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拾穗儿 > 第54章-争取
最新网址:www.00shu.la
    夜色如墨,戈壁滩上的风渐渐带上了刺骨的寒意,像是无数看不见的细针,穿透衣物直刺肌肤。

    帐篷内的油灯被风吹得摇曳不定,昏黄的光晕在每个人脸上跳动,人影在帆布上拉长又缩短,像极了每个人心中摇摆不定的希望。

    拾穗儿站在帐篷中央,她的身形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单薄,但脊梁却挺得笔直。

    她的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每一张面孔——那些被风沙刻满沟壑、被岁月染上沧桑的脸庞,此刻都写满了迷茫与无助。

    “乡亲们,”

    她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我知道大家都很害怕,很累。这场沙暴夺走了我们的家园,夺走了我们三位亲人的生命,也差点夺走我们的希望。但是,如果我们就这样放弃金川村,对得起那些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的先人吗?对得起我们的子孙后代吗?”

    她的声音微微颤抖,却依然坚定:“金川村不只是几间土房、几亩薄田,它是我们的根啊。我奶奶生前常说,人不能忘本,树不能离根。我恳请大家,再为我们的家园争取一次机会。明天,我愿意去旗里,向领导表明我们留守的决心!”

    拾穗儿的话音落下许久,帐篷内仍是一片寂静,只能听见外面风卷沙粒拍打帆布的声音,簌簌作响,如同无数细小的虫子在啃噬着人们的决心。

    李大叔是第一个打破沉默的。

    他往前迈了一步,脚上的布鞋沾满了沙土,鞋面已经磨得发白,右脚的大拇趾处甚至破了个小洞,露出里面粗糙的袜子。

    “穗儿,你说得对。”

    他的声音粗哑,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我李老五在这片土地上活了五十多年,经历过七场大沙暴,房子塌过三次,可每次我都把它重新垒起来了。记得最惨的那回,是十年前,沙暴把整个房顶都掀了,我和你婶子就睡在露天的土墙里,看着天上的星星,等天亮再修房子。”

    他顿了顿,眼角有些湿润:“我那口子临走前,还拉着我的手说,‘老五,咱这屋子冬暖夏凉,可得守好了’。她现在就埋在村东头那片沙枣林里,我要是走了,谁给她扫墓?谁陪她说说话?”

    李大叔的声音哽咽了,“这次,我也跟你一起去旗里。就是磕头求,我也要求来这个机会。”

    “我也去!”

    王大娘将怀里熟睡的孙子往肩上托了托,孩子的脸蛋红扑扑的,在睡梦中还咂着嘴,“我儿子儿媳都在外面打工,要是村子没了,他们回来连个家都找不着。去年我儿子回来的时候还说,等再攒点钱,就回来把老房子翻新了,开个农家乐。咱们这里的胡杨林秋天多美啊,总会有游客来的。”

    她用手背抹了抹眼睛,“我这把老骨头,也要为村子说句话。就是背,我也要把孙子背到旗里去,让领导看看,咱们金川村的根还没断!”

    “还有我!”

    人群中站出一个精瘦的年轻人,他是村西头赵家的独子赵铁柱,“我爹在沙暴里为了救牲口,被塌下来的房梁砸伤了腿,现在还在床上躺着。他说他就是爬,也要爬回金川村。我替他去!”

    “算我一个!”

    “咱们金川村的人,不能就这么认输了!”

    帐篷里顿时响起一片附和声,原本被灾难和悲伤压弯的脊梁,此刻似乎都挺直了几分。

    就连小石头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挺起小小的胸膛,尽管他的眼睛里还藏着对未来的不安,小手却紧紧攥着拾穗儿的衣角,仿佛这样就能获得勇气。

    老村长在角落的病床上微微点头,干裂的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却引发了一阵剧烈的咳嗽。

    拾穗儿连忙上前,轻轻拍着他的背,递上一碗温水。

    老人的手颤抖着接过碗,几滴水顺着他的嘴角流下,滴在已经洗得发白的中山装上。

    “穗儿啊,”

    老村长缓过气来,紧紧握住她的手,他的手心粗糙得像砂纸,却带着令人安心的温度,“明天去旗里,不要硬碰硬。旗领导也是为咱们好,怕咱们再遭灾。你要……要讲道理,要把咱们的决心和计划说清楚。”

    他喘了口气,继续叮嘱,“赵书记我见过几面,是个通情理的,就是脾气有点倔。你跟他说话的时候,要诚恳,要实实在在,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

    拾穗儿重重点头:“村长爷爷,您放心,我明白。咱们不是去闹事的,是去讲理的。”

    老村长欣慰地笑了笑,从枕头底下摸索出一个褪色的红布包,一层层打开,里面是一枚已经生锈的毛主席像章和几张泛黄的奖状。

    “这是咱们村七五年被评为‘治沙先进村’的奖状,这是我当年去北京开会时得的像章。你都带上,让领导看看,金川村曾经也是有过荣光的……”

    老人的声音越来越低,最后化作一声叹息。

    拾穗儿小心翼翼地接过这些承载着历史的物件,感觉手中沉甸甸的。

    这一夜,金川村无人安眠。

    拾穗儿和陈阳、张教授以及几位村民代表围坐在煤油灯下,连夜准备第二天要向旗委书记展示的材料。

    张教授拿出他这些年在金川村收集的数据,一页页泛黄的纸张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土壤成分、植被生长、风速变化。

    有些纸张边缘已经破损,被他用透明胶带仔细粘贴好。

    “这里不是不能治理的死亡之地。”

    张教授指着图表上的曲线,眼镜片后的眼睛闪烁着专业的光芒,“根据我的研究,金川村地下水位虽然下降,但还没有到枯竭的程度。村东头那口老井,即使在最旱的年景,水位也没低于十米。如果能科学引水,配合草方格固沙和耐旱植物种植,完全有可能遏制土地沙化。”

    陈阳则拿出了一幅手绘的地图,上面标注着金川村周围的地形和植被分布,笔触精细,连最小的沙丘和灌木丛都被仔细描绘出来。

    “我和穗儿这几年试验的那片沙枣林,成活率已经达到了四成。这说明只要方法得当,咱们这里还能长东西。”

    他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一片绿色区域,“我计算过,如果全村人一起动手,三个月内就能完成村周五百亩的草方格固沙,同时种植沙枣和梭梭苗。只要下一场雨,这些植物就能扎根。”

    拾穗儿安静地听着,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关键点。

    她的字迹工整有力,一如她此刻的决心。

    偶尔抬头时,她会与陈阳的目光相遇,无需言语,彼此眼中都有同样的坚定。在京科大学的四年里,他和拾穗儿一起多次默默进行着治沙试验,皮肤被戈壁的阳光晒得黝黑,双手布满了劳作留下的茧子。

    “我算过了,”

    陈阳继续说着,拿出一张写满数字的纸,“草方格需要的麦草,旗另外的苏木就有,收购价格不贵。树苗的话,我联系了区农林大学的实验基地,他们愿意无偿提供第一批十万株幼苗。关键是人力,我们需要全村人一起动手。”

    拾穗儿终于开口,声音轻柔却坚定:“人力不是问题。金川村的乡亲们,最不怕的就是吃苦。”

    帐篷外,李大叔带着几个年轻人连夜清理着村委会废墟,希望能找出一些还能用的文件和物品,证明金川村的历史和价值。

    铁锹挖在沙土和瓦砾上,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每挖出一本账册、一面锦旗,大家都如获至宝,小心地拂去上面的尘土。

    “找到了!找到了!”

    突然,赵铁柱兴奋地叫起来,手里举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子,“村里的老相册!”

    大家围拢过来,李大叔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叠黑白和彩色的老照片。

    最上面的一张是三十年前金川村的全家福,那时的村子绿树成荫,村民们站在村口的老胡杨下,笑容灿烂。照片背面用钢笔写着:“金川村一九八八年春节,治沙初见成效留念。”

    李大叔用粗糙的手指轻轻抚过照片上那些熟悉的面孔,有些已经永远离去了,有些还健在但已垂垂老矣。

    “看,这是你爹,当年可是村里最精神的小伙子。”

    他对赵铁柱说,声音有些哽咽,“那时候咱们村多美啊,村前有溪水,村后有果林。这才过了三十年,怎么就变成这样了……”

    另一边,女人们则忙着准备干粮和水,为第二天去旗里的代表们准备行装。

    王大娘从救济物资中省下几个鸡蛋,煮熟了塞进拾穗儿的行囊。

    “明天要走远路,得吃点实在的。”她喃喃自语着,又把一包孙子舍不得吃的饼干偷偷塞了进去。

    小石头偷偷溜出帐篷,跑到村口那棵被沙暴摧毁的老胡杨前。

    这棵树曾经是金川村的象征,三人合抱的树干,茂密的树冠,夏天时能投下亩许的阴凉。

    如今它被连根拔起,横卧在地,干枯的枝条指向天空,像是在做最后的挣扎。

    孩子从口袋里掏出几块舍不得吃的沙枣干,小心翼翼地摆在树根处。

    “胡杨爷爷,您一定要保佑穗儿姐明天顺利,保佑咱们村子能留下来。”

    他双手合十,学着奶奶生前拜佛的样子,虔诚地许愿,“我长大了也要像穗儿姐一样,把沙漠都变成绿洲。到时候,您一定会活过来的,对吧?”

    夜风掠过,枯枝发出轻微的呜咽声,像是老树的回应。

    东方刚刚泛起鱼肚白,拾穗儿一行人就出发了。

    三轮拖拉机在沙土路上颠簸前行,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车上除了拾穗儿、陈阳、张教授和李大叔外,还有王大娘和两位在村里颇有威望的老人。

    他们特意换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尽管上面也沾着沙尘,却叠得整整齐齐。

    王大娘甚至别上了一枚珍藏多年的胸针,那是一朵已经褪色的塑料花。

    旗委所在地离金川村有三十多里路,一路上,随处可见沙暴过后的惨状——被沙埋的农田,倒塌的房屋,甚至连公路都被沙丘阻断了几处,他们不得不下车清理沙子才能继续前行。有一次,车轮陷进沙坑里,所有人都下来推车,鞋子灌满了沙子,汗水浸湿了衣背。

    “这场沙暴太厉害了,”

    李大叔望着窗外的景象,眉头紧锁,“我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没见过这么凶的沙尘暴。十年前那场也算大了,但比起这次,还是小巫见大巫。”

    张教授叹了口气:“气候变化加上过度放牧,草原退化越来越严重了。金川村的情况不是个例,整个地区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但如果每个受影响的村子都一走了之,沙漠就会不断扩大,最终吞噬整个草原。”

    拾穗儿默默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随身携带的布包,里面装着奶奶生前常用来晾晒草药的布袋,那上面还残留着淡淡的草药香。

    她望着窗外荒凉的景象,心中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晰——她不能放弃这片土地,不仅因为这里是她的根,更因为如果连这里的人都选择离开,那么沙漠化的脚步将会更快地吞噬整个草原。

    她想起奶奶生前说过的话:“穗儿,治沙如治病,急不得,也停不得。只要你不停下,沙漠就前进不了。”

    如今奶奶就葬在村后的沙丘上,守望着一生守护的村庄。

    旗委大院门口,警卫拦住了他们这群风尘仆仆的村民。

    当听说他们来自金川村,不是来请求安置而是要求留下来时,警卫的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你们等等,我通报一声。”

    警卫匆匆进了办公楼。

    等待的时间格外漫长。王大娘紧张地整理着衣领,李大叔不停地搓着手,陈阳则一遍遍检查着携带的材料是否齐全。

    拾穗儿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必须镇定。

    旗委会议室里,旗委书记赵志远正皱着眉头翻阅灾情报告。

    他是个四十出头的中年干部,皮肤黝黑,看上去常年在基层奔波。

    当他听说金川村的代表来了,特别是听说他们不是来谈搬迁而是要求留下时,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请他们进来吧。”

    他放下手中的文件,对秘书点点头。

    拾穗儿一行人走进会议室,显得有些拘谨。

    陈旧的衣衫与整洁的会议室形成鲜明对比,王大娘甚至下意识地在门口蹭了蹭鞋底的沙子。

    “赵书记,您好。”

    拾穗儿上前一步,微微鞠躬,“我们是金川村的村民代表,感谢您在百忙中接见我们。”

    赵志远请众人坐下后,开门见山地说:“拾穗儿同志,我理解你对家乡的感情。”

    他的声音洪亮,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但金川村的情况已经不适合居住。这场沙暴造成全旗十五人死亡,三十多人受伤,其中你们村子就占了三例。我们不能拿群众的生命安全冒险。”

    拾穗儿感到心猛地一沉,但她强迫自己镇定下来。

    她站起身,向赵书记又鞠了一躬:“赵书记,首先感谢旗里这些天对我们村的救助和关怀。我们不是不识好歹,更不是要蛮干。我们今天来,是想向旗里汇报我们治理风沙、重建家园的计划。”

    陈阳随即展开那幅手绘地图,张教授则开始专业地讲解治沙的可行性。

    李大叔和王大娘则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着金川村的历史和村民们对这片土地的眷恋。

    “赵书记,您看,”

    李大叔颤巍巍地走上前,从布包里掏出那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一些沙土,“这是我从村东头带来的土。别看上面一层是沙子,往下挖一尺,还是能攥出油的好土啊!这地还能救!”

    他激动地说着,布满老茧的手微微发抖,“我在这片土地上种了四十年庄稼,知道它的脾性。它不是死了,只是病了,病了就得治,不能一扔了之啊!”

    赵书记起初不以为意,但随着讲述的深入,他的表情渐渐变得严肃而专注。

    他时不时提出问题,有些相当尖锐,但都被张教授的科学数据和拾穗儿等人的实际经验一一解答。

    “你们说的草方格固沙,在别的地方确实有过成功案例。”

    赵书记沉吟道,“但那种方法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长期维护,你们村现在的情况,能做到吗?”

    “我们能!”

    拾穗儿坚定地回答,“我们金川村现有男性劳动力一百一十人,只要组织得当,完全有能力完成初期工程。我们已经联系了农林大学实验基地,可以提供沙棘、梭梭等耐旱植物幼苗。张教授也答应会继续指导我们。”

    王大娘接过话头:“赵书记,咱们村的人不怕吃苦。我是看着这村子从几户人家发展到现在的,每一寸土地都有咱们的血汗。我老伴生前最爱说,‘金川金川,不是因为它有金子,是因为咱们的汗水在这里闪光’。就这么走了,实在是不甘心啊。”

    老人说着,眼圈红了,她用袖子擦了擦眼睛,“我那孙子才三岁,我不能让他长大后,连个念想家乡的地方都没有。”

    会议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就在气氛逐渐朝着有利方向发展的时侯,旗委办公室的主任匆匆进来,在赵书记耳边低语了几句。

    赵书记的脸色顿时变得凝重起来。

    他沉默片刻,对拾穗儿等人说:“刚刚接到气象局通知,未来三天可能还有一次沙尘天气过程,虽然强度不如前几天的特大沙暴,但对你们村那种刚刚受灾的地方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这个消息像一盆冷水浇在每个人头上。王大娘下意识地抓紧了衣角,李大叔的眉头也锁得更紧了,陈阳不安地看了一眼拾穗儿。

    拾穗儿感到一阵眩晕,但她强迫自己站稳,深吸一口气道:“赵书记,正因为可能还有沙尘天气,我们更应该尽快开始固沙工作,而不是一走了之。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只有面对它、治理它,才能真正保证安全。”

    陈阳也站了起来:“赵书记,给我们一个机会吧。我们不需要旗里大量资金投入,只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允许我们留下来尝试治沙计划。如果一年后没有成效,我们自愿搬迁。”

    赵书记目光扫过面前这一张张饱经风霜却充满期盼的脸,久久没有说话。

    会议室里静得能听见窗外旗杆上红旗被风吹动的声音。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似乎在权衡着什么。

    终于,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隐约可见的沙丘轮廓,沉声道:“金川村的情况特殊,你们的决心我也看到了。这样吧,旗里可以暂缓搬迁计划,就给你们十二个月的时间。”

    “十二个月?”

    拾穗儿心中一紧,这个时间比她预期的要短得多。

    “对,十二个月。”

    赵书记转过身,表情严肃,“这十二个月里,旗里也会全力来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但主要靠你们自己。”

    “如果十二个月内,你们能证明治沙有效,村庄基本安全有保障,搬迁计划可以重新讨论。”

    “但如果期间发生任何危险,或者我看不到明显成效,你们必须无条件服从搬迁安排。这是底线,没有商量余地。”

    他走到拾穗儿面前,目光中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柔和:“拾穗儿同志,我佩服你们的勇气。但作为领导,我必须为每一个村民的生命安全负责。十二个月,这是我的最大让步。”

    拾穗儿知道这已经是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她郑重地点头:“谢谢赵书记,我们不会让您失望的。”

    离开旗委时,已是下午时分。

    天空果然如预报所说,开始变得灰蒙蒙的,远方的地平线被黄沙笼罩,新一轮的风沙正在酝酿。拖拉机迎着渐起的风沙,向着家的方向驶去。

    “十二个月,太短了。”

    李大叔叹了口气,脸上的皱纹似乎更深了,“种下的草方格能不能固定住,树苗能不能活,都得看老天爷的脸色啊。”

    张教授推了推眼镜:“时间确实紧迫,但总算争取到了一个机会。我们必须抓紧每一分每一秒。”

    王大娘紧紧抱着孙子,孩子被风沙呛得轻轻咳嗽。

    “就是拼了这把老骨头,我也要撑过这六个月。”她喃喃道,把孙子往怀里搂得更紧了些。

    拾穗儿望着逐渐被风沙模糊的夕阳,轻声却坚定地说:“有这十二个月,就够了。我们一定能证明,金川村不会就这么消失。”

    她的目光越过漫天黄沙,仿佛看到了未来的某一天——沙退绿进,草木葱茏,金川村重新焕发生机。

    那时的村庄,将不仅仅是一片生存的土地,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证明人类与自然和解的可能。

    车上的每个人都明白,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场战斗的艰难程度,将远超他们的想象。

    而拾穗儿内心深处,还藏着一个连她自己都不敢直面的事实——她与这片土地的联系,远比任何人知道的都要深刻,都要痛苦。
最新网址:www.00sh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