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飘的高烧在室友们的照料下渐渐退去,当她重新坐回铁皮教室听课时,望着窗外被炸弹炸出的弹坑已被填上新土,几株野草从裂缝中探出头,忽然觉得这满目疮痍的校园里,藏着比书本更坚韧的力量。这天课后,陈默匆匆找到她,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你听说了吗?最近夜里总有人在校园西角听到奇怪的电流声,有人还记录下了这样的波形。”纸上画着歪歪扭扭的折线,飘看着那不规则的纹路,忽然想起上个月随林砚去校外采购时,曾在一家旧货铺见过类似的电台零件。林砚是物理系的学生,痴迷无线电技术,课余总在宿舍摆弄各种电子元件,还曾说要组装一台能接收前线消息的电台。“或许是林砚在试验新设备?” 飘话音刚落,就见林砚抱着一个铁皮盒子从远处跑来,脸上满是焦急:“那不是我的信号!我昨晚去西角核查过,那信号频率很特殊,不像是民用电台,倒像是……”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像是日军的侦察电台。”
这话让飘和陈默都愣住了。昆明作为滇缅公路的重要枢纽,一直是日军侦察的重点区域,可没想到敌人的电台信号会出现在联大校园附近。当晚,三人约上林薇、苏晓和赵敏,趁着夜色悄悄摸到校园西角。这里是一片废弃的菜园,只留下几间破旧的草棚,月光下,草棚的缝隙里果然透出微弱的红光,伴随着 “滋滋” 的电流声。
林砚从铁皮盒里掏出自制的信号检测仪,指针在表盘上剧烈跳动。“信号源就在草棚里。” 他刚要上前,就被飘拉住:“等等,里面可能有人。” 苏晓从包里拿出纸笔,快速画下草棚的结构:“左边有个通风口,我们可以从那里观察。” 赵敏则悄悄绕到草棚后方,仔细检查是否有其他出口。
就在众人分工协作时,草棚的门突然被推开,一个穿着短打的男子提着煤油灯走了出来。陈默立刻拉着大家躲到树后,只见那男子左右张望片刻,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巧的金属盒,快速按动上面的按钮,电流声随即停止。“他在发送信号!” 林砚压低声音,手中的检测仪指针慢慢归零。等男子离开后,众人小心翼翼地走进草棚,发现里面只有一张木桌,桌上放着一台简陋的电台,旁边还有一张标注着滇缅公路沿线站点的地图。
“这肯定是日军的间谍据点!” 飘指着地图上被圈出的联大位置,心里一阵发凉。林砚仔细检查电台,发现里面还藏着一张纸条,上面用日文写着 “下月三日,轰炸滇缅公路桥梁”。众人意识到事情紧急,立刻将情况报告给学校的训导处。第二天,联大组织师生配合当地军警展开搜查,最终在城郊的一处客栈抓获了那名间谍,缴获了完整的电台设备。
经此一事,飘和林砚更加明白,在烽火岁月里,求学之路不仅要面对炮火的威胁,还要警惕隐藏在暗处的敌人。林砚看着自己手中的检测仪,坚定地说:“我要改进设备,以后我们可以提前监测到日军的电台信号,为学校和昆明的防空争取时间。” 飘点点头,从包里拿出一本泛黄的《无线电技术手册》:“这是我父亲寄来的,或许能帮到你。”
间谍事件过后,联大校园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飘的心里却始终惦记着那张地图上的标记。她听说滇缅公路上的运输队经常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无数物资和人员葬身火海,便萌生了去滇缅公路实地考察的想法。当她把这个念头告诉林砚时,没想到林砚早已做好了准备。
“我父亲是滇缅公路的工程师,上个月来信说,有一段公路总是莫名出现塌方,怀疑是有人故意破坏。” 林砚拿出一张手绘的路线图,上面标注着从昆明到保山的关键站点,“我们可以以学生考察的名义,去那里一探究竟。” 陈默、林薇、苏晓和赵敏也纷纷表示愿意同行,众人很快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准备利用周末的时间前往滇缅公路。
出发那天,天还没亮,六人就背着行李坐上了前往保山的卡车。卡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沿途随处可见被炸毁的车辆残骸和修路工人忙碌的身影。一位护送物资的士兵告诉他们,前几天有一支运输队在途经怒江大桥时,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十几名司机牺牲,物资也全部烧毁。“我们必须尽快找到塌方的原因,否则会有更多人丧命。” 飘看着路边矗立的纪念碑,心里沉甸甸的。
抵达保山后,众人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来到那段经常塌方的公路。这里山势陡峭,公路依山而建,下方就是湍急的怒江。苏晓蹲在地上,仔细观察路面的土壤:“这里的土质很松散,但奇怪的是,塌方总是集中在同一个位置。” 林砚用随身携带的仪器检测周围的岩石,发现里面含有大量的硝石,“这是制作炸药的原料,有人在这里埋下了炸药!”
众人沿着公路仔细搜寻,果然在一处岩石缝隙里发现了残留的炸药粉末。赵敏拿出放大镜,在粉末中找到一颗细小的金属碎片:“这是日军制式炸药的碎片。” 飘看着碎片,忽然想起之前抓获的间谍身上也有类似的金属制品:“看来还有其他间谍在破坏滇缅公路!”
为了找出隐藏的间谍,众人决定分头行动。林砚和飘假装成修路工人的家属,在附近的村庄打听消息;陈默和林薇则前往当地的运输站,了解近期的物资运输情况;苏晓和赵敏则留在塌方现场,监测是否有异常信号。
当天下午,飘和林砚在村庄里遇到了一位名叫阿妹的姑娘。阿妹告诉他们,最近总有一个穿着西装的外地人来村里收购药材,每次都要打听公路的施工进度。“他还问过我,哪里可以看到怒江大桥的全貌。” 阿妹的话让飘和林砚立刻警觉起来,他们顺着阿妹指的方向,找到了那个外地人的住处。
林砚用信号检测仪扫描房间,发现里面有微弱的电台信号。两人悄悄绕到窗户边,看到那个外地人正在写着什么,桌上还放着一张标注着怒江大桥结构的图纸。“不好,他要炸桥!” 飘刚要推门进去,就见那外地人突然起身,拿起图纸和电台准备离开。林砚立刻冲了上去,将外地人扑倒在地,飘则迅速拿起桌上的图纸和电台。
就在这时,陈默和林薇带着当地军警及时赶到,成功抓获了这名间谍。经审讯得知,他是日军派来的破坏分子,计划在三天后炸毁怒江大桥,切断滇缅公路的运输线。众人立刻将消息报告给滇缅公路指挥部,指挥部随即加强了大桥的安保,并提前转移了即将通过大桥的运输队。
当六人站在怒江大桥上,看着一辆辆满载物资的卡车安全驶过,心里充满了成就感。林砚望着奔腾的怒江,感慨地说:“我们虽然不能扛枪打仗,但可以用自己的知识保护这条生命线。” 飘点点头,从包里拿出一本笔记本,认真地记录下这次考察的经历:“这些故事,将来一定会成为历史的见证。”
回到联大后,飘和林砚将滇缅公路的考察经历整理成报告,交给了学校的科研处。学校对他们的成果非常重视,不仅在校园里举办了专题讲座,还将他们的报告寄给了国民政府相关部门,为滇缅公路的安保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随着日军轰炸的日益频繁,联大的师生们不得不把课堂搬进防空洞。防空洞阴暗潮湿,地面凹凸不平,但师生们却依然保持着高涨的学习热情。飘记得有一次,闻一多先生在防空洞里给他们讲《楚辞》,洞外炸弹爆炸的声音此起彼伏,先生却依然镇定自若,一边在石壁上写字,一边讲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深意。“越是艰难的时候,我们越要坚守文化的传承。” 闻一多先生的话,让飘和同学们深受触动。
林砚则利用防空洞的环境,给同学们开设了无线电技术选修课。他把自制的电台搬到防空洞里,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组装和使用设备。“将来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你们可以用这些设备传递消息。” 林砚一边调试电台,一边说,“知识不仅能改变个人的命运,还能在关键时刻拯救生命。”
有一天,防空洞里突然响起了急促的警报声,大家以为是日军飞机来袭,纷纷躲到角落。可过了一会儿,却听到洞外传来欢呼声。原来,是盟军的飞机击落了两架日军轰炸机,这是昆明防空战取得的重大胜利。林砚立刻打开电台,接收到了盟军传来的捷报,他兴奋地把消息告诉大家,防空洞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飘看着身边的同学们,有的在认真记笔记,有的在讨论学术问题,有的在擦拭自己的书本,忽然觉得,在这个昏暗的防空洞里,藏着中国未来的希望。她从包里拿出父亲寄来的家书,上面写着:“沪上虽遭战火,但读书人的风骨不能丢。联大是抗战时期的文化堡垒,你们要在这里好好读书,将来为国家的复兴贡献力量。” 飘把家书递给身边的林薇,林薇看完后,又传给了苏晓和赵敏,大家轮流阅读,家书里的每一句话,都化作了前进的动力。
这天晚上,飘和林砚在校园里散步,月光洒在铁皮屋顶上,反射出微弱的光芒。林砚忽然说:“我想组装一台大功率电台,让联大的声音传到全国各地,告诉大家,即使在炮火中,我们依然在坚持学习,坚持抗战。” 飘看着林砚坚定的眼神,笑着说:“我帮你收集资料,苏晓可以帮你计算电路参数,赵敏能帮你寻找零件,我们大家一起努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六人组成了一个 “无线电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在林砚的宿舍里组装电台。苏晓用数学知识计算电路的最佳参数,赵敏则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昆明的大街小巷,从旧货铺里淘换零件,陈默和林薇负责绘制电路图,飘则整理资料,撰写广播稿。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一台大功率电台终于组装完成。
当林砚按下发射按钮,飘对着麦克风轻声说道:“这里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烽火弥漫的岁月里,我们坚守着读书人的使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电波穿过夜空,传到了全国各地,无数人听到了来自联大的声音,感受到了那份不屈不挠的精神。
随着抗战形势的逐渐好转,联大的师生们开始期待胜利的到来。这天,沈从文先生给飘和同学们讲课时,提到了滇西的一座雪山,山上有一座古老的书院,相传里面藏着许多珍贵的古籍,在抗战爆发后,这些古籍一直被当地的学者保护着。“如果能把这些古籍运回联大,不仅能丰富学校的藏书,还能让这些文化瑰宝得以传承。” 沈先生的话,让飘和林砚萌生了去雪山寻找书院的想法。
他们很快制定了出行计划,准备利用寒假的时间前往滇西雪山。出发前,沈从文先生送给飘一本《滇西文化志》,里面详细记载了雪山的地形和书院的历史;林砚的父亲则寄来了一件厚厚的羊皮袄和一张雪山的路线图。众人带着满满的期待,踏上了前往雪山的旅程。
雪山的路途比想象中更加艰难,沿途寒风刺骨,积雪没膝,每走一步都要耗费巨大的力气。赵敏从小在山区长大,熟悉雪地生存技巧,她教大家如何辨别方向,如何在雪地里搭建临时帐篷;苏晓则用随身携带的温度计和气压计,实时监测天气变化,提醒大家注意雪崩的风险。
走到半山腰时,天气突然变坏,狂风夹杂着雪花呼啸而至,能见度不足一米。“我们必须尽快找到避风的地方!” 林砚大声喊道,众人相互搀扶着,在风雪中艰难前行。就在这时,飘看到远处有一座破旧的木屋,她立刻带领大家朝着木屋的方向走去。
木屋里住着一位名叫老周的猎人,他告诉众人,雪山最近不太平,有一群盗猎者经常在附近活动,还曾试图闯入古老的书院抢夺古籍。“书院里的学者们为了保护古籍,已经和盗猎者周旋了很久。” 老周的话让飘和林砚更加担心,他们决定加快脚步,尽快赶到书院。
在老周的指引下,众人终于在雪山深处找到了那座古老的书院。书院的大门紧闭,墙上刻着 “崇文尚武” 四个大字,虽然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透着一股庄严的气息。飘轻轻敲了敲大门,里面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是谁?”
“我们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学生,想来拜访书院的学者,希望能为保护古籍出一份力。” 飘大声回答。大门缓缓打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走了出来,他是书院的院长李老先生。李老先生得知众人的来意后,热情地邀请他们进入书院。
书院里珍藏着数千册古籍,从唐宋时期的善本到明清时期的手稿,琳琅满目。李老先生告诉众人,抗战爆发后,他们为了保护这些古籍,将书院搬到了雪山深处,可还是被盗猎者盯上了。“这些古籍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我们就算拼了性命,也要保护好它们。” 李老先生的话,让飘和同学们深受感动。
当天晚上,众人和书院的学者们一起商讨保护古籍的办法。林砚提议在书院周围安装简易的警报装置,一旦有盗猎者靠近,就能及时发出警报;飘则建议将部分珍贵的古籍拍照存档,万一古籍遭到破坏,也能留下备份;陈默、林薇、苏晓和赵敏则主动承担起巡逻的任务,确保书院的安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众人和书院的学者们一起忙碌着,安装警报装置,整理古籍,巡逻值守。有一天夜里,盗猎者果然再次来袭,警报装置及时发出了响声,飘和林砚带领大家奋力抵抗,最终将盗猎者赶走。经此一事,李老先生对众人充满了感激:“你们不仅带来了知识和技术,还带来了年轻人的勇气和担当。”
寒假结束前夕,众人准备离开书院返回联大。李老先生将一本珍贵的宋代善本《论语》送给了联大图书馆,并和飘、林砚约定:“等抗战胜利了,我们一定要在联大举办一场古籍展览,让更多人看到这些文化瑰宝。” 飘和林砚郑重地点点头,他们知道,这个约定不仅是对文化传承的承诺,更是对胜利的期盼。
当众人踏着积雪走下雪山时,远处传来了隐隐的炮声,那是前线传来的胜利号角。飘望着雪山之巅的书院,心里充满了希望。她知道,无论未来还有多少艰难险阻,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坚守信念,就一定能迎来抗战的胜利,迎来中华文化复兴的那一天。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