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湘江是红军但是啥都不会啊 > 第122章 冷枪冷炮 猎杀辎重锁喉舌
最新网址:www.00shu.la
    第122章 冷枪冷炮 猎杀辎重锁喉舌

    盱眙支队活动的区域,一种不同于正面战场硬碰硬的战斗模式,正悄然展开。根据师部“分散发展,扎根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的总方针,以及针对日军第13师团“破袭战、袭扰战为主”的具体指示,支队长黄木生将他从湘江边就开始磨练的侦察兵本能和机灵劲儿,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的目标,并非日军第13师团北上进攻的锋锐矛头——那是主力团需要正面迟滞的对象。他的目光,如同经验老道的猎手,死死盯住了这条毒蛇相对脆弱却至关重要的“七寸”——其后卫与侧翼的辎重部队、通讯兵和落单的小股分队。

    滁县至明光间的丘陵地带,林木虽未完全复苏,但沟壑纵横,荒草丛生,为小部队隐蔽提供了绝佳条件。黄木生将支队化整为零,以排、班,甚至精锐的战斗小组为单位,像水银泻地般渗透到日军行军路线和补给线的周边。

    他自己则带着一支由老侦察兵和神枪手组成的精干小队,活动在最前沿。他们穿着就地取材、用锅灰和泥土染色的粗布衣,身上披着绑满枯草的伪装网,行动时悄无声息,潜伏时与大地融为一体。

    “支队长,瞅见没?前面那个垭口。”一名脸上涂着泥灰、眼神锐利如鹰的老兵压低声音,指着前方大约四百米外的一处山路转弯。他是支队里最好的射手,人称“老枪”。

    黄木生举起缴获的日军望远镜,仔细观察。那条路是日军从滁县方向向前线运送物资的必经之路之一,地势险要,一侧是陡坡,一侧是深沟。垭口处,果然出现了日军的踪迹。不是大队人马,而是大约一个小队的步兵,押送着十几辆骡马大车,车上堆满了用帆布盖着的物资,看样子是弹药和粮食。队伍最后面,还有几个骑马的军官和背着小电台的通讯兵。

    “肥肉送上门了。”黄木生嘴角勾起一丝冷冽的弧度,“老枪,看见那个骑在东洋马上的军官没?腰里挎着刀,像个中尉。还有那个背着电台的,屁股后面跟着俩护兵。这几个,是重点。”

    “明白。”老枪沉稳地点头,缓缓将手中那支经过精心调校、加装了简易瞄准镜的三八式步枪架稳,枪口微微调整,呼吸变得悠长而轻微。他身边另一个使用汉阳造的神枪手也瞄准了另一个目标。

    黄木生又对身边一个扛着掷弹筒的战士低语:“歪把子,等会儿枪响之后,估摸一下鬼子惊慌乱窜的位置,给他们来两发,不用太准,吓唬一下,制造混乱就行。”

    “放心吧支队长,保准让他们唱一出‘地雷阵’!”那战士咧嘴一笑,熟练地调整着掷弹筒的角度。

    其余几名战士则分散在两侧,手持步枪警惕地注视着可能出现援兵的方向,负责掩护。

    日军辎重队毫无察觉,慢悠悠地走进了垭口。马蹄声、车轮声、日军士兵偶尔的交谈声和呵斥牲口的声音隐约可闻。他们显然认为已经远离了危险的前线,警惕性并不高。

    黄木生计算着距离、风速,耐心等待着最佳时机。当那名日军中尉军官正好处于一个相对暴露的位置,掏出水壶准备喝水时,黄木生猛地一挥手!

    “打!”

    “砰!”

    老枪手中的步枪率先发出清脆而短促的怒吼!子弹划破寒冷的空气,以惊人的精准度,直接钻入了那名日军中尉的太阳穴!中尉哼都没哼一声,直接从马背上栽了下来,水壶咣当一声掉在地上。

    几乎是同一时间,“砰!”另一声枪响,那名背着电台的通讯兵胸口爆出一团血花,踉跄着倒地,沉重的电台将他压在了下面。他身边的两名护兵还没反应过来,“砰!砰!”又是两枪,精准地撂倒在地。

    “敌袭!”

    “狙击手!在山上!”

    辎重队瞬间大乱!日军士兵惊恐地叫喊着,慌乱地卧倒,或者寻找掩体,盲目地朝着两侧的山坡开枪射击。骡马受惊,嘶鸣着乱蹦乱跳,差点将大车掀翻。

    就在这时,“嗵!嗵!”两声闷响。

    “轰!轰!”两发掷弹筒发射的小炮弹落在乱成一团的日军队伍附近爆炸,虽然没直接炸到多少人,但四溅的破片和巨大的声响更是加剧了恐慌。

    “撤!”黄木生低喝一声,毫不恋战。

    老枪和另一名神枪手迅速收起枪,歪把子掷弹手也拎起家伙,几人如同狸猫般,借着地形掩护,迅速后撤,眨眼间就消失在了枯草和沟壑之中,只留下原地还在盲目射击、混乱不堪的日军辎重队。

    等日军一个小队的士兵胆战心惊地爬上两侧山坡搜索时,除了找到几个冰冷的弹壳和模糊的脚印外,早已人影全无。

    类似的场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不断在日军第13师团的后方和侧翼上演。

    黄木生将他的人马分成了十几个这样的猎杀小组。有的小组专打冷枪,目标直指日军的军官、机枪手、炮手、通讯兵、骑马的传令兵。他们往往埋伏在日军行军队列必经之路的制高点、隘口或者河流对岸,距离从两三百米到四五百米不等,开枪后不管中与不中,立刻转移,绝不在同一个地方开第二枪。

    有的小组则配备了缴获的掷弹筒或者自制的“没良心炮”(用空汽油桶发射炸药包),专门袭击日军的营地、车队聚集地或者物资堆放点。他们不追求精确杀伤,只求制造最大的混乱和恐慌,往往在夜间偷偷摸到射程内,轰上几炮就撤。

    还有的小组,则由黄木生亲自带领,干的是最危险的活儿——抵近侦察和布置诡雷。他们利用夜晚或者恶劣天气,悄无声息地接近日军的行军路线,在路中间、桥墩下、甚至日军可能休息的树根旁,埋下用手榴弹、地雷或者缴获的日军炮弹改造成的诡雷。触发方式五花八门,绊线、压发、甚至用细线连着日军尸体下面。这些致命的陷阱让日军行军时提心吊胆,速度大减。

    黄木生像个不知疲倦的幽灵,穿梭在各个猎杀小组之间。他凭借着自己老侦察兵的经验和直觉,往往能精准判断出日军可能的行动路线和薄弱环节。他时而化装成砍柴的农民,靠近观察日军营地的布置和换岗规律;时而冒充逃难的老百姓,从日占区的村镇里套取有价值的情报;时而又变回冷血的猎人,亲自操枪,狙杀价值较高的目标。

    他的机灵不仅体现在战术上,更体现在对时机的把握和随机应变上。

    有一次,他带领一个小组埋伏在一片坟地附近,准备袭击一支日军运输队。不料那支运输队格外警惕,派出了尖兵提前搜索。眼看就要暴露,黄木生急中生智,让战士们立刻躲进几个被野狗刨开、棺材早已腐朽的空坟坑里,上面用破烂的草席和浮土稍微遮掩。日军的尖兵踢踢踏踏地从坟头上走过,竟然丝毫没有察觉。等大部队过去后,黄木生他们才从坟坑里爬出来,虽然错过了袭击机会,却保全了自己。

    还有一次,他们小组袭击得手后,被一股日军咬住尾巴紧追不舍。黄木生带着战士们钻进一片茂密的芦苇荡,七拐八绕之后,突然命令所有人原地潜伏,屏住呼吸。追兵失去目标,在芦苇荡外盲目搜索叫骂了一阵,最终悻悻离去。黄木生赌的就是日军不敢轻易深入这片容易迷失方向的复杂地形。

    这种冷枪冷炮加诡雷的“牛皮糖”战术,让日军第13师团的后方部队吃尽了苦头。军官不敢骑马,士兵不敢单独行动,运输队行进缓慢,营地夜里不敢熄灯,哨兵因为过度紧张而频频误报敌情,甚至发生了互相射击的乌龙事件。整个后勤补给线和后卫部队的士气受到了严重挫伤,非战斗减员和心理崩溃者与日俱增。

    虽然每一次的战果似乎都不大,可能只是打死打伤几个鬼子,炸毁一两辆大车,拖延几个小时的行军。但积少成多,这些看似微小的伤害,如同无数细小的锁链,一点点地缠绕、收紧,有效地迟滞着日军第13师团北进的步伐,锁住了其庞大战争机器的一根重要喉舌。

    黄木生,这位从红军侦察兵成长起来的支队长,正用他最擅长的方式,在这片熟悉的江淮大地上,书写着一曲无声却致命的猎杀之歌。他的机敏、耐心和狠辣,让日军后方寝食难安,也完美地践行了王林和师部制定的“以无数小战斗积小胜为大胜”的敌后游击战略。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