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穿成老鸨:我爆改怡红院 > 第473章 吴婶番外:灶房烟火暖,小院岁月长
最新网址:www.00shu.la
    怡红院的灶房烟囱又冒起了烟,只是这次掌勺的不是吴婶。

    小柳系着吴婶传下来的粗布围裙,正跟着食谱本熬酸梅汤。

    铜锅里的乌梅翻滚着,酸甜气漫过回廊时,吴婶正坐在院角的老槐树下,手里捏着块没绣完的虎头鞋面料。

    阳光透过槐树叶落在布面上,把那点未绣完的金线照得发亮。

    本该是给时民安和陆襄做的礼物,却被院里的事耽搁了大半个月。

    “吴婶,酸梅汤熬好了!您尝尝?”

    小柳端着碗跑过来,鼻尖沾着点糖霜,像只沾了蜜的小蝴蝶。

    吴婶接过碗,吹了吹才抿了一口,酸意混着回甘漫开,和她当年熬的滋味分毫不差。

    她笑着点头:“好,好,比我年轻时熬得还好喝。”

    小柳脸红了,挠着头说:“都是按您的方子来的,放了三颗冰糖,没多放。”

    吴婶望着灶房方向,那里现在有三个伙计轮流掌勺。

    小柳管甜汤,老马负责正餐,还有个新来的丫头专管点心。

    自怡红院的人越来越多,她这个“灶房元老”就渐渐退到了二线。

    每日只在孩子们午睡后过来转转,看看火候,提点两句。

    “阿婆,弟弟醒了!”

    陆襄的声音从回廊那头传来,小姑娘穿着水红小袄,辫子上的绸带晃悠悠的,身后跟着个摇摇晃晃的小身影。

    时民安刚学会走路,穿着吴婶做的虎头鞋,正跌跌撞撞往槐树下跑,嘴里咿咿呀呀喊着“阿、阿婆”。

    吴婶连忙放下针线迎上去,一把将扑过来的小团子抱在怀里,虎鞋上的绒毛蹭着掌心,暖乎乎的。

    “慢点跑,摔着咋办?”

    她捏了捏时民安肉嘟嘟的脸颊,小家伙咯咯笑着,伸手去抓她衣襟上别着的顶针。

    陆襄凑过来,献宝似的举起张画:

    “阿婆你看,我画的你!在灶台前熬汤呢!”

    纸上的吴婶系着围裙,灶台上冒着热气,旁边歪歪扭扭写着“阿婆的汤最好喝”。

    吴婶接过画,眼眶忽然有点热。

    “走,阿婆给你们做小麻花去。”

    她抱着时民安往灶房走,陆襄蹦蹦跳跳跟在旁边,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浅醉姨姨排新戏了,里面有个厨娘,我觉得跟阿婆你一模一样!”

    吴婶笑了,脚步却慢了些。

    其实她心里头,总有点空落落的。

    就像前阵子林老来,他们两人坐在槐树下说话。

    林老叹着气说“姑娘们都不成家,我这做爹的心里急”,她当时还劝“孩子们有自己的活法”。

    可夜深人静时摸着冰冷的灶台,她也会想:

    自己是不是真的老了,没用了?

    掌勺的老马见她进来,连忙打招呼:

    “吴婶来了?今儿的发面正好,您要不要试试新方子?”

    吴婶摇摇头,把时民安放在铺着棉垫的高凳上,又给陆襄搬了个小板凳:

    “不了,你们忙,我给孩子们做点小麻花就行。”

    她从面缸里舀了两碗面,指尖触到熟悉的面粉质感,心里那点空落忽然淡了些。

    时民安在高凳上抓着面团玩,弄得满脸都是白。

    陆襄趴在旁边,用小擀面杖帮着擀皮。

    吴婶看着这俩小的,忽然想起姑娘们刚到怡红院时的模样。

    她们那时都“喜欢”低着头,那怯生生的模样看得人鼻头酸酸的。

    出于同理心,她总会给姑娘们熬上一碗汤,随后装作没有看见他们砸进汤碗里的眼泪。

    都不过是可怜人罢了。

    “吴婶,素心姨姨说要教我弹琵琶呢!”

    陆襄忽然抬头,眼睛亮晶晶的:

    “她说等我学会了,就编段《灶房谣》,唱您做饼的样子!”

    吴婶手上的动作顿了顿,随即笑出声:

    “那可得好好学,别辜负你素心姨姨的心意。”

    小麻花的香气漫开时,浅醉正好从戏台那边过来。

    “吴婶,你在灶房?”

    她凑过来闻了闻,眼里满是怀念,“还是您做的香,小柳做的总少点啥。”

    “哪儿是少了什么,分明是你们嘴巴挑。”

    吴婶笑着递过刚出锅的小麻花,“你们排练辛苦,多吃点。”

    浅醉接过小麻花,忽然道:

    “吴婶,前儿我去青州分会,那边的姑娘说,您当年教她们做的腌菜方子,现在还在用呢,还夸您的方子做出来比肉还下饭。”

    吴婶愣了愣,心里那点空落忽然被什么东西填满了。

    她想起素心刚来时怕生,总躲在灶房帮忙烧火,听她讲老家的事;

    想起暖夏怀孕时孕吐,她变着法子做汤,还握着她的手说“吴婶您就像我的娘亲一样”;

    想起阿福第一次领工钱,红着脸把银子塞给她,说:

    “吴婶您帮我存着,以后给我娶媳妇用,我手大,三两天就没了。”

    原来她做的不只是饭,是给这些苦水里泡大的孩子,一个能惦记的滋味,一个能想起的家。

    “对了吴婶,”

    浅醉咽下嘴里的小麻花:

    “晚晴她们在民生讲堂开了个女子手艺班,教姑娘们做点心、绣东西,您有空去看看?”

    “好多人说想跟您学那道桂花糯米藕呢。”

    吴婶心里一动,刚要说话,就见时民安从高凳上滑下来。

    他摇摇晃晃扑向浅醉,嘴里喊着“醉、醉”,小手抓着她的旗袍不放。

    浅醉笑着把孩子抱起来,在他脸上亲了口:

    “哎哟,我们安安又长胖了!再大些姨姨就抱不动你了……”

    陆襄也跑过去,举着刚画的画:“浅醉姨姨你看,我画的吴婶!”

    阳光透过灶房的窗棂,落在三个身影上。

    把小麻花的香气、孩子的笑声、姑娘的说话声都揉成一团暖。

    吴婶看着这场景,忽然觉得,自己退到二线也挺好。

    灶台有人掌勺,姑娘们有自己的营生,孩子们在院里长大。

    她守着这方小院,教陆襄绣虎头鞋,给民安做辅食,偶尔去手艺班露两手,不也挺好?

    就像时念说的:“安稳不是非得守着一个地方,是看着身边的人都过得开心。”

    傍晚时分,吴婶牵着陆襄,抱着时民安往暖夏的院子走。

    路过戏台时,正撞见素心带着姑娘们排戏,弦乐声里,她听见一句唱词:

    “灶房烟火暖,小院岁月长。”

    陆襄仰着头问:“阿婆,这是唱你的吗?”

    吴婶笑着摸了摸她的头,没说话。

    但她心里清楚,是啊,这唱的就是她呢。

    她的灶台或许不再需要她掌勺。

    但怡红院的烟火气,早已经刻进了她的日子里,刻进了这些孩子的笑声里,这就够了。

    至于空落落的那点心思……

    早被时民安抓着她头发的小手、陆襄递来的半块芝麻糖、还有远处传来的那句“吴婶的汤最好喝”,填得满满当当了。

    夜风卷着槐花香掠过,吴婶低头看了看怀里睡熟的时民安,又看了看身边蹦蹦跳跳的陆襄,脚步踏实得很。

    她的小院,还热闹着呢。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