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悲歌 > 第四章
最新网址:www.00shu.la
    辽东召对:崇焕立誓复辽土,新帝亲授尚方剑

    列位看官,上回咱们讲到天启七年八月底,魏忠贤在天牢自尽,崇祯皇帝下旨曝尸三日以儆效尤,同时命乔允升牵头成立“清查阉党委员会”,彻查阉党余孽;可这边刚料理完阉党,辽东又传急报——后金新汗皇太极率五万铁骑围攻锦州,祖大寿告急!就在这火烧眉毛的当口,袁崇焕带着“五年复辽”的誓言启程进京,一场关乎大明辽东命脉的召对,即将在文华殿上演!今儿咱们就开讲第四章,看看袁崇焕如何立下复辽宏愿,崇祯皇帝又为何敢把尚方宝剑亲手交给他,这君臣二人的“蜜月期”,又藏着多少日后的隐患!

    话说明启七年九月初二,清晨的紫禁城还浸在淡淡的薄雾里,东华门外就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二十匹快马踏破晨雾,为首一人穿着一身银甲,腰挎长刀,面容刚毅,眼神锐利,正是从辽东星夜兼程赶来的蓟辽督师袁崇焕。身后跟着五百亲兵,个个身披重甲,腰悬弓箭,虽然风尘仆仆,却依旧身姿挺拔,透着股边关将士的悍勇之气。

    守门的锦衣卫见是袁崇焕来了,赶紧上前见礼:“末将参见袁大人!陛下已有旨意,袁大人一到,即刻引至文华殿觐见!”

    袁崇焕翻身下马,将马鞭递给亲兵,沉声道:“有劳校尉。”他整理了一下盔甲上的尘土,又摸了摸腰间的兵符——这兵符是他在辽东的命脉,也是他向崇祯皇帝证明自己的底气。

    穿过东华门,沿着宫道往里走。袁崇焕一边走,一边悄悄打量着紫禁城。他上次进京还是天启二年,那时魏忠贤权倾朝野,东林党人被贬的贬、杀的杀,宫道上随处可见魏忠贤的亲信,一个个趾高气扬。如今再看,宫道上的太监宫女都低着头走路,少了往日的嚣张;墙上的爬山虎被霜打过后,露出斑驳的宫墙,倒透着股子肃杀之气——这新帝登基才一个月,紫禁城的气象就变了,看来传言不假,崇祯皇帝确实是个有手腕的主儿!

    不多时,就到了文华殿外。王承恩早已等候在殿门口,见袁崇焕来了,赶紧上前:“袁大人一路辛苦,陛下已在殿内等候,请随咱家来吧。”

    袁崇焕躬身道:“有劳公公。”

    跟着王承恩走进文华殿,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殿内宽敞明亮,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斑。崇祯皇帝穿着一身明黄色的龙袍,坐在书案后,手里拿着一份奏折,正是锦州送来的急报。

    “臣袁崇焕,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袁崇焕大步流星走到殿中,“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洪亮,透着股边关将士的豪迈。

    崇祯放下奏折,抬眼看向袁崇焕。眼前这人身长八尺,虎背熊腰,脸上带着几分风霜,眼神却格外坚定——这就是那个在宁远一炮轰死努尔哈赤的袁崇焕?果然有几分大将风范!

    “袁爱卿免礼,平身。”崇祯语气温和,“一路从辽东赶来,辛苦了。”

    袁崇焕站起身,垂手而立:“为陛下效力,为大明守边,臣不辛苦!”

    崇祯指了指旁边的椅子:“坐吧。王承恩,给袁爱卿倒杯茶。”

    “谢陛下!”袁崇焕谢了恩,小心翼翼地坐下,半边屁股搭在椅沿上,保持着臣子的恭敬。

    王承恩端来一杯热茶,放在袁崇焕面前的小几上。袁崇焕端起来喝了一口,温热的茶水顺着喉咙滑下去,驱散了一路的寒气,也让他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些。

    “袁爱卿,锦州的急报,你应该知道了吧?”崇祯开门见山,目光落在袁崇焕身上。

    袁崇焕放下茶杯,躬身道:“臣在路上已经收到消息。皇太极这小子,刚继位就敢率军犯境,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臣已传信给祖大寿,让他务必坚守锦州,等赵率教的援兵一到,再内外夹击,定能击退后金!”

    “哦?”崇祯挑了挑眉,“祖大寿能守住锦州吗?他只有一万兵力,皇太极可是五万铁骑。”

    “陛下放心!”袁崇焕语气坚定,“锦州城高池深,祖大寿又是员猛将,只要军饷充足,粮草不缺,坚守十日半月不成问题。臣已经让辽东巡抚毕自肃从宁远调运粮草,支援锦州;另外,臣在路上已传旨给山海关总兵赵率教,让他率军三万,日夜兼程驰援锦州,预计五日内就能到达。”

    崇祯点了点头,心里稍稍安定了些。他拿起桌上的一份奏折,递给袁崇焕:“这是你上的三道求饷奏折,朕都看了。魏忠贤克扣你的军饷,诬陷你通敌,都是他的奸计,朕已经查清楚了,你不要放在心上。”

    袁崇焕接过奏折,眼眶微微发红。他在辽东忍辱负重,一方面要抵御后金,一方面要应对魏忠贤的打压,多少次差点被诬陷致死。如今新帝登基,不仅为他平反,还主动提起军饷的事,这份知遇之恩,让他心里暖暖的。

    “陛下圣明!臣……臣感激涕零!”袁崇焕“扑通”一声又跪倒在地,声音带着几分哽咽。

    “袁爱卿快起来!”崇祯赶紧起身,亲自扶起袁崇焕,“朕知道你在辽东受苦了。魏忠贤已经伏法,他的党羽正在清查,以后不会再有人敢克扣你的军饷,诬陷你的清白。”

    袁崇焕站起身,擦了擦眼角的泪水,郑重道:“陛下如此信任臣,臣愿为陛下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崇祯拉着袁崇焕的手,走到殿中的地图前。这是一幅辽东全图,上面用朱砂标出了大明的疆域和后金的势力范围,宁远、锦州、山海关的位置标注得清清楚楚。

    “袁爱卿,你看这辽东。”崇祯指着地图,语气沉重,“自万历四十六年萨尔浒之战大败后,我大明丢了抚顺、清河、开原、铁岭,后来连沈阳、辽阳都丢了,如今只剩下宁远、锦州这几个孤城。后金铁骑在辽东烧杀抢掠,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你在宁远打了胜仗,杀了努尔哈赤,这是这些年大明对后金打的第一场大胜仗,朕很高兴,百姓也很高兴。”

    袁崇焕看着地图,眼神变得格外凝重:“陛下,臣在辽东多年,深知后金的凶残。努尔哈赤虽然死了,但皇太极比他更狡猾、更狠辣。如今后金已经统一了女真各部,还收服了蒙古部落,实力越来越强,若是再不加以遏制,迟早会威胁到山海关,威胁到京城!”

    “朕知道。”崇祯点了点头,语气恳切,“所以朕召你进京,就是想问问你:辽东的事,你有什么打算?多久能收复失地,把后金赶出辽东?”

    袁崇焕沉默了片刻,眼神变得格外坚定。他深吸一口气,郑重道:“陛下,臣有一计,可五年复辽!”

    “五年复辽?”崇祯眼睛猛地一亮,声音都有些颤抖,“袁爱卿,你再说一遍?五年,真的能收复辽东?”

    “臣以项上人头担保!”袁崇焕单膝跪地,右手按在胸前,语气斩钉截铁,“只要陛下信得过臣,给臣足够的军饷、足够的兵权,允许臣在辽东便宜行事,臣保证,五年之内,必定收复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攻克沈阳、辽阳,把后金赶回建州女真的老巢,让辽东重回大明版图!”

    文华殿里瞬间安静下来,连王承恩都屏住了呼吸。五年复辽!这可是天大的事!若是真能做到,袁崇焕就是大明的再造功臣,崇祯皇帝就是千古一帝!

    崇祯盯着袁崇焕的眼睛,想从他眼里看出一丝犹豫或虚假,可看到的只有坚定和自信。他知道,袁崇焕不是在说空话——宁远之战,他以一万兵力击退努尔哈赤的十万大军,已经证明了他的军事才能;这些年在辽东整顿防务,修筑城池,训练兵马,也为复辽打下了基础。

    “好!”崇祯猛地一拍大腿,激动地说道,“袁爱卿,朕信你!只要你能五年复辽,朕封你为世袭罔替的公爵,赏你黄金万两,良田千亩!你的家人,朕亲自照看,绝不会让他们受半点委屈!”

    袁崇焕站起身,躬身道:“陛下,臣不求爵位,不求金银,只求陛下能答应臣三件事!”

    “你说!”崇祯毫不犹豫,“别说三件,就是三十件、三百件,只要能复辽,朕都答应你!”

    “第一,”袁崇焕语气严肃,“请陛下给臣足够的军饷。辽东将士常年守边,辛苦异常,如今已欠饷半年,若是再不发饷,恐会军心涣散。臣估算过,每年至少需要四百万两白银的军饷,才能维持辽东防务和复辽大计。”

    崇祯皱了皱眉。四百万两白银,这可不是小数目。如今户部刚从阉党家产里查抄了一千万两,可还要赈济西北灾民、整顿京营,若是每年给辽东四百万两,户部恐怕难以支撑。

    可他转念一想,若是五年复辽,就能省下每年的军饷,还能收复辽东的赋税,长远来看,划算!

    “朕答应你!”崇祯咬了咬牙,“每年四百万两军饷,朕让户部优先拨付。今年的军饷,朕已经让毕自严从查抄的阉党家产里拨了一百万两,先发给辽东将士;剩下的三百万两,等清查完阉党家产和江南盐商的财产后,再一并拨付。”

    “谢陛下!”袁崇焕躬身谢恩。

    “第二,”袁崇焕接着说道,“请陛下给臣足够的兵权。辽东的总兵、副将、参将等官员,由臣自行任免;辽东的兵马,由臣统一调度,不受朝中掣肘。另外,请求陛下允许臣‘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辽东百姓深受后金迫害,对后金恨之入骨,让他们参军守边,既能增强兵力,又能减少军饷开支。”

    崇祯犹豫了一下。给袁崇焕这么大的兵权,万一他拥兵自重,怎么办?可转念一想,如今辽东只有袁崇焕能担此重任,若是不给他兵权,复辽大计就是空谈。

    “朕答应你!”崇祯语气坚定,“辽东的军政大权,朕全交给你!你可以自行任免官员,调度兵马,只要是为了复辽,朕绝不干涉!‘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计策很好,朕准了!”

    “谢陛下!”袁崇焕又躬身谢恩,心里越发感动。

    “第三,”袁崇焕眼神变得格外凝重,“请陛下信任臣,不要听信朝中大臣的谗言。辽东战事复杂,臣在前线作战,难免会有失利的时候,也难免会得罪朝中一些大臣。若是有人在陛下面前诬陷臣,恳请陛下明察秋毫,不要轻易降罪于臣。”

    崇祯想起魏忠贤诬陷袁崇焕通敌的事,心里一阵愧疚。他走上前,拍了拍袁崇焕的肩膀,郑重道:“袁爱卿,你放心!朕知道你是忠臣,是能臣。以后不管是谁在朕面前说你的坏话,朕都会亲自核查清楚,绝不会冤枉你!朕给你一道密旨,若是有人诬陷你,你可以拿着密旨直接来京见朕,任何人不得阻拦!”

    “臣谢陛下隆恩!”袁崇焕“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磕了三个响头,额头都磕出了血。他没想到,崇祯皇帝会如此信任他,把这么大的权力都交给了他!

    崇祯扶起袁崇焕,转身走到书案后,从抽屉里拿出一把寒光闪闪的宝剑。这把剑长三尺六寸,剑身刻着龙纹,剑柄是象牙做的,上面镶嵌着七颗东珠——正是大明皇帝专用的尚方宝剑!

    “袁爱卿,”崇祯双手捧着尚方宝剑,递到袁崇焕面前,语气庄重,“这把尚方宝剑,朕赐给你!上可斩昏君,下可斩佞臣!在辽东,你就代表朕!若是有总兵、副将不听调遣,若是有官员贪赃枉法,若是有奸细通敌卖国,你可以先斩后奏,不用请示朕!”

    尚方宝剑!这可是代表着皇帝的最高权威!袁崇焕双手接过尚方宝剑,剑身冰凉的触感透过手掌传来,让他浑身热血沸腾。他单膝跪地,高举尚方宝剑,声音洪亮:“臣袁崇焕,谢陛下赐剑!臣定不负陛下信任,五年之内,必复辽东!若是不能,臣愿以死谢罪!”

    崇祯看着袁崇焕坚毅的背影,心里充满了希望。有了袁崇焕这样的忠臣良将,有了尚方宝剑这样的权威,五年复辽,一定能实现!

    “袁爱卿,起来吧。”崇祯扶起袁崇焕,“锦州还被后金包围着,你刚进京,也没休息,朕就不留你了。你即刻启程回辽东,指挥战事,一定要守住锦州,打退皇太极!”

    “臣遵旨!”袁崇焕躬身应下,双手捧着尚方宝剑,转身往外走。走到殿门口时,他又回头看了一眼崇祯,眼神里充满了感激和坚定——这一去,他定要拼尽全力,为大明收复辽东,为陛下鞠躬尽瘁!

    袁崇焕走后,崇祯坐在书案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五年复辽!一想到辽东失地即将收复,后金即将被赶出大明,他就激动得浑身发抖。

    “陛下,您真是英明!”王承恩凑上前,满脸敬佩,“袁崇焕有了尚方宝剑和这么大的权力,一定能好好打仗,收复辽东!”

    崇祯笑了笑:“朕也是赌一把。若是袁崇焕能复辽,大明就有救了;若是他不能……”他没有再说下去,但眼神里闪过一丝担忧。

    就在这时,小太监进来禀报:“陛下,清查阉党委员会乔大人求见,说查抄魏忠贤府里有重大发现!”

    崇祯心里一紧:“让他进来。”

    乔允升急匆匆地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个锦盒,脸上带着几分激动和凝重:“陛下,臣等在魏忠贤府里的地窖里,发现了这个!”

    崇祯接过锦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一封书信,信封上写着“皇太极致魏忠贤大人亲启”。崇祯心里咯噔一下,赶紧打开书信。上面的字迹是女真文,旁边附有汉文翻译:“努尔哈赤大汗不幸病逝,皇太极继位。久闻魏公公权倾大明,若能助我后金夺取山海关,事成之后,愿与魏公公平分大明江山……”

    “好一个魏忠贤!”崇祯猛地把书信摔在地上,气得浑身发抖,“竟敢勾结后金,图谋瓜分大明江山!真是罪该万死!”

    乔允升躬身道:“陛下,这封书信是铁证!魏忠贤通敌卖国,罪无可赦!臣请求陛下,将这封书信公之于众,让天下百姓看看这奸贼的真面目!”

    “准奏!”崇祯厉声说道,“你立刻把这封书信抄录百份,张贴在京城各处,让百姓都看看!另外,传令下去,凡是魏忠贤的党羽,若是参与了通敌卖国,一律凌迟处死,诛灭三族!”

    “臣遵旨!”乔允升躬身应下,赶紧退下去办。

    乔允升走后,崇祯坐在书案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魏忠贤竟然勾结后金,图谋瓜分大明江山!幸好他及时诛灭了阉党,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陛下,户部毕大人求见,说江南盐商的家产查抄得差不多了。”小太监进来禀报。

    崇祯站起身:“让他进来。”

    毕自严快步走进来,手里拿着一本账册,脸上带着几分喜色:“陛下,江南盐商王某、李某等二十人,多年来勾结魏忠贤,偷税漏税,走私盐斤,家产丰厚。臣等查抄了他们的家产,共得白银五百万两,黄金十万两,还有古玩字画、田地房产无数,折合白银约一千万两!加上之前查抄的阉党家产一千万两,如今户部共有白银两千万两!”

    “两千万两!”崇祯眼睛一亮。有了这笔钱,军饷、赈灾、整顿京营都有了着落!

    “好!”崇祯激动地说道,“毕尚书,你做得好!这笔钱,你先拨一百万两给辽东,作为袁崇焕的军饷;再拨一百万两给西北,赈济灾民;拨五十万两给京营,补发欠饷;剩下的一千七百五十万两,存入国库,作为复辽和整顿朝纲的备用金!”

    “臣遵旨!”毕自严躬身应下,心里乐开了花——户部终于有钱了!

    毕自严走后,文华殿里安静下来。崇祯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的阳光。秋高气爽,蓝天白云,紫禁城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诛灭阉党、查抄家产、重用袁崇焕、五年复辽……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可他不知道,一场新的危机正在悄然酝酿。东林党人见袁崇焕得到重用,心里不满,开始暗中散布谣言,说袁崇焕“拥兵自重,恐成第二个安禄山”;清查阉党时,乔允升为了邀功,牵连了不少无辜官员,引起了朝堂的不满;西北的旱灾越来越严重,虽然拨了赈灾银,但地方官贪污腐败,灾民依旧吃不饱饭,已经有流民开始聚集,准备zao反……

    “陛下,皇后娘娘派人来请您去坤宁宫用膳。”小太监进来禀报。

    崇祯回过神:“知道了,朕这就去。”

    走进坤宁宫,周氏正站在殿门口等他,见他进来,赶紧上前迎了两步,脸上带着温柔的笑意:“陛下今日看着心情很好,是辽东的事有眉目了?”

    崇祯握住她的手,笑着点头:“嗯,袁崇焕来了,他向朕立誓,五年之内必定收复辽东!朕已经赐了他尚方宝剑,把辽东的军政大权全交给了他。另外,查抄江南盐商和阉党家产,户部现在有两千万两白银,军饷、赈灾的钱都有着落了!”

    周氏眼中闪过一丝欣喜,随即又多了几分担忧:“陛下,袁崇焕有才能是好事,可您把这么大的权力都给他,万一他……”

    “皇后放心。”崇祯知道她想说什么,打断道,“朕看袁崇焕是个忠臣,而且朕给了他密旨,也有尚方宝剑制衡,他不会乱来的。再说,五年复辽是天大的功劳,他只要有脑子,就不会放弃这个机会去谋逆。”

    周氏点了点头,不再多言,拉着崇祯走进殿内:“饭菜都快凉了,陛下快尝尝臣妾亲手给您做的松鼠鳜鱼。”

    桌上摆着六菜一汤,比往日丰盛了些。一盘松鼠鳜鱼色泽金黄,浇着酸甜的酱汁;一盘油焖大虾红亮诱人;还有一盘清炒时蔬、一盘红烧肉、一盘酱鸭,外加一碗冬瓜丸子汤。

    “陛下最近操劳辽东的事,肯定没好好吃饭,今天多吃点。”周氏给崇祯夹了一块鳜鱼,“这鱼是江南进贡来的,新鲜得很。”

    崇祯咬了一口鳜鱼,外酥里嫩,酸甜可口,果然好吃。他一边吃,一边和周氏聊起袁崇焕的事,聊起查抄家产的进展,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

    周氏静静地听着,时不时给崇祯夹菜,眼神里满是温柔。她知道,崇祯心里压力大,难得有这样开心的时候,她能做的,就是好好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让他能有个放松的地方。

    吃完饭,崇祯在坤宁宫坐了一会儿,就起身回文华殿。刚走到殿门口,就见王承恩急匆匆地跑过来,脸上带着几分慌张。

    “陛下,不好了!东林党人钱谦益、钱龙锡带着二十多个东林党官员,在文华殿外跪着,说是要给陛下进谏!”

    崇祯皱了皱眉:“进谏?进什么谏?”

    “说是……说是反对陛下给袁崇焕太大的权力,还说袁崇焕‘拥兵自重,恐成祸患’。”王承恩压低声音道。

    崇祯冷笑一声——果然,东林党人见袁崇焕得到重用,就开始眼红了!他转身往文华殿走:“让他们进来!朕倒要听听,他们有什么话要说!”

    不多时,钱谦益、钱龙锡带着二十多个东林党官员走进来。一个个穿着官服,表情严肃,刚进殿就“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齐声喊道:“臣等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你们起来吧。”崇祯语气冷淡,“说吧,找朕有什么事?”

    钱谦益站起身,往前迈了一步,躬身道:“陛下,臣等今日前来,是想向陛下进谏:袁崇焕虽有军事才能,但陛下将辽东的军政大权全交给了他,还赐了他尚方宝剑,允许他先斩后奏,这恐怕不妥!”

    “哦?怎么不妥?”崇祯挑了挑眉。

    “陛下,”钱龙锡接着说道,“自古以来,权臣拥兵自重,必成祸患!安禄山当年就是因为手握重兵,才发动了安史之乱,差点颠覆了大唐江山!如今袁崇焕手握辽东十万大军,又有自行任免官员、调度兵马的权力,还有尚方宝剑在手,若是他有二心,后果不堪设想啊!”

    “臣等恳请陛下收回袁崇焕的尚方宝剑,削减他的兵权,派一名监军去辽东,监视他的一举一动!”二十多个东林党官员齐声喊道,声音洪亮。

    崇祯坐在龙椅上,眼神越来越冷。这些东林党人,不去想怎么辅佐他治理国家,不去想怎么帮助袁崇焕复辽,反而在这里挑拨离间,怕袁崇焕功高盖主,抢了他们的风头!

    “你们说完了?”崇祯语气冰冷,“朕问你们,谁能替袁崇焕去守辽东?谁能保证五年复辽?若是你们中有谁能做到,朕立刻把兵权交给你们!”

    东林党官员们瞬间安静下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敢说话。他们都是文官,只会空谈,哪里懂军事?哪里敢去守辽东?

    钱谦益脸色涨得通红,硬着头皮道:“陛下,臣等不是质疑袁崇焕的忠心,只是觉得……觉得权力太大容易滋生野心。为了大明江山,为了陛下安危,还是谨慎些好。”

    “谨慎?”崇祯猛地一拍书案,厉声喝道,“朕看你们是私心太重!魏忠贤刚倒,你们就想着争权夺利,就想着打压异己!袁崇焕在辽东浴血奋战,你们在京城挑拨离间,这就是你们所谓的‘忠臣’?这就是你们所谓的‘为了大明江山’?”

    东林党官员们吓得赶紧跪倒在地,浑身发抖。钱谦益脸色惨白,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来。

    “朕告诉你们!”崇祯站起身,语气威严,“袁崇焕是朕亲自选定的蓟辽督师,他的权力是朕给的!朕信得过他!谁敢再在朕面前说袁崇焕的坏话,谁敢再挑拨离间,朕就治谁的罪!”

    “臣等……臣等不敢!”东林党官员们齐声喊道,声音发颤。

    “滚!”崇祯厉声喝道。

    东林党官员们如蒙大赦,连滚带爬地退出了文华殿。

    看着他们狼狈的背影,崇祯心里一阵火气。这些东林党人,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陛下,您别生气,气坏了身子不值当。”王承恩赶紧上前劝道。

    崇祯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的怒火:“传朕的旨意,让锦衣卫密切监视钱谦益、钱龙锡等人的动向,若是他们再敢私下散布谣言,挑拨离间,立刻拿下!”

    “奴才遵旨!”王承恩躬身应下。

    就在这时,小太监进来禀报:“陛下,辽东急报!袁崇焕派人送来的!”

    崇祯心里一紧,赶紧说道:“呈上来!”

    小太监递上一份奏折。崇祯打开一看,脸上露出了笑容。奏折上写着:袁崇焕回到辽东后,立刻调兵遣将,命赵率教率领三万兵马驰援锦州,自己则率领两万兵马坐镇宁远,作为后援。九月初五,赵率教的援兵到达锦州城外,与皇太极的后金铁骑展开激战。祖大寿率领城内守军趁机杀出,内外夹击,后金铁骑大败,损失惨重,皇太极被迫率领残兵撤退,锦州之围已解!

    “太好了!”崇祯激动地把奏折递给王承恩,“你看,袁崇焕刚回去就打了胜仗!这就是朕信任他的原因!”

    王承恩接过奏折看了一遍,也开心地笑了:“陛下英明!袁崇焕真是个难得的将才!”

    崇祯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的夕阳。夕阳把天空染成了金黄色,格外好看。锦州之围已解,袁崇焕打了胜仗,户部有了钱,阉党余孽正在清查……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可他不知道,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等着他。后金虽然撤退了,但皇太极绝不会善罢甘休,肯定会卷土重来;东林党人虽然被他训斥了,但心里肯定不满,会暗中给袁崇焕使绊子;西北的旱灾越来越严重,流民聚集,已经有了zao反的苗头;清查阉党时,乔允升牵连无辜,引起了朝堂的动荡……

    “陛下,清查阉党委员会的乔大人求见,说有要事禀报。”小太监进来禀报。

    崇祯皱了皱眉:“让他进来。”

    乔允升快步走进来,脸上带着几分凝重:“陛下,臣等在清查阉党余孽时,发现了一个问题。魏忠贤的党羽李永贞供认,他当年修改先帝遗诏时,除了删减‘限制阉党权力’的条款,还加了一条‘立朱由崧为皇太孙’的条款,只是后来先帝驾崩仓促,这条款还没来得及公布。”

    “朱由崧?”崇祯皱了皱眉。朱由崧是福王朱常洵的儿子,朱常洵是万历皇帝的三儿子,当年万历皇帝想立朱常洵为太子,被东林党人反对,最后立了朱由校的父亲朱常洛为太子。如今李永贞说先帝遗诏里有“立朱由崧为皇太孙”的条款,这可不是小事!

    “李永贞的供词可靠吗?”崇祯问道。

    “可靠。”乔允升道,“臣等已经核实过了,李永贞还交出了当年修改遗诏的底稿,上面确实有‘立朱由崧为皇太孙’的字样,还有魏忠贤的印章。”

    崇祯沉默了片刻。朱由崧是福王之子,福王一脉在宗室中势力不小。若是让他们知道先帝遗诏里有“立朱由崧为皇太孙”的条款,肯定会借机闹事,甚至可能发动叛乱!

    “乔允升,”崇祯语气严肃,“这件事绝不能声张!李永贞的供词和修改遗诏的底稿,立刻封存,锁入国库密档,任何人不得查看!李永贞,立刻赐死,对外就说他病死在狱中!另外,密切监视福王府的动向,若是有任何异常,立刻禀报朕!”

    “臣遵旨!”乔允升躬身应下,心里暗暗佩服——陛下真是心思缜密,这么快就想到了应对之策!

    乔允升走后,文华殿里安静下来。崇祯坐在书案后,拿起那份辽东急报,又看了一遍。袁崇焕打了胜仗,这是好事,可朱由崧的事,福王府的事,东林党人的事,西北流民的事……一桩桩,一件件,像一座座大山,压在他的肩上。

    他知道,他这个皇帝,当得绝不会轻松。但他没有退路,只能一步步往前走,带着这千疮百孔的大明,带着这受苦受难的百姓,拼尽全力,去争取一个更好的未来。

    “陛下,天色不早了,您该歇息了。”王承恩见他脸色疲惫,小心翼翼地说道。

    崇祯点了点头:“好吧。对了,明天早朝,你提醒朕,要好好嘉奖袁崇焕和赵率教、祖大寿等人,给他们加官进爵,赏赐金银,让辽东将士们知道,朕不会亏待他们!”

    “奴才遵旨!”王承恩躬身应下。

    崇祯站起身,伸了个懒腰。窗外的夕阳已经落下,夜幕开始降临。文华殿里点上了蜡烛,昏黄的烛光映照着他年轻却布满疲惫的脸。

    列位看官,锦州之围已解,袁崇焕打了胜仗,崇祯皇帝龙颜大悦;可朱由崧的遗诏风波、东林党的暗中作梗、西北的流民危机,又给崇祯皇帝带来了新的麻烦。接下来,皇太极会不会卷土重来?东林党人会如何报复袁崇焕?西北的流民会不会真的zao反?朱由崧和福王府又会有什么动作?

    咱们下回分解——且听第五章“福王异动:遗诏引风波,新帝稳宗室”!
最新网址:www.00shu.la