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话语之人类繁衍的意义 > 第74章话语之人类繁衍的意义74
最新网址:www.00shu.la
    窑匠之约

    温锡安第一次见到沈砚辞,是在古城的陶艺工作室。初夏的阳光透过天窗,在拉坯机旁洒下一片金辉,她正对着一团陶泥发呆,指尖刚触到湿润的泥面,就听见身后传来清润如瓷的声音:“泥料的湿度差了半成,要再醒二十分钟,拉坯时才不会开裂。”

    她回头,撞进一双沉静如釉的眼。男人穿件素白亚麻衫,袖口沾着淡褐色的陶土,手里握着一把修坯刀,工作台的角落放着本摊开的《以赛亚书》,书页停在“我们是泥,你是窑匠”那一节。“我叫沈砚辞,”他指了指她面前的陶泥,“你是来学陶艺的?看你捏泥的手法,像是第一次接触。”

    温锡安的指尖骤然收紧,陶泥的凉意透过指缝传来。作为出版社的宗教典籍编辑,她最近总陷在迷茫里——负责的《陶艺与信仰》丛书迟迟找不到合适的作者,组里的年轻同事都劝她“换个热门题材”;母亲催着她相亲,说“三十岁了别总抱着圣经和书稿过”。她像团没成型的陶泥,在现实的转盘上找不到方向,直到上周在教堂听到牧师讲《以赛亚书》51章,那句“我将我的话传给你,用我的手影遮蔽你”像道微光,才让她想起这家以“窑匠精神”为主题的工作室,想试着在陶艺里寻得片刻平静,却没想过会遇到这样一个人。

    “我叫温锡安,”她声音轻得像陶轮转动的嗡鸣,“我只是想知道,为什么明明想把泥捏成想要的形状,却总也捏不好?就像我想做好工作、过好生活,却总做不到。”

    沈砚辞放下修坯刀,从陶罐里取出一块醒好的陶泥,放在拉坯机上。随着转盘缓缓转动,他的双手轻轻覆在泥团上,指尖带着恰到好处的力道,原本松散的泥团渐渐显露出罐形的轮廓。“你看这泥,”他一边塑形一边说,“它有自己的韧性,急不得。就像经文里说的,‘我们是泥,你是窑匠’——不是我们要把自己捏成什么样,而是要顺着窑匠的手,慢慢成为祂想让我们成为的样子。”

    他的话像温水浸过陶泥,慢慢软化了温锡安心里的焦虑。那天他们在工作室待了一下午,阳光从天窗移到墙角,陶轮转动的声音伴着经文的低语,在空气中织成温柔的网。她说起编辑工作里的难处:为了核对一句古经文的译文,翻遍十几本参考书;为了说服作者签约,跑了三趟外地却被婉拒。沈砚辞则讲起他与陶艺的渊源——祖父是老窑工,临终前把窑炉和一本手写的《陶艺笔记》留给了他,笔记里夹着张泛黄的纸条,写着“窑匠的手能让泥成器,神的手能让人成圣”。“三年前工作室差点倒闭,”他指着墙角的老窑炉,“那时候我连房租都交不起,整夜在窑炉前祷告,直到看到‘为要栽定诸天,立定地基’这句经文,才决定坚持下来。”

    “下周我要开一窑‘经文陶罐’,”沈砚辞收拾工具时忽然说,“罐身上会刻‘你是我的百姓’这句经文,你要是有空,来帮忙修坯吧。或许你能在捏泥的过程里,找到你要的答案。”

    温锡安犹豫了两天。直到周五晚上,她在书房整理《陶艺与信仰》的选题笔记,看到扉页上自己写的“从泥土里看见神的手”,忽然想起《以赛亚书》64章的“我们都是你手的工作”。于是周六清晨,她带着笔记本,走进了沈砚辞的工作室。

    工作室的长桌上摆着几十块待修的陶坯,沈砚辞正用细毛笔在坯体上勾勒经文。温锡安学着他的样子,拿起修坯刀轻轻刮去坯体边缘的多余泥料,指尖偶尔碰到他的手,两人都会默契地相视一笑。“你看这陶罐的口沿,”沈砚辞指着她手里的坯体,“要修得圆润些,就像神对我们的带领,温柔却坚定。之前有个学生总把口沿修得锋利,我说‘你心里太急,手就会跟着急’,后来他慢慢祷告,手也稳了。”

    温锡安忽然明白,自己之前总捏不好陶泥,是因为太想掌控结果,却忘了像窑匠对待泥土那样,带着耐心和顺服。那天她不仅学会了修坯,还在沈砚辞的指导下,捏了一个小小的十字架陶牌,背面刻上了“我将我的话传给你”。

    从那以后,温锡安成了工作室的常客。她会在周末来帮忙揉泥、修坯,把编辑工作里的困惑讲给沈砚辞听;沈砚辞则会在她加班时,送来刚烤好的面包和热牛奶,陪她一起核对经文译文。他们的相处像陶泥在窑火里的蜕变,从生疏到熟稔,每一个瞬间都藏着神的预备。

    盛夏的一天,温锡安终于找到了《陶艺与信仰》的合适作者——一位隐居在山里的老陶艺家,也是虔诚的信徒。当她带着合同去山里时,老陶艺家指着院子里的窑炉说:“我只和懂‘窑匠精神’的人合作。你能来这里,说明神已经在你心里埋下了种子。”签约那天,温锡安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了沈砚辞,他特意烧了一窑刻着“你是我的百姓”的陶罐,作为给她的礼物。

    深秋的时候,《陶艺与信仰》顺利出版,首发式就设在沈砚辞的工作室。活动结束后,沈砚辞拉着温锡安走到老窑炉前,从口袋里取出一枚用陶土做的戒指,戒指内侧刻着“窑匠之约”四个字。“锡安,”他的眼神比窑火还温暖,“神让你我在泥土前相遇,是要我们像陶泥顺服窑匠那样,顺服祂的带领。我想和你一起,把‘窑匠的爱’传递下去,你愿意吗?”

    温锡安含泪点头。他们的婚礼在工作室的窑炉旁举行,牧师捧着圣经,诵读着《以赛亚书》64章:“耶和华啊,现在你仍是我们的父!我们是泥,你是窑匠;我们都是你手的工作。”那天老窑炉里烧着他们亲手做的婚罐,罐身上刻着“我将我的话传给你,用我的手影遮蔽你”,窑火映着两人的身影,像神亲手描绘的剪影。

    婚后,他们一起把工作室改造成“窑匠书房”,一半用来做陶艺,一半用来陈列宗教典籍,还定期举办“陶艺与信仰”沙龙,邀请信徒和艺术家分享故事。书房的墙上挂着两幅经文拓片,一幅是“为要栽定诸天,立定地基”,另一幅是“我所看顾的,就是虚心痛悔、因我话而战兢的人”。

    有天下午,一个穿校服的女孩走进书房,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成绩单,眼圈红红的。“我总考不好,爸妈说我没用,”女孩哽咽着说,“我觉得自己就像块没用的废泥。”

    温锡安蹲下身,拿起一块陶泥递给女孩:“你看这泥,刚挖出来的时候又脏又散,可经过揉、捏、烧,就能变成好看的陶罐。我们也是这样,神不会把没用的泥留在手里,祂会用祂的手,把我们塑造成有用的器皿。”沈砚辞则带着女孩坐在拉坯机前,教她捏了一个小小的陶杯,杯身上刻着“你是我的百姓”。

    女孩走的时候,手里捧着陶杯,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温锡安看着她的背影,忽然想起自己曾经的迷茫——原来人类繁衍的意义,不只是生命的延续,更是成为神手中的器皿,把“窑匠的爱”传递给更多人,让每个像“泥”一样的人,都能感受到神的塑造与呵护。

    又过了几年,温锡安和沈砚辞有了一对儿女,儿子叫“窑安”,取“在窑匠手中得平安”之意;女儿叫“语书”,记念神的话语如书册般宝贵。每次带孩子们在工作室做陶艺,他们都会指着窑炉说:“你们看这窑火,能让泥成器;神的爱,能让我们成为祂所喜悦的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要把神的话语和爱,像陶艺传承那样,一代代传下去。”

    孩子们渐渐长大,儿子成了一名陶艺家,继续经营着“窑匠书房”;女儿则继承了温锡安的事业,成了宗教典籍编辑。有次女儿采访一位老牧师,老牧师说:“你们一家的故事,就是‘窑匠之约’的见证——神用祂的手,把平凡的人塑造成祂的见证,再让他们去塑造更多人。”

    每年秋天,温锡安和沈砚辞都会开一窑“传承罐”,罐身上刻着当年他们相遇时的经文,送给需要鼓励的人。老窑炉的火一年年燃烧,像神的爱从未熄灭;工作室的陶泥一代代传递,像人类繁衍中不变的信仰。温锡安常常坐在窑炉旁,翻看那本《陶艺与信仰》,指尖划过书页上的“我们是泥,你是窑匠”,总会想起初见的那个午后——原来神早已用祂的手,为他们预备了“窑匠之约”,让他们在泥土与火焰中,把这份约写成跨越世代的见证,让每个遇见他们的人,都能看见窑匠的手,听见神的话。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