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hu.la
图书馆闭馆的提示音第三次在走廊里回荡时,拾穗儿才从《干旱区生态学报》的字里行间抬起头来。油墨的气息混着旧纸张特有的霉味,还萦绕在鼻尖,她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中指触到皮肤时,能明显感觉到一丝发烫——这是连续熬夜的痕迹。
望着窗外已经完全黑透的天空,玻璃上凝结的水汽将远处的路灯晕染成朦胧的光团,昏黄的光晕在夜色里轻轻晃动,像极了家乡戈壁滩上清晨未散的雾霭,缥缈又温暖。
这是她连续第三周在图书馆闭馆后转战教学楼自习室了。导师布置的科研报告越来越近,她总觉得案例分析不够扎实,总想着多查一篇文献、多补一个数据,才能让报告更有说服力。
她轻轻合上期刊,指尖在粗糙的纸面上停留片刻,仿佛在告别一个陪她奋战多日的熟悉朋友。
封面右下角的折痕已经很深,那是她每次翻页时下意识捏住的地方,如今倒成了这本旧期刊独有的印记。
收拾书包时,她特意把那本教授赠送的《干旱区生态学研究方法》小心翼翼地放进最里层,生怕书角被其他资料压卷。
手指拂过书页间那枚梭梭书签时,心头泛起一丝暖意。
这是教授去年去阿拉善调研时,用戈壁滩上自然脱落的梭梭枝条亲手制作的,每一根细小的枝条都被精心打磨过,边缘光滑,还保留着梭梭树皮特有的深褐色纹理,凑近闻时,能隐约嗅到一丝干燥的草木气息,那是沙漠植物特有的坚韧味道。
书签上还系着一根细细的蓝绳,是教授用自己的鞋带改的,他说:“这样挂在书里,翻页时不容易掉。”
她又翻开随身的笔记本,浅蓝色的封面已经被磨得发亮,边角卷曲发毛,像被戈壁风沙吹过多年的旧布。
每一页的空白处都挤满了批注,有的墨迹深,是她在图书馆明亮的灯光下写的;有的浅,是在自习室昏暗的光线下匆匆记下的,这些深浅不一的字迹,像一条蜿蜒的小路,记录着她不同时刻的思考轨迹。
教学楼的自习室在三楼西侧,是她上个月偶然发现的宝地。
那天图书馆闭馆时,她抱着一堆资料没处去,误打误撞走到这里,发现门没锁,从此便成了她的“秘密基地”。
推开那扇略显沉重的木门,熟悉的粉笔灰味扑面而来,混着窗外梧桐叶被夜风送来的清香,竟让她莫名想起家乡雨后戈壁滩上的气息——那时雨水刚浇过黄沙,泥土的腥气混着梭梭新抽的嫩芽味,清新又踏实。
自习室里只有两盏白炽灯亮着,暖黄色的光投在桌面上,不像图书馆的荧光灯那样刺眼,倒像是戈壁滩上温柔的月光,轻轻裹着她,让人心安。
她在靠窗的老位置坐下,这个位置能看到楼下的梧桐树,还能避开走廊里偶尔传来的脚步声。
放下书包,她先取出保温杯,淡粉色的杯身已经有了几道划痕,是开学时宿管阿姨送她的,阿姨说:“女孩子家,要多喝热水,对胃好。”
拧开杯盖时,热气氤氲而上,瞬间模糊了她的眼镜片。
她赶紧摘下眼镜,用袖口轻轻擦拭,镜片上还沾着刚才翻书时蹭到的油墨印。
小口啜饮着温水,温热的水流缓缓滑过喉咙,落在空荡荡的胃里,像投下一颗小石子,漾开一圈圈暖意,这才开始有条不紊地摊开资料。
左边是导师的科研报告要求,打印纸已经被她翻得卷边,红笔圈出的“需结合实地案例”“数据需标注来源”等重点,像一个个醒目的路标,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中间是三篇关于荒漠植被恢复的论文,其中两篇还是教授帮她从学校档案馆复印的旧文献,页边贴满的彩色便签像是知识的翅膀,黄色便签写着“可参考此方法计算K值”,粉色便签标注着“此处数据与家乡情况差异较大”。
右边是她的笔记本,封面上“像梭梭一样扎根”的字迹在灯光下泛着微光,这是开学第一天,教授在她笔记本上写下的寄语,如今已成为她的座右铭,每当她觉得累、想放弃时,看到这行字,就像看到了戈壁滩上迎着风沙生长的梭梭,又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今晚要完成的是报告的“案例分析”部分。
她斟酌了很久,最终选择以家乡的梭梭林为例,探讨人工干预对环境容纳量的影响——这是她最熟悉的领域,也是她最想写的内容。
可当笔尖落在“人工灌溉对K值的提升幅度”这一栏时,她突然顿住了。
钢笔尖在纸上洇出一个小小的墨点,像一颗迟迟未落的泪。
她翻遍了手头的资料,论文中的数据都来自阿拉善盟东部,那里的年降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都与家乡戈壁滩边缘的小镇相差甚远,直接套用数据,总觉得不踏实,像在沙滩上建房子,没有根基。
她咬着笔杆,塑料笔帽被牙齿咬出了浅浅的齿痕。
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笔记本上,“要是能有家乡的具体数据就好了。”
她轻声自语,声音在空旷的自习室里显得格外清晰,又很快被窗外的风声淹没。
指尖在纸上轻轻敲击,节奏杂乱,像她此刻的心情。
窗外的风掠过梧桐树梢,叶子相互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远方的戈壁在回应她的呼唤,又像是奶奶在耳边轻轻念叨。
她掏出手机,解锁屏幕,却在看到时间的瞬间犹豫了——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23:17”。
奶奶年纪大了,睡眠浅,一点声响就会醒,一个消息提示音,说不定就能让她整夜都睡不着,还得担心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
她默默收起手机,把它放在书包最外层,确保不会不小心碰到。
重新握紧笔杆,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她告诉自己,既然暂时无法获取具体数据,就先梳理理论框架,等周末再给家里写信详细问。
在草稿纸上,她画下一个简易的表格,左边列“人工干预措施”,右边对应“可能影响的生态因子”:灌溉对应“水分”,补种对应“种群密度”,种植沙棘对应“种间关系”。
每写下一项,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对应的场景:灌溉渠边的梭梭确实比远处的粗壮,树皮更光滑,枝叶更茂盛,去年暑架她还帮阿叔给梭梭浇水,指尖触到的树皮,是湿润的;
沙棘丛里的小梭梭苗,在风沙天里依然挺直腰杆,不像裸露地带的幼苗那样东倒西歪,阿妈说,沙棘的根能固沙,还能给梭梭挡风。
这些记忆的碎片,像戈壁滩上随风滚动的梭梭种子,在她心里生根发芽,渐渐长成连接理论与现实的桥梁。
笔尖在纸面滑动的“沙沙”声,成为自习室里唯一的旋律,与窗外的风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温柔的夜曲。
她写得如此投入,连保安大叔的脚步声都没有听见——大叔的鞋底磨得有些薄,走路时会发出轻微的“吱呀”声,平时她总能提前察觉。
直到一杯冒着热气的白开水轻轻放在桌角,杯底与桌面碰撞发出“嗒”的一声轻响,她才恍然抬头。
保安大叔站在桌前,深蓝色制服的肩章在手电筒的余光中若隐若现,上面的铜扣已经有些氧化,失去了往日的光泽。
他鬓角的白发在灯光下格外显眼,像撒了一把碎雪,脸上的皱纹很深,笑起来时,眼角的纹路能挤出好几道,却温暖如春:“同学,刚才在楼下就看见这盏灯亮着,上来一看果然是你。”
他的声音很轻,像是怕惊扰了这夜的宁静,又像是怕吓着她,“天这么冷,喝点热水暖暖身子,别冻着了。”
拾穗儿慌忙起身,椅子腿在地面上蹭出“吱呀”一声,她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双手接过水杯。
温热的触感从指尖蔓延至心尖,像一股暖流,瞬间冲散了熬夜的疲惫,让她鼻尖微微发酸。
“谢谢大叔,”
她的声音有些哽咽,连她自己都没察觉到,“您怎么还没休息?这么晚了还在巡逻。”
“我得巡逻到后半夜呢,”
大叔倚在门框上,手里的手电筒垂在身侧,光束斜斜地投在地面,画出一道长长的光影,“这栋楼晚上就你一个学生在,可得多注意安全,门窗都要锁好。”
他的目光扫过桌上摊开的资料,看到“梭梭林”“环境容纳量”等字样时,眼神里多了几分了然,语气里带着长辈特有的关切:“你看这都快一点了,再熬下去身体该扛不住了,明天再写也不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
拾穗儿低头看着才完成一半的报告,稿纸上还有大片空白,像等着她去填补的遗憾。
她咬了咬下唇,唇瓣上还留着刚才咬笔杆时的印记:“大叔,我这报告下周就要交了,还差一点没写完。我把这点弄完就走,不会待太久的,您放心。”
大叔点点头,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像被风吹平的沙纹:“行,那你别太累了,每隔一会儿就站起来活动活动,别总坐着。”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等会儿我再来看看你。要是冷,就去保安室拿件外套,我办公室有备用的,是我儿子穿剩下的,虽然旧了点,但挺暖和。”
临走前,他又回头叮嘱了一句:“记得锁好门,走的时候把灯关了。”
脚步声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走廊尽头。拾穗儿捧着水杯,站在原地愣了片刻,才缓缓坐下。
她把水杯放在手边,偶尔喝一口,水温正好,不烫不凉,喝下去后,连因焦虑而紧绷的胃部都舒展开来。
这让她想起小时候在戈壁滩的冬天,那时家里还没有暖气,晚上背书时,手脚总是冻得冰凉。
每当这时,奶奶阿古拉总会端来一碗热奶茶,碗是粗瓷的,边缘还有一道小裂痕,却盛着最温暖的关怀。
那时的奶茶是用砖茶和羊奶煮的,带着些许膻味,刚喝时她还不太习惯,总皱着眉头。
可奶奶阿古拉总会坐在她身边,看着她喝,还说:“多喝点,暖身子,背书也记得牢。”
有一次,她背书背到很晚,实在困得不行,趴在桌子上就睡着了,醒来时,身上盖着奶奶的旧棉袄,手边的奶茶还温着,奶奶正坐在一旁,借着煤油灯的光缝补她的旧袜子。
奶奶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却比谁都懂得读书的意义。
“穗儿啊,”
奶奶总是这样说,粗糙的手掌轻抚她的头顶,掌心的老茧蹭得她头皮有些痒,却很舒服。
“读书是好事,能让人走出戈壁,见大世面,不用像阿爸阿妈这样,一辈子跟沙子打交道。”
有一次,她因为背不出课文,急得直哭,眼泪掉在课本上,晕开了字迹。
奶奶没有说什么大道理,只是坐在她身边,拿起针线,一针一线地缝补着她的旧衣裳。
“奶奶织毛衣也不是一天就学会的,刚开始织的时候,拆了又织,织了又拆,手上都扎了好几个洞,后来慢慢就会了。读书也一样,一点一点学,总能学会的,别急。”
临行前那个夜晚,戈壁滩上的风很大,吹得窗户“哐哐”响。
奶奶悄悄走进她的房间,塞给她一个手绢包,布料是她结婚时穿的红棉袄拆的,已经洗得发白。
“这里面是奶奶攒的鸡蛋钱,”
奶奶的声音在夜风中微微发颤,像风中摇曳的煤油灯。
“在外面别委屈自己,想吃什么就买,别舍不得。要是想家了,就给家里写信,奶奶虽然听不懂你说的学问,但能找人读你写的信。”
她打开手绢包,里面是一沓皱巴巴的零钱,最大的面额是五十元,最小的是一元,那是奶奶每天早上捡鸡蛋、攒了半年才凑出来的。
回忆至此,拾穗儿的眼眶已经湿润,眼泪在里面打转,她赶紧用袖口擦了擦眼角,深吸一口气。
不能哭,奶奶说过,遇到困难要咬牙坚持,眼泪解决不了问题。
她重新握紧笔,笔尖在纸上顿了顿,决定先分析不同土壤质地对灌溉效果的影响——家乡的土壤是沙质土,保水性差,灌溉频率应该比阿拉善盟的黏质土高,这一点可以在报告里注明,等周末拿到具体数据后再补充。
思路一旦打开,写作就顺畅了许多。笔尖在纸面上欢快地跳跃,将枯燥的理论与生动的实际完美结合。
她写道:“沙质土地区的人工灌溉,需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避免水分快速渗漏……家乡梭梭林的实践表明,每周灌溉两次、每次每亩浇水15立方米,可使梭梭成活率提升25%-30%”。
遇到不确定的地方,她就翻开教授赠送的那本书,书页间,老师用铅笔做的标记清晰可见,在“干旱区人工灌溉与植被恢复”这一章,还有“可结合实际土壤含水量调整灌溉量”的批注,字迹工整,带着老师特有的认真。
这些细心的指导,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她前进的道路。
不知不觉,窗外的天色开始泛白,从最初的深黑,慢慢变成浅灰,又染上一层淡淡的橘红。
第一声鸟叫从远方传来,清脆的声音划破了清晨的宁静,紧接着,更多的鸟叫声响起,像一首热闹的晨曲。
拾穗儿放下笔,伸展酸痛的肩膀,骨头发出“咔咔”的轻响。
她拿起手机,屏幕上显示的时间已是5:28,原来她已经写了四个多小时。
报告的案例分析部分终于完成,虽然还有些细节需要完善,但主体框架已经确立,像一座终于搭好骨架的房子,只待后续添砖加瓦。
收拾物品时,她注意到保安大叔送来的水杯已经凉透,杯底还留着些许清水。
她拿着水杯,走到自习室角落的水龙头旁,仔细地清洗干净,杯壁上的水渍被她用纸巾擦干,郑重地放进书包——
下次来的时候,一定要亲字还给大叔,还要好好道谢,不能再像这次这样,连句完整的感谢都没说。
走出自习室,走廊里灯火通明,地面光洁如镜,连一点灰尘都没有,想必是大叔清晨打扫过了。
她轻手轻脚地走下楼梯,生怕吵醒还在沉睡的教学楼。
在下到一楼时,她遇见了正在打扫大厅的保洁阿姨。
阿姨穿着橙色的工作服,衣服上印着学校的lOgO,手里拿着一把大扫帚,看到她时,眼睛一亮,立刻停下了手里的活。
“同学,你怎么这么早就出来了?是一晚上都在这儿学习吗?”
拾穗儿不好意思地点点头,脸颊有些发烫:“阿姨,我赶报告,在自习室待了一晚上,刚写完。”
“哎哟,那可太辛苦了,”
阿姨快步走到她身边,心疼地打量着她,目光落在她眼下的青色上。
“年轻人拼是好事,可也要注意身体,别把身子熬坏了。”
说着,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布袋,布袋是用碎花布缝的,针脚有些歪歪扭扭,却很结实。
“我早上蒸包子时,特意多蒸了一个,给你留着,在保安室的桌子上,快去拿去吃吧,还热着呢,垫垫肚子。”
“阿姨,不用了,太麻烦您了……”
拾穗儿连忙推辞,心里却暖得不行。她和保洁阿姨并不熟,只是偶尔在自习室门口遇见时,会打个招呼。
“别客气,”
阿姨打断她,眼神温柔得像阿妈,“我孙子也在上大学,跟你差不多大,在外地,也总熬夜学习。
每次给他打电话,他都说不辛苦,可我知道,读书哪有不辛苦的。看到你,就像看到我孙子一样,忍不住想多疼疼你。”
盛情难却,拾穗儿只好去保安室取了那个还带着温热的包子。
包子是肉馅的,咬一口,肉汁在口中弥漫,带着家常的香味——葱花的鲜混着猪肉的油润,像极了奶奶阿古拉每次送她去车站时,塞进她背包里的热包子。
那时奶奶阿古拉总说:“路上吃,热乎的,垫肚子。”
此刻嘴里的温度,和记忆里的一模一样,让她眼眶又热了起来。
她一边小口咬着包子,一边漫步在晨曦微露的校园里。
路灯还未熄灭,暖黄的光透过薄薄的晨雾,在地面晕开一圈圈柔和的光晕,像戈壁滩上日落时的余晖。
湖边的柳树已经抽出了嫩芽,枝条垂在水面,偶尔有早起的麻雀落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湖面结着一层薄薄的冰,冰面映着天边的朝霞,橘红与金黄交织,仿佛撒了一层碎金,晃得人眼睛发亮。
走着走着,她想起奶奶在煤油灯下缝补衣裳的身影。
那时家里穷,舍不得用电灯,晚上就靠一盏煤油灯照明。
灯光昏黄又微弱,奶奶总要把眼睛凑得很近,才能看清针脚。
有一次,她半夜醒来,看到奶奶还坐在炕边缝补,手里拿着她磨破了袖口的上衣,银针在灯光下闪着微光。“奶奶,别缝了,明天再弄吧。”她揉着眼睛说。
奶奶却笑了,把校服举起来看了看:“明天你要穿呢,衣服破了多难看。衣服破了要及时补,不然破洞会越来越大;学习也是一样,遇到不洞的要及时问,不然问题会越积越多,到最后就补不上了。”
那时她不懂,总觉得奶奶的话太朴素,直到现在熬夜赶报告,对着一个个难题咬牙攻克时,才明白奶奶的道理有多实在。
她攥紧了手里的书包带,书包里装着的不仅是刚完成的报告,还有教授的期望、奶奶的叮咛,和自己走出戈壁时的初心。
这条路虽然艰难,要熬无数个夜晚,要啃下一本本厚厚的书,要面对一次次数据不足的焦虑。
但每当想起奶奶缝补时专注的眼神、教授送她书前时温柔的叮嘱,想起家乡戈壁滩上迎着风沙顽强生长的梭梭林,她就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那些困难,就像梭梭要面对的风沙,只要扎根够深,就一定能扛过去。
走到宿舍楼下时,宿管阿姨刚刚打开大门。
阿姨穿着灰色的外套,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看到她,立即露出了关切的笑容,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像盛开的菊花。
“穗儿,你可算回来了!早上我起来查宿舍,看到你床位是空的,还以为你出什么事了,正打算给你打电话呢。快进去好好睡一觉,看你眼睛都熬红了,别累坏了。”
“谢谢阿姨,让您担心了。”
拾穗儿真诚地道谢,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却满是暖意,“我赶报告,在自习室待了一晚上,现在写完了,马上就去休息。”
“写完了就好,写完了就好。”
阿姨一边说着,一边侧身让她进去,还不忘叮嘱。
“洗漱的时候轻点,室友们还在睡呢。我给你留了热水,在楼下的保温桶里,要是想喝,就去倒。”
走进宿舍,室友们还在熟睡,均匀的呼吸声此起彼伏,像轻柔的乐曲。
她轻手轻脚地把书包放在自己的书桌旁,生怕发出一点声响。
翻开书包,看到那本《干旱区生态学研究方法》安安静静地躺在里面,梭梭书签从书页间露出一小截蓝绳,像在跟她打招呼。
她小心地把报告放进文件夹里,又把教授送的书摆回书架上,才拿起洗漱用品,蹑手蹑脚地走进卫生间。
洗漱完毕,她轻轻躺在自己的床上,却毫无睡意。
闭上眼睛,朝霞透过窗帘的缝隙,在她脸上投下温暖的光斑,像奶奶的手轻轻抚摸着她。
自习室的灯光、保安大叔的热水、保洁阿姨的包子、宿管阿姨的关怀、教授的教诲、奶奶的叮咛……
这些温暖的片段,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一颗一颗,串联起来,照亮了她前行的路,也温暖了每一个挑灯夜读的夜晚。
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科研报告可能需要反复修改,导师或许会指出很多不足;
期末考试可能充满挑战,厚厚的专业书还需要一页页去啃;
将来研究荒漠生态,可能要去戈壁滩实地调研,要面对恶劣的环境,要收集更多更难的数据。
但她不会畏惧,就像家乡的梭梭,在贫瘠的戈壁滩上,没有充足的雨水,没有肥沃的土壤,却依然能把根深深扎进沙子里,迎着风沙茁壮成长。
她要像梭梭一样,在知识的土壤里深深扎根,努力吸收养分,一点点生长。
终有一天,她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家乡的荒漠生态保护贡献力量,让更多的梭梭林在戈壁滩上扎根,让家乡的天空更蓝,让阿爸阿妈不用再为风沙发愁,让奶奶能在挂满梭梭果的林边,笑着看她回家。
在朦胧的睡意中,她仿佛看见奶奶在油灯下对她微笑,手里还拿着刚缝好的衣服;
教授在自习室里耐心地给她讲解数据,指尖指着报告上的表格;
保安大叔端着热水朝她走来,笑容温暖;
保洁阿姨把包子塞进她手里,叮嘱她“多吃点”;
宿管阿姨站在宿舍门口,等着她回来……
这些温暖的笑容,汇成一股暖流,缓缓流入她的心田,让她在这个清晨睡得格外香甜。
而在她的枕边,那本《干旱区生态学研究方法》静静躺着,书页间的梭梭书签,仿佛还散发着沙漠植物特有的清香,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关于成长、坚守与温暖的故事,也在默默陪伴着她,走向更远的未来。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