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寒门状元:我的大脑通古今 > 第46章 案首之争,文章惊四座
最新网址:www.00shu.la
    府试结束,龙门再启。

    考生们或垂头丧气,或志得意满,

    或麻木茫然,如潮水般涌出贡院,

    很快消散在沭阳城的大街小巷,

    只留下无数悬着的心

    和关于那个“特许参考的书童”的窃窃私语。

    贡院深处,至公堂旁侧的阅卷房内,

    气氛却截然不同。

    灯火通明,香烟袅袅。

    十数位被聘为此次府试同考官的官员正襟危坐。

    这些同考官多由邻近州县的州县学官(教谕、训导等)以及德高望重的致仕(退休)老臣担任。

    他们负责初步评阅试卷,

    其学问人品均需受人认可。

    面前堆叠着厚厚的试卷。

    房内只闻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偶尔的轻咳声、

    以及压抑着的、

    因看到狗屁不通文章而发出的无奈叹息。

    提学御史周孚先周大人端坐主位。

    提学御史乃一省最高教育长官,

    由中央都察院御史出任,

    掌管一省学政、科举考试,

    位高权重,本次府试即由他担任主考官。

    周大人面色沉静,

    手指却无意识地轻叩着紫檀木案面,

    显示出他内心的不平静。

    他的目光,时不时会扫过被单独放置在手边的那份“玄字柒拾叁号”答卷。

    经过糊名(将考生姓名籍贯密封)、

    誊录(为防止笔迹认人,所有答卷由专人以朱笔重新抄写,生成“朱卷”)等严格程序后,

    这份答卷的朱卷虽混于众多试卷之中,

    但其内容,周大人早已烂熟于心。

    初步阅卷评级(采用“圈、尖、点、直、叉”五等标记)已毕,

    各房考官正在推荐本房“高荐”之卷

    ——即他们认为优秀、有资格取中的试卷。

    按照流程,这些被各房考官看好的试卷,

    才会被送到主考官周大人面前

    进行最后裁定,尤其是决定名次高下。

    “诸位,”

    周大人清了清嗓子,

    打破了阅卷房的沉寂。

    “各房可有佳卷推荐?

    尤其是那策问,关乎本府水利民生,

    乃此次取士重中之重,

    若有真知灼见,切莫遗漏。”

    几位考官纷纷呈上本房选出的最优试卷,

    多是一些经义功底扎实、诗赋工整、

    策论四平八稳之作,

    符合一贯的取士标准,

    但鲜有令人眼前一亮者。

    周大人耐心地一一翻阅,

    点评几句,却不置可否。

    直到最后,他才仿佛不经意般,

    拿起手边那份早已看过的试卷,

    递给他下首一位资历最老、

    以学问严谨著称的致仕翰林陈老相公。

    陈老曾任翰林院学士,

    是两朝元老,致仕后归隐乡里,

    因其德高望重、学问渊博,

    故被周大人特意请来担任首席同考官,

    他的意见极具分量。

    “陈老,您看看这份。

    经义部分,对《春秋》‘郑伯克段于鄢’的解读,

    颇有几分…嗯,奇峭之风。”

    周大人语气平淡,

    眼神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陈老相公接过试卷,

    扶了扶老花眼镜,

    初时神态悠闲。

    他是两朝老臣,学问渊博,

    等闲文章难入法眼。

    然而,看着看着,

    他花白的眉毛渐渐拧了起来,

    嘴里发出“咦?”的一声。

    “此子…胆量不小!”

    陈老相公点着经义部分的一段。

    “竟敢质疑朱注?

    言‘克’字并非全然贬斥郑庄公之失德,

    亦有彰显其政治手腕、

    维护国家稳定之意?

    还引《左传》中‘多行不义必自毙’佐证,

    强调共叔段之咎?

    这…这虽非正解,

    倒也能自圆其说,

    提供了个新角度看问题…”

    其他考官闻言,也略感好奇。

    敢于在科举考试中质疑权威注解,

    要么是狂妄无知,

    要么是真有见地。

    周大人不答,只示意他继续看。

    陈老相公接着看诗赋,微微颔首:

    “嗯,咏史怀古,笔力雄健,

    气象开阔,不像少年人手笔,

    倒似饱经沧桑之士所作,难得。”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那篇让周大人失态的策论之上。

    起初,他看的速度还正常。

    很快,他的阅读速度慢了下来。

    身体不由自主地前倾,

    手指一行行划过纸面,

    嘴唇无声地翕动着,

    分明在逐字咀嚼。

    看到设立水则、数据预警部分,

    他眼中露出思索;

    看到“植被固土”、“梯田”之策,

    他猛地一拍大腿(差点把旁边一位打瞌睡的考官吓出好歹);

    看到“治水如治军”、“系统筹划”之论,

    他霍然抬起头,眼中精光四射,

    看向周大人,声音都因激动有些变调:

    “周大人!此卷…此卷何在?!

    快找出其墨卷(原卷)!

    老夫要看看这究竟是哪位大才所作?!

    这…这治水之策,高屋建瓴,

    切中时弊,既有古圣先贤之遗风,

    又有…又有前所未闻之创见!

    若真能施行于沭水,

    实乃百姓之福,朝廷之幸啊!”

    陈老相公的激烈反应顿时吸引了所有考官的注意。

    一时间,那份朱卷被争相传阅。

    “唔,经义是有些离经叛道,

    但细究之下,并非胡言乱语…”

    “诗赋极佳!当为此次魁首!”

    “妙啊!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江河之上’!

    此言壮哉!”

    “咦?

    这‘以数术窥天时’…

    虽显匠气,却似乎…颇有实效?”

    “何止实效!

    老夫在地方为官十载,

    深知河工之弊,

    历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从未见过如此统筹全局之策!

    此子有相才之略!”

    惊叹声、争论声此起彼伏,

    阅卷房前所未有的热闹起来。

    几乎所有考官都被这篇策论折服,

    那超越时代的眼光和极强的可行性,

    让他们这些熟读诗书、

    深知民间疾苦的官员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然而,当周大人缓缓道出此卷作者,

    正是那闹得满城风雨、

    特许参考的“奴籍书童”苏小九时,

    房内瞬间安静了下来。

    方才还赞叹不已的几位考官,

    脸色顿时变得精彩纷呈。

    “竟…竟是他?”

    一个胖胖的考官捻着胡须的手停住了,

    满脸难以置信。

    “这…这怎么可能?

    一个书童,岂能有如此见识?”

    “是啊,周大人,莫非其中…”

    另一位瘦高考官面露迟疑,

    暗示是否有枪手或者提前泄题的可能。

    “糊涂!”

    陈老相公却猛地一杵拐杖,

    厉声道。

    “尔等皆是读圣贤书的,

    岂不闻‘英雄不问出处’?

    此文之气象、之谋略,

    岂是寻常枪手能代笔?

    至于泄题,此次策问题乃周大人临考前所出,

    如何泄露?

    难道周大人会自毁长城不成?”

    周大人面色一沉:

    “试卷糊名誊录,

    流程尔等皆在当场,

    本官亦是阅卷时才知此卷对应何人。

    莫非诸位信不过本官,

    也信不过这科举法度?”

    那瘦高考官顿时冷汗涔涔,

    连称不敢。

    但仍有考官顾虑重重:

    “大人,陈老,非是我等迂腐。

    此子才华,确乎惊人。

    然其身份特殊,若点为案首,

    恐惹物议,说大人您…

    呃…有失权衡,

    恐于大人官声有碍啊。”

    这话说得委婉,意思却很明白:

    点一个奴籍案首,

    容易招来非议,为了个寒门小子,不值得。

    “迂腐!迂腐之极!”

    陈老相公气得胡子直翘。

    “为国取士,自当以才学论高低!

    岂能因出身而屈才?

    若因惧怕物议便埋没此等经世之才,

    才是真正的有负圣恩,有损官声!

    周大人,此子之才,

    远超同侪,其策论尤为国士之风!

    老夫以为,此卷当为案首!”

    周大人目光扫过全场,

    将众人神色尽收眼底。

    他心中早有决断,

    此刻不过是要压下所有异议。

    他缓缓起身,拿起那份朱卷,

    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本官受天子之命,

    提学一省,代天取士。

    首重者,才学德识!”

    “苏小九之卷,经义不落窠臼,自有风骨;

    诗赋气象恢宏,已显格局;

    而其策论…”

    周大人停顿了一下,目光灼灼。

    “诸位皆已看过,本官不再赘言。

    其论高远务实,

    非皓首穷经之辈所能道,

    更非锱铢必较之吏所能企及。

    乃真正能安邦济民之良策!”

    “若因门户之见、出身之疑,

    便使明珠蒙尘,使国失良才,

    方才是本官失职,

    才是真正愧对朝廷,愧对陛下!”

    “本案首,非他莫属!若有物议,本官一力承担!”

    话音落下,掷地有声!

    周大人以其绝对的权威和铿锵有力的理由,

    彻底压下了所有质疑。

    众考官面面相觑,最终齐齐拱手:

    “大人明鉴!我等并无异议!”

    案首既定,余者名次便快了许多。

    当最终排名落定,

    书吏们开始拆开糊名,

    填写榜文时,

    所有人才真正将那个名字

    ——“苏小九”——与那份惊才绝艳的答卷彻底对应起来。

    一股复杂的情绪在阅卷房内弥漫。

    有惊叹,有嫉妒,有欣慰,

    也有一丝历史在眼前发生的恍惚感。

    周大人负手立于窗前,

    望着窗外渐露的晨曦,

    嘴角终于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笑意。

    他知道,他亲手挖出了一块足以震动朝野的璞玉。

    而这块璞玉的锋芒,

    才刚刚露出第一缕光。

    沭阳城的清晨,注定将因这张榜文,

    而掀起前所未有的狂澜。

    那张写着“苏小九”名字的案首之位,

    如同一记无声却响亮的耳光,

    即将抽在所有曾轻视、

    欺辱过他的人脸上。

    好戏,才刚刚开场。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