂改用小份制。"部长斩钉截铁地说,"你带头执行。"

    会议结束后,陈樾立刻给奉天兵工厂打电话。接电话的是食堂管理员老赵,他那大嗓门透过听筒震得陈樾耳朵疼:"啥?减量?工人们非闹起来不可!"

    "不是减量,是分餐。"陈樾耐心解释,"每人一份标准餐,不够可以添,但不能浪费。从明天开始,食堂门口放个秤,剩饭超过50克的,扣当月粮票!"

    挂断电话,陈樾走到窗前,望着外面飘扬的雪花。虽然现在粮食充足,但他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二月初,奉天兵工厂的公告栏贴出了新规定:《关于厉行节约、反对粮食浪费的十项措施》。工人们围着看,议论纷纷。

    "吃不完还要扣粮票?这也太严了吧!"

    "听说南方旱得厉害..."

    "陈总工定的规矩,肯定有道理。"

    中午的食堂,景象与往日大不相同。工人们排着队,每人领到一个标准餐盘:二两米饭、一勺白菜炖粉条、两块红烧豆腐。食堂门口果然摆着一台磅秤,几个戴红袖标的值班干部虎视眈眈地盯着。

    老钳工王师傅端着餐盘,小声嘀咕:"这点儿哪够吃啊..."但还是老老实实地把饭菜吃得干干净净,连菜汤都蘸着吃完了。

    陈樾也排在队伍里,和工人们一起领餐。他特意坐在几个年轻学徒旁边,看他们狼吞虎咽地吃完,又去添了半碗饭。

    "慢点吃,别噎着。"陈樾笑着递过自己的水杯,"粮食来得不容易,大家要珍惜。"

    一个小学徒抹了抹嘴:"陈总工,听说您去年从国外买了好多粮食?"

    "是啊,"陈樾点点头,"但咱们不能光靠买,自己也得节约。"

    正说着,食堂门口突然传来争吵声。原来是个青工嫌饭菜太少,把半碗米饭倒进了泔水桶。值班干部立刻拦住他,要扣他粮票。

    "凭什么!"青工梗着脖子,"我自己的粮票买的饭,爱怎么处理是我的事!"

    陈樾走过去,没说话,只是从泔水桶里捞起那团沾着菜汤的米饭,当着所有人的面,一口一口吃了下去。

    食堂里鸦雀无声。那青工脸涨得通红,结结巴巴地说:"陈、陈总工...我..."

    "粮食是农民的汗水,是国家的命脉。"陈樾平静地说,"从明天开始,我每天来食堂监督。"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全厂。第二天,泔水桶里的剩饭少了八成。一周后,厂里统计,粮食消耗量下降了30%,但工人们的抱怨反而少了——大家都理解了节约的意义。

    三月中旬,陈樾正在办公室审核一批新式电风扇的设计图,小张急匆匆推门进来:"陈工!出事了!"

    她手里拿着一份刚到的电报,是外贸部发来的紧急通知:国际粮食市场出现异常波动,主要出口国突然收紧供应,价格暴涨。

    "鹰酱、枫叶国、袋鼠国..."小张念着电报上的名单,"全都停止了对我们的粮食出口谈判!"

    陈樾猛地站起来,椅子在地上划出刺耳的声响。他快步走到墙上的世界地图前,手指点着几个主要产粮区:"果然开始了..."

    "什么开始了?"小张疑惑地问。

    "粮食禁运。"陈樾的声音低沉,"他们想卡我们的脖子。"

    当天下午,陈樾就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车。硬卧车厢里,他辗转反侧,脑海中不断闪现前世看过的资料——1960年,大饥荒...现在历史会重演吗?

    外贸部的紧急会议上,气氛凝重得像结了冰。各司局负责人轮流汇报情况: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价格一周内上涨200%..."

    "枫叶国突然宣布'粮食安全审查'制度..."

    "袋鼠国以'运输能力不足'为由暂停对华出口..."

    "东南亚各国在鹰酱压力下也开始限制..."

    部长一拳砸在桌子上:"这是有预谋的围堵!"

    陈樾默默翻看着最新统计:国内储备粮还能支撑八个月,但如果旱情持续...

    "陈工,你有什么建议?"部长突然问道。

    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陈樾。他深吸一口气:"三条路。第一,进一步压缩国内消费;第二,寻找新的进口渠道;第三..."他停顿了一下,"增产。"

    "增产?"农业局的同志苦笑,"现在旱情这么严重..."

    "不是传统农业。"陈樾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叠文件,"这是我设想的'工业化食品生产'方案。"

    文件在众人手中传阅,引起一阵惊叹。方案中提出利用工厂化方式生产代食品、合成蛋白等应急食品,虽然口感差,但能保证基本营养。

    "这个...能行吗?"有人怀疑地问。

    "总比饿肚子强。"陈樾坚定地说,"我已经在奉天建了一条试验生产线。"

    会议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继续寻找国际市场上的粮食缺口,一方面加快应急食品生产。散会时,部长把陈樾单独留下。

    "樾啊,"部长的声音有些沙哑,"实话告诉我,情况有多严重?"

    陈樾望着窗外阴沉的天空:"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三个月后,部分地区就会出现粮荒。"

    部长的脸色变得煞白:"我这就去向总理汇报。"

    四月,国际粮食市场形势进一步恶化。陈樾每天都要处理几十封来自各国的电报,寻找可能的货源。但每条线索最终都石沉大海——鹰酱人的影响力太大了。

    "阿根廷的商人本来答应卖给我们五十万吨玉米,"小张沮丧地汇报,"但今天突然来电说'不可抗力'..."

    "巴西那边呢?"陈樾头也不抬地问。

    "价格翻了三倍,还要现汇结算..."

    陈樾揉了揉太阳穴。桌上的电话突然响起,是部长打来的:"马上来我办公室,有重要客人。"

    当陈樾匆匆赶到时,发现会议室里坐着几个苏联人,正用俄语激烈地讨论着什么。翻译低声告诉他:"这是苏联粮食进出口公司的代表团,非官方的。"

    会谈持续到深夜。苏联人表示,他们可以"通过第三方"向中国出售粮食,但数量有限,而且要价是市场价的两倍。

    "这是趁火打劫!"回程的车上,部长气得直拍座椅。

    陈樾却若有所思:"部长,我觉得可以答应他们。"

    "什么?这么高的价格?"

    "价格可以谈,"陈樾分析道,"重要的是建立这条渠道。今天五十万吨,明天就可能是一百万吨..."

    经过一周的艰苦谈判,最终达成了协议:苏联通过香港的一家英国公司中转,向中国出售三百万吨粮食,价格是市场价的1.5倍,分期付款。

    "这是我们能争取到的最好条件了。"签完字,陈樾累得直接瘫坐在椅子上。

    五月的北京,柳絮纷飞。陈樾站在火车站台上,望着刚刚到港的第一列苏联粮车。车厢上还贴着"加拿大优质小麦"的标签,明显是转口贸易。

    "真讽刺,"小张撇撇嘴,"明明是从苏联运来的,非要假装是加拿大货。"

    陈樾笑了笑:"大家心照不宣罢了。"他爬上粮车,抓了一把麦粒在手里搓了搓,"质量不错,没掺假。"

    就在这时,一个工作人员匆匆跑来:"陈工,急电!"

    电报是从上海发来的,说鹰酱领事馆正在调查这批"枫叶国小麦"的真实来源,可能要施压英国公司中断交易。

    "果然来了..."陈樾把电报揉成一团,"通知各地粮库,加快卸货速度,能抢多少是多少。"

    接下来的日子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批粮食到港,都要与鹰酱人的围堵斗智斗勇:

    在天津港,他们连夜卸货,赶在鹰酱领事馆人员到来前把粮食运走;

    在青岛港,他们故意放出假消息,把调查人员引到空仓库;

    在大连港,他们甚至动用了军用运输舰,直接从公海接货...

    到五月底,三百万吨粮食中只顺利接收了一半,其余都被迫中断。但这一百五十万吨,足够再支撑三个月。

    总结会上,部长红着眼睛说:"同志们,这是场持久战。从今天开始,每人每月再减二斤口粮!"

    陈樾默默计算着:国内储备加上新进口的,能撑到十月份。如果秋收...

    "陈工,"散会时,部长叫住他,"你那个应急食品试验得怎么样了?"

    "已经能日产十吨了。"陈樾回答,"就是口感..."

    "管他什么口感!"部长打断他,"立刻扩大生产,全国推广!"

    走出会议室,陈樾望着阴沉沉的天空,依然没有下雨的迹象。远处传来闷雷声,但那是炮声还是雷声,他分不清。1960年的夏天,才刚刚开始。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