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拾穗儿 > 第17章-补课
最新网址:www.00shu.la
    七月的周末午后,日头正毒,把脚下的柏油路烤得泛出黏腻的黑亮油光,仿佛下一秒就要融化。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老槐树叶被晒蔫后特有的清苦气,混着地面蒸腾起的热浪,吸进肺里都带着灼人的温度。

    拾穗儿抱着一个半旧的帆布书包,沿着滚烫的人行道慢慢走着。

    书包带子被里面的课本坠得又细又长,紧紧勒在她汗津津的瘦削肩膀上,留下一道清晰的红痕。

    那包里,规整地放着她五年级的数学书、一个铁皮铅笔盒,里面是几支削得尖尖的铅笔,还有一小袋用牛皮纸仔细包好的沙枣核——那是去年秋天,她和奶奶在戈壁滩上,一颗一颗从沙棘丛下捡来的,颗颗饱满圆润,仿佛还封存着去年秋天太阳晒透的暖香。

    她的目的地,是学校后身那片叫“阳光社区”的地方。

    名头听着敞亮,实则只是几排低矮、简陋的红砖房,像城市的补丁一样,突兀地挤在边缘地带的拆迁废墟旁。

    这里是外来务工者临时的家,男人们多在工地上挥汗如雨,女人们则推着吱呀作响的小车,在街角与城管打着游击,贩卖着清晨的炊烟和黄昏的烤红薯。

    他们的孩子,便成了这巷子里野生的蒲公英,放学后无人看管,三五成群地追着野狗跑,或是独自趴在门口被磨得光滑的石墩上,对着天书般的作业本,把眉头拧成解不开的疙瘩。

    张教授上周提起这些孩子时,叹了口气,声音里满是怜惜:“都是顶聪明、顶懂事的好苗子啊,就是……缺个能在前面领一程路的人。”

    拾穗儿坐在底下,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课本封面上奶奶缝的布补丁,忽然就想起了小时候——从垃圾堆里翻找别人丢弃的练习册,躲在窗外偷听老师讲课……

    散会时,她攥着张教授的衣角,小声说:“教授,我周末去给孩子们补补课吧。”

    张教授望着拾穗儿坚定的眼神,鼓励地点了点头,“愿你把自己的学习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孩子!”,张教授语重心长的说。

    红砖房之间的巷子很窄,仅容两个人并排走。

    墙面上画着歪歪扭扭的涂鸦,有蓝色的小火车,还有粉色的太阳,大概是孩子们的手笔。

    拾穗儿刚走到巷口,就看见三个半大的孩子蹲在墙角玩弹珠,其中一个穿黄色背心的小男孩最先抬起头,黑亮的眼睛像受惊的小鹿,“噌”地一下就躲到了同伴身后,只露出半张脸偷偷打量她。

    另外两个孩子也跟着站起来,手里的弹珠攥得紧紧的,身体绷得笔直,像是在防备什么。

    “你们好呀,我是隔壁学校的拾穗儿,来给大家辅导功课的。”

    拾穗儿停下脚步,把帆布包放在脚边,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放得轻柔。

    她记得奶奶阿古拉说过,跟怕生的孩子说话,得先让他们觉得你没有恶意。

    可那三个孩子还是没动,穿黄色背心的小男孩甚至往同伴身后又缩了缩,露出的耳朵尖红红的。

    拾穗儿蹲下身,从帆布包里掏出那个牛皮纸包,小心翼翼地打开,沙枣核的香气一下子飘了出来。

    她捏起一颗最圆润的沙枣核,朝着孩子们晃了晃:“你们见过沙枣树吗?这是沙枣的核,我家住在戈壁滩上,到处都是沙枣树。”

    穿黄色背心的小男孩眼睛动了动,小声问:“沙枣树……结的果子好吃吗?”

    他的声音细细的,带着点怯意,却让拾穗儿心里一暖——这是孩子们对她说出的第一句话。

    “好吃呢,甜丝丝的,就是皮有点糙。”

    拾穗儿笑着说,她站起身,走到巷子里唯一一面还算平整的水泥墙前,“我给你们画棵沙枣树吧。”

    她用手指捏着沙枣核,在墙上轻轻划起来。沙枣核的硬度刚好,能在水泥墙上留下浅褐色的痕迹。

    她先画了粗壮的树干,树干上要刻几道深深的纹路,“沙枣树长在风沙里,得把根扎得深深的,树干才结实。”

    接着画分叉的树枝,树枝要向四周伸展,像是在拥抱风沙,最后画小小的叶子和圆滚滚的沙枣,“你们看,只有耐得住风沙,扎稳了根,才能结出甜果子。”

    孩子们慢慢围了过来,穿黄色背心的小男孩站在最前面,仰着头看墙上的沙枣树,眼睛里满是好奇。

    拾穗儿放下沙枣核,转过身看着他们:“学习也跟沙枣树一样,得耐住性子,把基础打牢,就像树干扎稳根,以后才能结出‘甜果子’——比如考个好成绩,学会新知识。”

    这时,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从一间房子里跑出来,手里拿着一本卷了边的数学练习册,怯生生地问:“姐姐,你……你能教我算题吗?这道题我算了好久,都没算对。”

    拾穗儿蹲下来,接过练习册,题目是“鸡兔同笼”:鸡和兔共有8个头,26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几只。

    她抬头看了看围过来的几个孩子,发现他们都盯着这道题,眼神里带着点畏难——这道题对刚上五年级的孩子来说,确实有点绕。

    “咱们不用笔算,用石子摆一摆好不好?”拾穗儿说。

    她让孩子们去巷口捡些小石子,穿黄色背心的小男孩跑得最快,不一会儿就捡了一把光滑的小石子回来,他把石子分成两堆,一堆多,一堆少,小声问:“姐姐,这些够吗?”

    “够啦,谢谢你呀,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

    拾穗儿接过石子,心里暖暖的。

    “我叫小石头。”

    小男孩挠了挠头,脸上露出一点腼腆的笑。

    拾穗儿把8颗石子摆成一排,代表8个头:“咱们先假设这8只全是鸡,每只鸡有2只脚,那一共该有多少只脚呀?”

    她一边说,一边给每颗石子旁边摆2根小树枝——树枝是小石头刚从墙角折的,细细的,像小棍儿。

    孩子们跟着数:“2、4、6……16只!”

    “对,可是题目里说有26只脚,少了多少只呀?”拾穗儿又问。

    “10只!”小石头抢着回答,眼睛亮晶晶的,刚才的怯意少了大半。

    “因为咱们把兔子当成鸡啦,每只兔子比鸡多2只脚,那少的10只脚,是几只兔子少的呀?”

    拾穗儿拿起一颗石子,把旁边的2根树枝换成4根,“你们看,把一只鸡换成兔子,就多2只脚,那多10只脚,要换几只呀?”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小石头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忽然拍手:“5只!因为10除以2等于5!”

    “答对啦!”

    拾穗儿笑着摸了摸小石头的头,“那鸡就是8减5,等于3只,对不对?”

    她把5颗石子旁边的树枝都换成4根,3颗石子旁边留着2根,“咱们数一数,4乘5加2乘3,是不是26只脚?”

    孩子们一起数起来,数完后都欢呼起来:“是呀是呀!姐姐,这方法好简单!”

    小石头拿着自己的练习册,趴在旁边的石墩上,很快就算出了答案,他抬起头,脸上满是兴奋,“姐姐,我算对啦!我以前总搞不清鸡和兔的脚,现在终于懂了!”

    那天下午,巷子里的孩子越聚越多,有拿着语文课本问生字的,有捧着英语书问发音的,拾穗儿就坐在小马扎上,一个一个地教。

    教语文时,她会把生字编成小故事,比如“‘河’字,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可’,意思是河水可以滋养庄稼,就像妈妈可以滋养我们”;

    教英语时,她会模仿小动物的叫声,把“Cat”读成小猫的“喵喵”声,把“dOg”读成小狗的“汪汪”声,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记单词也快了不少。

    太阳快落山时,孩子们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小石头走在最后,他拉了拉拾穗儿的衣角,小声说:“姐姐,你明天还来吗?”

    拾穗儿蹲下来,看着他期待的眼神,用力点头:“来,姐姐每个周末都来。”

    小石头笑了,露出两颗刚换的门牙,像小月牙儿一样。

    从那以后,每个周末的午后,拾穗儿都会准时出现在“阳光社区”的巷子里。

    她不再用水泥墙当黑板,而是从学校借了一块小黑板,挂在巷子口的老槐树上;孩子们也不再怯生生地躲着她,只要她一到,就会围上来,有的帮她搬小马扎,有的给她递凉白开——那是从自家水龙头接的,带着点自来水的凉意,却让拾穗儿心里暖暖的。

    有一次,教几何题时,课本上的图形太小,孩子们看不清楚。

    拾穗儿就带着他们到巷子外的空地上,用树枝在地上画大大的三角形、长方形。

    她蹲在地上,一边画一边讲:“你们看,这个三角形,三个角加起来是180度,就像咱们三个好朋友,手拉手围成一圈,刚好是一个平角。”

    小石头学得最认真,他也拿着树枝,在旁边跟着画,画错了就用脚蹭掉,再重新画,直到画得和拾穗儿的一模一样。

    拾穗儿看着他专注的样子,忽然想起了自己小时候——那时她在戈壁滩上,也是这样用树枝在沙地上演算,奶奶阿古拉坐在旁边,一边拾掇晒干的沙枣,一边看着她,眼神里满是温柔。

    慢慢地,孩子们的功课有了起色。

    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以前总写错字,现在语文练习册上的红勾越来越多;

    那个爱跑跳的小男孩,英语单词记得又快又准,还能给其他小朋友当小老师。

    只有小石头,数学还是有点吃力,尤其是应用题,常常读完题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每次遇到难题,他就会皱着眉头,手指无意识地抠着练习册的边角,眼神里满是沮丧。

    拾穗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想起校长说过,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不能急。

    于是,她专门给小石头准备了一本错题本,把他做错的应用题都抄在上面,每道题旁边都用红笔写着解题思路,还画着简单的示意图——比如行程问题,她就画个小人和一辆自行车,标注出速度和时间;比如工程问题,她就画个两层楼房,标注出工作量和工作效率。

    有一个周末,小石头拿着一道题来问她:“姐姐,这道题我还是不会。”题目是:爸爸要修一段路,每天修5米,修了3天,还剩20米没修,这段路一共长多少米?

    拾穗儿没有直接讲,而是拉着小石头的手,走到巷子口的墙边:“咱们把这道题演一遍好不好?你当爸爸,我当路,好不好?”

    小石头愣了一下,然后用力点头

    。拾穗儿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一条长长的线,代表路,她指着线的一端说:“你每天修5米,那3天修了多少米呀?你用脚量一量,一步代表1米,好不好?”

    小石头迈着小步子,从线的一端开始走,走了5步,停下来,拾穗儿说:“这是第一天修的,第二天再走5步,第三天再走5步。”

    小石头连着走了三次,走到了线的中间位置。

    “你看,这是你3天修的,一共是5加5加5,等于15米,对不对?”

    拾穗儿说,她又指着线剩下的部分,“这是还没修的20米,那这段路一共长多少米呀?”

    小石头看着地上的线,忽然明白了:“15加20,等于35米!”

    他高兴得跳起来,抱着拾穗儿的胳膊晃了晃:“姐姐,我懂了!原来应用题这么简单!”

    拾穗儿看着他雀跃的样子,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她想起奶奶阿古拉以前总说,帮助别人,比自己得到好处还开心,以前她不懂,现在终于懂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三个月就过去了。这天周末,拾穗儿刚走到巷口,就看见小石头举着一张试卷,飞快地朝她跑来。

    他跑得太急,差点摔了一跤,幸好扶住了旁边的电线杆。

    “拾穗儿姐姐!拾穗儿姐姐!”

    小石头跑到她面前,气喘吁吁地把试卷递过来,脸上满是激动,“你看!我数学考了82分!以前我都考不及格的,这次居然考了82分!”

    拾穗儿接过试卷,试卷上的红色分数“82”格外醒目,旁边还有老师用红笔写的“有进步,继续努力”。

    她一页一页地翻看,以前密密麻麻的红叉少了很多,错题旁边都有小石头用铅笔写的订正过程,字迹虽然稚嫩,却很工整。

    她想起三个月前,小石头第一次见她时,怯生生地躲在同伴身后,连话都不敢说;

    想起他拿着“鸡兔同笼”的题目,皱着眉头说“我不会”;

    想起他在空地上,拿着树枝一遍一遍地画几何图形……

    眼泪忽然就涌了上来,模糊了试卷上的字迹。

    “姐姐,你怎么哭了?”

    小石头慌了,他伸出小手,想擦拾穗儿脸上的眼泪,却又有点不敢,只能小声说,“是不是我考得还不好?我下次一定考得更好。”

    “不是,不是,”

    拾穗儿擦了擦眼泪,笑着摸了摸小石头的头,他的头发软软的,像小时候家里养的小羊羔的毛,“姐姐是高兴,小石头真棒,终于‘结果’啦,就像咱们画的沙枣树,扎稳了根,结出甜果子了。”

    小石头听了,笑得更开心了,他拉着拾穗儿的手,把她往巷子里拉:“姐姐,我妈妈煮了糖水蛋,让我给你留了一碗,你快尝尝,可甜了!”

    巷子里的孩子们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进步。

    “姐姐,我语文考了75分!”

    “姐姐,我英语单词全对了!”

    “姐姐,老师夸我作业写得认真!”

    孩子们的声音像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的,却格外好听。

    拾穗儿看着他们一张张笑脸,忽然想起了奶奶——在临上大学前拉着她的手说:“穗儿,奶奶没文化,教不了你太多,但你要记住,做人要懂得感恩,别人帮过你,你要记在心里,有机会就帮别人。”

    那时她似懂非懂,直到遇见张教授,图书馆的阿姨,遇见这些孩子,她才真正明白奶奶的话。

    张教授当初把她从戈壁滩的接到学校,给她安排宿舍,帮她申请助学金,还总说:“拾穗儿,你是个好孩子,要把这份善良传下去。”

    以前她不知道该怎么传,现在她懂了——把自己得到的“甜”分给别人,就是最好的报答。

    奶奶给她的沙枣甜,张教授给她的帮助,现在,她把这份爱分给了这些孩子,看着他们从怯生生的小不点,变成自信开朗的小大人,看着他们的功课一点点进步,看着他们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这份幸福,比任何时候都更浓郁,更长久。

    小石头拉着她走进自家的小房子,房子很小,只有一间屋,摆着一张床、一个衣柜和一张小桌子,桌子上放着一个搪瓷碗,碗里卧着两个糖水蛋,热气腾腾的,甜香扑鼻。

    小石头妈妈从厨房走出来,手里拿着一双筷子,笑着说:“拾穗儿老师,快尝尝,这是我特意给你煮的,小石头说你喜欢吃甜的。”

    拾穗儿接过筷子,夹起一个糖水蛋,咬了一口,蛋黄流出来,甜丝丝的,暖到了心里。

    她看着小石头期待的眼神,看着他妈妈淳朴的笑容,看着窗外巷子里追逐打闹的孩子们,眼泪又一次涌了上来——这一次,不是因为感动,而是因为幸福。

    她知道,奶奶和张教授一定在期盼着她,盼着她把沙枣树的故事讲给更多孩子听,盼着她把这份甜,一点一点,分给更多需要的人。

    往后的每个周末,“阳光社区”的巷子里,总少不了两股动人的声音——拾穗儿温柔的讲课声,像春风拂过戈壁,轻轻漫进孩子心里;还有孩子们清脆的笑声,裹着天真,在老槐树周围绕着圈儿飘。

    老槐树上挂着的小黑板,是这里最特别的“课堂”。

    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生字、公式和英语单词,每一笔都是拾穗儿的用心;

    地上用树枝画的图形更热闹,三角形、长方形排着队,旁边还藏着几棵歪歪扭扭的沙枣树——那是孩子们跟着拾穗儿学几何时,随手画下的小小心思。

    曾经怯生生的孩子,如今像极了戈壁滩上的沙枣树。

    在拾穗儿日复一日的陪伴里,他们一点点扎稳了根,学着耐住生活的风沙,慢慢长出了属于自己的“甜果子”。

    这果子里,藏着知识的清甜,裹着成长的回甘,更浸着被爱细细滋养的、最珍贵的甜。

    其实这巷子里的给孩子们补课,藏着最朴素的道理:不是所有成长都要在宽敞的教室,不是所有温暖都来自轰轰烈烈的举动。一句耐心的讲解、一次温柔的鼓励,哪怕只是一方挂在槐树上的小黑板,只要带着真心与坚持,就能成为照亮他人的光,让平凡的角落结出最甜的果,也让我们明白——付出爱、传递光,便是生命最有意义的成长与回馈 。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